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女股神 » 第九章 缓兵之计

第九章 缓兵之计

    米军是个典型的军人,一旦做了决定,便雷打不动,坚持到底。他勒令女儿速速回国,就是生怕她眷恋美国,甚至改变国籍。

    对他这个忠心耿耿的军人来说,倘若女儿入籍美国,就跟背叛祖国没有两样,那简直就是他毕生的奇耻大辱。他不断催促女儿回国,便是要确保这件事不会发生。

    他的顾虑,米乐当然心知肚明。但是无论米乐如何保证她誓死效忠中国,留美只是为了学习,他还是无法放心。

    毕竟女大不中留,如果她在美国坠入情网,又万一她爱上的是个美国人,爱情的力量将大于一切。当爱情的洪水席卷而来时,任何东西都将沉入水底。爱情的魔力,就有可能让她改变身份,从中国人变成美国人。那时,他的紧箍咒就毫无作用了。

    米乐是个聪明的女儿,老早就知道要竭尽所能排除父亲的顾虑。所以到美国之后,她便不断在电邮中让父亲知道,她争取在毕业后继续留在美国两年的真正用意。可惜她的苦心始终无法得到父亲的理解和支持。这让她感到万分憋屈。

    他父亲没到过美国,对美国的印象全来自媒体。他本来就很鄙夷美国到处声张霸权主义,更对美国标榜自由民主、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风气很不以为然。他担心女儿在美国居留太久,迷恋上这个资本主义大本营自由放逸的生活,把培育自己的母土忘得一干二净,那就是大逆不道了。

    他必须在尚可挽回的时候一再告诫一再提醒米乐,毕竟到美留学之后一去不返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不能低估美国在吸引人才方面的魅力。

    米乐觉得她已说尽千言万语,至此已经词穷,就除了将心剖开。父母亲的栽培,给了她一切成长的要素,真是恩德浩荡,舍身难报,她的感恩之心无时无刻都溢于言表。但如今父亲施加在她身上的压力,却也让她透不过气。

    她想起自己读小五时,一家人到镇江金山寺游玩的往事。

    一路上,米军连续给她讲了三位女英雄的故事。每次出游,他都会乘机讲些文史典故,尤其是英雄事迹。

    米乐问:“爸爸,你哪来那么多故事?”

    他说:“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每一寸土地都是历史现场,有讲不完的故事。”

    “中国哪来那么多英雄?”

    “中国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大国,我们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的历史,我们从古到今都在歌颂自己的英雄。中国的每一寸山河大地,都有英雄的投影。你读的《三国演义》,开篇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还记得吗?”

    “当然记得。”

    “这里就是滚滚长江,无数的英雄在风波中出没,丰富了我们宏伟的历史。一场赤壁之战,就不知制造了多少英雄。”

    “那爸爸,我也要成为英雄。”

    “你会是个女英雄。”

    在金山寺眺望长江,米军说那就是梁红玉金山战鼓抗击金兵的现场。他绘声绘影,有如亲历其境,米乐顿时感觉到,身披战袍英姿飒爽的梁红玉好像就在眼前擂鼓助威,声势浩大的战争场面就在江边重演。

    她一时兴奋,就说自己长大后要当梁红玉。

    米军见她一脸仰慕,接着就讲述了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故事。说到武艺娴熟的穆桂英左冲右突,勇冠三军,听得米乐如痴如醉。她立刻改变主意,说她要当穆桂英。

    她父亲意犹未尽,接着就一面背诵《木兰辞》,一面叙述木兰从军的故事。从“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说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时,她已经心潮汹涌,觉得那就是她自己。

    讲完三个故事,当她父亲问她,将来长大后想当谁时,她毫不思索的就说:“我要当花木兰!”

    父亲问她为什么,她的回答是:“我长大时,爸爸就老了。老了就别去打仗了,打仗的事由我来吧!”

    米军感动得把她举到头顶,大声喊叫:“我女儿是花木兰!我女儿是花木兰!”

    把她放下来之后,又再拥入怀中,久久都不肯释手。

    米乐的妈妈吴爱华说:“你把她抱得那么紧干嘛?她都快窒息了!”

    回到上海,米军就收集了有关花木兰的一切资料,让她耳濡目染。多年前迪士尼所拍摄的英语卡通片《木兰》,她都看了无数回,直到光碟出现裂痕,再也放不进碟机为止。

    为了给这个未来的花木兰奠定一点武术基础,米军还特意将她送到武馆去学了两年精武潭腿,后来因腾不出时间才停顿下来。他认为,女孩在体能上比较吃亏,学点武术作为防身之用并没无坏处。

    他告诉女儿:“学了精武潭腿,你就是霍元甲的徒子徒孙了。”

    “谁是霍元甲?”

    “霍元甲是清朝末年的大英雄,他为中国人洗雪‘东亚病夫’的耻辱。”

    他还带女儿去学射箭,有意要把她训练成奥林匹克射箭项目的赛手。但是米乐臂力不够,拉弓困难,只好作罢。

    吴爱华觉得非常荒谬。把女儿送去练习这些耗时耗力又动作夸张的体力粗活,难不成想培养她变成男人婆?

