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等身天后 » 第三百七十六章 举个栗子

第三百七十六章 举个栗子

    举个栗子。

    之前国内有个知名导演,想要拍一部科幻片。

    但是他从来没接触过这方面的题材,也对具体怎么拍摄科幻片不太了解。

    他只是觉得这个题材当下比较火热,自己也许可以从中蹭一波流量。

    于是他大胆拉来了投资,又找来了自己的老搭档们,凭借着所谓的“经验”就开工了。

    他以为拍科幻片和其他的类型片一样,只要先把片子拍出来,然后再拿给特效公司做好特效,随后就可以联系发行公司,开始送到电影院里去拍片了。

    可惜他不清楚,科幻片和其他的电影有着巨大的不同。

    那就是科幻片需要很多的“留白”。

    这个“留白”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科幻片当中,有很多后期特效是靠电脑添加上去的,但是你要添加这些东西,就必须先在你的电影画面里留下相应的空间!

    比如我们要拍一只恐龙,现实世界中肯定是没有恐龙给你真拍的,而且你要突出你的恐龙体型巨大,那么你就必须在电影的画面中给它先预留一个巨大的“空间”,然后让后期把恐龙添加到这个空间里面。

    如果你的画面早已经被人物或者其他的景色给填满了,那么后期怎么把你的恐龙给添加到画面里呢?

    又或者你按照正常的拍摄构图,在画面中用人物的形象占据了一半的空间,那么你要想突出恐龙的体型巨大,就必须用更多的空间来容纳恐龙,可是这个时候,你的画面已经不够了,你该怎么办呢?

    没办法,你就只能在人物对面画一只恐龙脚,来体现人物和恐龙的巨大体型差异了。

    所以如果是有经验的导演,就会在拍摄科幻片时,提前给需要增加特效的地方“留白”,让后期人员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但那位知名导演并不懂得这一切,他还是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来拍摄和构图,等到电影拍完之后,直接丢给特效公司让他们做后期。

    结果特效公司一看他拍出来的东西,脑壳都大了!

    这画面和构图早就已经被锁死了,基本上完全没有地方给他们添加特效,你要是硬要添加,那做出来的东西就只能像是贴图一样,一眼就看出是假的!

    可是这活儿都已经接下了,人家钱也给了,你总不能不给他做吧?

    于是没办法,特效公司就只好按照导演的要求强行在画面中添加特效,结果做出来的东西,简直不忍直视,那位导演看了,也是大大的不满。

    但是没办法,你都已经拍成这样了,人家特效公司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最后实在拖不起了,那部电影的上映日期都已经到了,于是导演也只好拿着这个稀烂的半成品去电影院上映,最终不出所料,这部电影的特效被批的一文不值,很多观众更是破口大骂,认为这部戏简直是烂到家了!

    那个导演实在顶不住,于是只好把锅全都甩给了特效公司,声称他们花了好几千万,可是特效公司就只给做出了这么个玩意儿,早知道就不该把特效交给这家公司来做,国内的特效公司,就是不如国外的公司好之类的逼逼叨叨……

    然而这一切真的都全都要怪罪到国内的那家特效公司头上吗?

    如果当初这位导演在拍摄之前,能够先做好分镜头,并且把这些分镜头拿给特效公司看看,让他们提前明白自己想拍的是什么画面,那说不定特效公司就会预先提醒他,在哪些地方应该“留白”,这样才能避免将来在做特效的时候出问题。

    也许这样做了,这部戏就不会在特效方面遭到这么批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的科幻片总是拍的很烂的原因,有时候不一定是国内的特效公司不行,而纯粹是因为那些导演,根本还没有拍摄科幻片的意识。

    他们把科幻片当成了普通的电影去拍摄,按照以前的习惯来构图或者布景,导致最终特效公司根本没办法在画面上进行制作,于是只能用100块钱的预算,做出五毛钱的特效。

    我们国内常常都有导演在喊“电影工业化”、“电影工业化”,可到底什么是“电影工业化”呢?

