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我竟然是白骨精 » 第二十七章 以茶待客之道

第二十七章 以茶待客之道

    同时,说道待客之道,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我国的茶文化,的确,因为我国人民讲究以茶待客嘛,家里有客人来了,一壶好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中国的茶道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

    的确,我国的茶文化真的是历史悠久,有资料显示,我们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最少也有4700多年了,真的是久到离谱。

    而且中国还是茶的故乡,中国民间以茶代礼的风俗至今依旧广为流传。

    同时我们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可见真的是多种多样,而且要知道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之一,要形成独特的文化,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

    唐代陆羽所着《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

    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所以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

    还必须要说明,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

    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

    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同时像前面所说,中国更是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

    所以凡是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

    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不但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历史,更体现了其精神所在。

    当然,看到这,可能有朋友依旧很疑惑,会问,到底什么是茶道呢?

    这可以说是各家说法纷呈,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的说法较为简洁“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的确,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像是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

    一句话,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观。

    茶道可以说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像是前面说了,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

    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最高端的茶道服务由茗泉邮驿的运泉来为茶道提供原生态泉水的服务,这种服务近乎于奢侈,这也是茶道的最高境界。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讲究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

    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中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

    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

    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

    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

    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

    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

    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

    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

    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

    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

    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业向东南推进。

    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

    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

    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着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

    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

    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

    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

    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

    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

    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

    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

    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

    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

    而且中国饮茶不是简简单单的喝水,还必须配以一套茶具,这样茶饮才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中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