    女儿在局促的客厅来来回回练武,又是腾空猛踢,又是翻身扫腿,都不知道踢烂了多少花瓶、玻璃橱和桌椅!每当她拿出铁打药酒替女儿推拿瘀伤时,都会心疼不已。

    她非常不满的问丈夫:“你到底想把你女儿调教成个什么模样?”

    米军很自豪的回答:“虎父当然也要出虎女喽!”

    “简直就是神经病!”

    从此她就不许女儿穿牛仔裤,不让她看足球比赛,不让她碰电玩,不让她参加纯男生的活动。另一方面则鼓励她留长发,带她去出席音乐会,参观艺术展,逛花店。

    米军买来给女儿作为课外读物的《水浒传》、《三侠五义》、《隋唐演义》等等,她通通没收,然后偷偷送人,只留下一部《三国演义》,因为女儿以断食作为威胁,她不得不屈服。一到学校假期,米乐一定要把这部章回小说重读一遍。

    吴爱华听英语老师说,英国女作家珍·奥斯丁的小说最适合女生阅读,就跑到书店将奥斯丁的英文原著和中译本都买齐,让女儿参照阅读。她很清楚,她要女儿成为优雅高贵的淑女,而不是女斗士。

    女儿一迷上钢琴,她就尽量把女儿练琴的时间排得满满,让她无暇他顾。即使那样,米乐还是会在做功课和练钢琴之余,抽空把十二路潭腿老老实实的跑一遍,以免日久淡忘。

    后来随着她的学校功课越来越繁重,她已越来越偏向学术,即使曾经高度狂热的钢琴,也只能视为业余爱好,更早把木兰从军的故事抛到脑后。

    米军见她丝毫没有从军的打算,显然有点失望,但对于她的选择还是大力支持的。毕竟,有这么一个科科皆优、年年夺冠的女儿,他还有什么可以奢求的?

    吴爱华反而感到庆幸。她向来认为冲锋陷阵是男人的工作,女人就应该从事一些温文尔雅的事业。她并不十分在意女儿的功课是否拔尖,只关心她的琴艺能否更上层楼。她多希望女儿能成为钢琴家,让她沾点“钢琴家之母”的自豪感。

    每当米乐在音乐会上表演钢琴时,她都会邀同几个姐妹去捧场。她知道自己并不是去欣赏音乐,而是去感受“钢琴家之母”的光环。

    当米乐说她要放弃作为专业钢琴家的梦想时,她确实有点失望。但一想到女儿将来留学归来,也可能会成为金融业的精英时,她的自豪感又死灰复燃。

    来美之前,米乐便开玩笑的对父亲说:“金融市场的硝烟不下于沙场的炮火,未来的战争将会是金融的战争。既然你女儿我无法扬威沙场,那就做个金融市场的花木兰吧。”

    米军对金融市场所知不多,不明白何以未来的战争将是金融的战争,但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可是这些日子以来,她在美国的去留问题,却变成了父女之间最大的矛盾。

    她总觉得父母既已耗尽一切资源送她到学费昂贵的沃顿商学院,而自己也已在学习上费了这么大的劲,就应该跨前一步,到华尔街去亲身体验一下全球最大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吸收经验以为日后之用。

    她知道,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迅速增长,中国势必成为全球的首号经济大国,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将壮大到可以同华尔街并驾齐驱。中国既然是未来的金融大国,就更须要借鉴华尔街的经验,以免重犯一些可以回避的错误。她深知金融市场的风险不可低估,一旦酝酿成金融风暴,将是难以收拾的灭顶之灾。

    其实这个月来,她已连续收到父亲十三封催归的电邮,几乎每两天就收到一封。前面的十二个电邮,都是毫无商量余地的催她速速回国。她想来想去,好像只有岳飞所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堪堪可比。

    上个电邮,米军就写道:“中国股市红红火火,要了解金融业的奥秘,何必去到华尔街?难道上海还不够你发挥吗?中国股民炒股的热忱,我相信你也知道。你那些阿姨们每天谈论的话题,从来都是围绕着股市。她们都期待你早点归国,可以给她们下指导棋。中国已经到了几乎人人炒股的状态——你爸爸除外。这样的股市还会比美国逊色吗?”

    他父亲并不了解,只有区区30年历史的中国股市,岂可同有200多年历史的华尔街相提并论?她所重视的并不是股市的规模,而是重量级投资银行和投资大师的经验和投资手法。

    现在眼看十二道金牌都起不了作用,他就一改命令的语气,索性动之以情,拿她外公外婆要人来做理由,拿她母亲的忧虑来说事,希望她马上就直奔家门。

    但是米乐这回可是铁了心肠,坚决“违抗军令”,绝不糟蹋这趟留美的机会。

    她的盘算是,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底,继续在美国呆上两年,争取到华尔街那些响当当的金融龙头去体验真刀真枪的实战经验,然后才回上海。

    她打从心底明白,自己出身于全球一流的商学院,拿着皇牌的金融硕士学位,如果不混进华尔街,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入宝山空手而回了。错过这个大好时机,将是她在学习历程中最大的损失。