    诺,这就是最好的电影工业化的案例。

    从一部电影最开头,对于剧本的创作和分解开始,就完全按照严密的步骤去完成,这样在所有人参与后续创作的时候,都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职责,能够很清晰地领悟到导演的意图,这就是电影被工业化的标志之一了。

    而我们国内的导演,其实大多数都还在把电影拍摄当成是一个很“感性”的东西,他们甚至无法向周围的人说清楚他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画面,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不断地重复拍摄,来寻找到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那些画面,这种做法,不仅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电影创作人员的一种巨大折磨。

    就像香港那位著名的眼镜王。

    他拍电影的时候,就从来不跟演员讲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画面,他只是一遍又一遍的不断让演员拍,等到什么时候他觉得满意了,才会让演员停下来。

    这种方法固然很能磨炼演员的演技,但同时也是对演员自信心的一种巨大摧残。

    当年哥哥张国荣拍完他的“阿飞正传”之后,就曾坦言再也不想跟他合作了,因为张国荣说跟他合作,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拍的东西到底合不合他的心意,在一遍又一遍的不断返工下,你的自信心会受到打击,甚至会对自己的演技产生怀疑,从而陷入巨大的迷惘之中。

    其他也有很多演员接受不了他这样的拍戏方法,所以在拍完他的戏之后,很多演员都选择了不再合作,即使他总能拿到很多的大奖,但进入2020年以后,他拍戏的频率也是越来越低,几乎都快要从娱乐圈中隐身了。

    回到我们的正题。

    乔有望确实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导演,所以他这段时间,除了把杨轻语拿给他的剧本进行了完善之外,还把剧本的分解工作、预算工作都给一起做了。

    这令杨轻语大感惊喜。

    她拿到乔有望递过来的那些资料之后,就直接问他:“根据你的计算,我们这部戏具体要投资多少呢?”

    乔有望也是耿直地说到:“如果按照最省钱的办法来拍的话,可能只要三百万就够了,因为你们的片酬都算进了分成里面,这让预算节省了一大块;但如果想要拍出好的效果的话,我估计至少需要500万左右。”

    “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杨轻语惊讶的问。

    乔有望笑道:“这你就不懂了。如果只是想把戏拍出来,那布景也好,道具也好,都可以马虎一点;但如果要想拍出好的效果,在细节方面就需要特别注意,布景和道具都需要特殊定制,这样的话价钱当然就会高很多。”

    说完他又给杨轻语举了个例子。

    比如说服装,你要是想随便拍拍,那你对服装可以不做任何要求,甚至直接穿上自己平时的衣服就能上场;

    但你如果要讲究一点,想要符合当时那个时代的环境跟气氛,你就需要去特别定制符合那个年代的服装,而这样一来,你的花费自然就要高很多了。

    其他的布景和道具也是相同的原理,如果你不介意穿帮,那完全可以省下大笔费用,但你要是讲究点儿,这笔钱就是必须要支出的花销。

    听完他的话,杨轻语明白了。

    合着这部戏要想拍出两个时代的氛围,就需要分别进行布景,所以钱自然要多花点儿;但她如果不在乎这些,只是想随便拍拍,那这笔钱就能省下来。

    但杨轻语显然不可能只是想随便拍拍而已。

    毕竟《阳光姐妹淘》这部戏,在原来的地球上评价也不低,而且票房还很不错,她要是拍的好的话,未必就不能赚上一笔。

    如果只是为了省点儿钱,就在细节上放纵,那这部戏评价可能就会大大下跌,随之而来的也必然是票房上的滑铁卢。

    就像地球上那位光头谐星,他在翻拍这部戏的时候,很多细节就做得特别差。

    撇开他对原版画面的逐帧复刻不说,在时间线的设置上,他把原版的70年代搬到了97年,差了足足二十年,所以我们看到的那些带有深刻时代痕迹的画面,在翻拍版当中全都变成了“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再比如他把原版因为政治事件而导致的斗殴,变成了因为城管的追逐而产生的“打群架”,结果整场戏变成了“家家酒”,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儿戏一样。

    再比如最后的葬礼,他的拍摄地点竟然是在一栋公寓!

    我的天啊,国内有谁会把自己的灵堂摆在公寓里?这符合国人对于逝者的尊重和一贯的传统习俗吗?

    所以啊,这部戏虽然请了很多又贵又有实力的女演员,但由于在重重细节处的不严谨,导致口碑最终崩盘,不仅票房成绩是一塌糊涂,甚至还获得了该年度的“金扫帚奖”,导致网络上出现了巨大的舆论漩涡。

    杨轻语可不想拍完这部戏之后,自己也拿一个“金扫帚奖”,所以她决定了,哪怕是投资多一点,但也要把这部戏严谨地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