    但是她不能在这里踌躇不前,好歹也要给父亲回话。想了一想,觉得暂时可以先用缓兵之计,争取多点时间来寻找工作,之后再作计较。于是找了个勉强可以接受的理由,给他发了个回邮。

    亲爱的爸爸妈妈:

    导师确实告诉我论文已经毫无问题,但这仍不表示学位已经唾手可得。他会不会忽然从中挑出毛病,要求我修改部分内容后再提交新的版本,现在还真难说。像这类的事,也没少发生过。

    鲁晴的论文便三度被打回头,改了又改,现在都还不知道是否能通过。所以未来几周我还是要留守待命。

    费城确实曾经是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城市,但那是十多年前的往事。根据联邦调查局在2018年所公布的最新数据,费城的犯罪率在全美的30个大城市中排名第19,相对而言已经偏低。这个城市的安全系数,十多年来一直在提升,官方已经在改善治安方面作出巨大的努力,成绩有目共睹。

    我就读的沃顿商学院,其实又是全美最安全的校园。这里的校警24小时值勤,随时为学生提供协助。任何学生只要在学校自习到深夜,都可以打电话要求校警陪伴你走回宿舍。同全美其他名校相比,我们的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这些都有数据可考,在网络上可以轻易找到。

    我平日很少离开大学城。周末偶尔同几个好友到城区逛一圈,但早早就返回宿舍。沃顿功课繁重,真抽不出太多时间在外瞎跑。

    美国人对校园枪击案已经麻木,你女儿我还不至于傻到没长眼睛去撞枪口!这些枪击案只是一些思想极端丧心病狂者的愚蠢行为,不足为虑。如果天天这么担忧,半数的美国人恐怕都要住进精神病院了。

    妈妈,你又何必把自己搞到比美国总统还要忧心国事?他才没你那么在意这类事件呢!

    最近报道的校园枪击案是发生在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不是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我们这里安全得很。

    美国有三亿多人口,种族众多,社会结构复杂,人们自由放任,出现几个丧心病狂的人又有什么好大惊小怪?

    这里的太阳同中国一样,每天早上准时升起,每天傍晚准时坠落。这里的人同中国人一样,该快乐的时候快乐,该苦恼的时候苦恼。一切都随着大自然的规律正常运行,大家都是很理性的生活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不须道听途说,美国确实没那么可怕。

    前阵子拼命写论文,这两周又为论文是否过关忧心忡忡。再加上杂志催稿,没天没夜赶写评论,咬文嚼字,推敲斟酌,掏空心思,几乎透不过气,连日来都是天昏地暗。

    今天导师通知我论文过关之后,一时身轻如燕,在校园内的林荫道踏步,感觉春临费城,花木笑脸迎人,天空格外明亮,一种“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的窃喜横空而来。坐在长椅上晒太阳,竟然还碰上一对上海来的母女,聊了一会,解解乡愁。

    到美两年,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如此轻盈快乐。真希望你们都能够亲临费城来分享这份欢喜。

    对着如此醉人的美景,你们怎么忍心看着这里暖融融的阳光,平白无辜的照到你如花似玉的女儿的脸上,却挤不出一丝笑容作为回报呢?

    我已经和同学约好,过两天就在校园内外拍摄硕士袍照。既然你们都不打算来费城,我也觉得没必要再等个把月来参加毕业典礼。

    星期六晚上,我们这一班毕业生要在大学城喜来登酒店开办毕业舞会,鲁晴和我已决定要华丽登场,让大家见识一下才貌兼具的中国美女的风采。

    请祝我好运——我无心迷倒众生,自投罗网者我概不偿命!

    敬祝安康!

    你们的乐乐

    发出电邮,这件事就算告一段落。

    她舒了一口气,接着就很用心的准备一份面面俱到的求职文件,把自己的学术专长、研究心得、兴趣爱好、得奖纪录、求职期望等,滴水不漏的排进文件之中,然后选了五家大型投资银行和五家基金管理公司,一一发送到它们的人事部。

    她合上笔记本,准备结束漫长的一天时,已经接近午夜。

    喝完最后一口咖啡,她便托着腮发呆。想到本周六是毕业前最后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或许还会碰上哪家公司的总裁向自己招手。两年来都疏于装扮的自己,应该要如何亮相才能脱颖而出,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也给自己讨回一个公道?

    这时才想起,鲁晴说已经在网上找到了两套晚装。出于好奇,真想上网去看看。经过这番磨难,她觉得现在该是宠宠自己的时候了。但夜已深沉,不方便给鲁晴打电话,还是等第二天再说。

    这时已是午夜时分,宿舍格外宁静。两个室友还没回来,估计是参加派对去了。这就是沃顿商学院学生典型的生活。

    她探头看看窗外,夜色下的大学城清凉如水。两年来并未好好抬望费城的月亮,现在才感觉到眼里的月亮像一尊维纳斯的雕像。不知道百年前林徽因和梁思成在这里读书时,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月亮?想到毕业后去留未定,莫名的惆怅从无边飞来,久久不能自已。想到父亲的电邮,那句“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就像一首循环播唱的歌,还一直在脑海中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