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华夏风雨情 » 第161章 吏治整顿

第161章 吏治整顿

    王猛见着陶金旺十指鲜血淋漓,额头冷汗直冒,行了恻隐之心,对着两个将士手一摆,两将士松开夹棍,站到一边。

    王猛走到陶金旺的跟前,温言道:

    “陶大人,让你受苦了,实在是不该。

    但你得想明白了,我既然对你动了大刑,你绝对是非死不可的,绝无生还的希望,因为你的罪恶太大了,我要是放了你,那我跟你不就是一样的人了吗,这是我不愿做的事情,这也是皇帝陛下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你知道我为什么放着富家少爷的好日子不过,跑到这穷乡僻壤来喝西北风吗?

    你绝对想不到,因为你从来没往这方面想过,你爹有可能也没教过你。

    我告诉你吧,只因为我相信,沧海桑田千万年,唯一能长存的,就是那股浩然正气。我想将它找回来,送给那些弱弱可欺的苦命人。

    你要是觉得我对你太过残忍,太没有人性,那你也只能忍着。

    我要是不这么做,你身后的那些贪官都会效仿你,来个闭口不言,死不认罪,那我就没法帮朝廷清理吏治了。朝廷被太子那些人弄得乌烟瘴气,腐烂不堪,我要是将你们的案件移交给刑部,绝对是石沉大海,有去无回。

    他们最多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事最好!

    我带着圣命而来,要是连个小小的河州都解决不了,何谈为民请命,何谈为朝廷分忧,何谈帮襄王赢得一个和顺的天下。

    你要是聪慧点,有一点人情味,你就来个不招供,让我将所有的大刑都在你身上使用一遍,让你身后的那些官员看看,不老实伏法的结果是什么,最少得让他们明白,披着官服,借着朝廷的威严作威作福是不对的,更别说是鱼肉百姓了。

    你要是愿意招供,现在就快点,免得让我出丑,让我做了个凶残之人。

    等我叫人动用下一套刑罚了,我再也不会喊停的,因为我也想学学你们,干脆作恶就做到底be。

    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我进去喝口茶,你好好想清楚,等我出来了,你要是还不能给我答复,休怪我手下无情,灭绝人性。”

    站起身来,向着后边走去,弄得围观的众人好生焦急。

    这算哪门子事,案子还没审完,主审官却稀里糊涂的跑了。

    陶金旺听着王猛的脚步声远去,心里好生难过。

    真要就这么招了,马上见到的就是阎王,而不是家里的父亲、娘子、小妾,那些山珍海味,那些丝管琴弦,更别说那些醉生梦死。

    可就是不招供,又能怎样,还不是除了多受些皮肉之苦,照样被弄死,什么都见不着,什么听不到,就连想一想,都没有多少时光,转瞬即逝。

    太子身在京城,就是将来继承了皇位,看在自己曾经送了些好处的份上,愿意帮自己平冤,自己也是看不到了,他还不一定会帮自己平冤。世间那个皇帝愿意看到下边的臣子,鱼肉乡里,祸害百姓,搞得天下难安的。要真有这样的皇帝,那这个皇帝就不是天子,而是一个傻子、昏君、短命鬼。

    既然都死到临头了,没有了生还的可能,那要不就招了吧,免得再受皮肉之苦。

    那些刑罚,自己是亲眼见到过的,那真是灭绝人性,惨绝人寰。

    自己一个文弱书生,扛不住那些刑罚,也没什么丢面子的。就是让别人看见了自己的软弱,别人也会加以原谅,毕竟这世间,能扛得住那些东西的,几乎就不是人,不是神,就是魔。

    那好,我就招了,应下这些罪过,反正我不相信人会有来生,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那还需要在乎别人的那些闲言碎语,就让他们说去吧。

    好,人死灯灭,别人也听不到我的声音,我也听不到别人的言语,一切都让他扯淡去吧!

    我招供。

    王猛好像听见了陶金旺的心声,走了来,坐到了‘明镜高悬’之下,对着下边那些熙熙囔囔的人群喊话道:“肃静,肃静。”

    吃瓜的群众一见,安静了下来,一起将目光递给了王猛,盼着他将案子审完。

    王猛见大堂安静了下来,对着伏拜在地的陶金旺询问道:“陶金旺,你可愿意认罪?”

    陶金旺将眼光交给王猛,实在是开不了口,因为他知道,只要一开口,什么都没有了,那个曾经如何美好的世间,于自己来说,就是一无所有。

    王猛见陶金旺没开口,接着问道:“陶金旺,你要是再不开口,我就当你默认了。”

    陶金旺听过这个声音,好生感激,一个身子无力,拜倒在地,好像是在感谢王猛,将他的心里话说了出来,让他在最后关头,获得了自尊。

    王猛见之,对着坐在一旁的夏衍道:“二伯,结案,让他签字画押。”

    夏衍停下手中笔,拿起审案记录,拿过印泥,走到陶金旺身边,将毛笔交给陶金旺。

    陶金旺接过笔,在供词上落下自己的名字,按下手印,一切了事。

    王猛见一切工作处理完毕,对着郭凯道:“郭凯、林震、秦争鸣,你们仨带上五十兵马,陪同夏衍大人去将金钱庄抄了,将陶家那帮人带来,他们要是敢拘捕,格杀无论。”

    “诺!”

    夏衍放下陶金旺的画押供词,同着郭凯、林震、秦争鸣,带着五十来兵马,走出府衙,朝着金钱庄飞奔而去。

    王猛见着夏衍等人离开,对着下边的其他官员道:“各位大人,你们要是觉得自己有罪,就自己招供,别怀着什么侥幸心理。要是不自动招供,让我查出来,就不是那么好说话了。”

    好多官员一听,将那伏在地上的陶金旺一看,两腿一软,拜倒一片。

    王猛见自己累了,很不想见到这些官员的嘴脸,将眼光往旁边一扫,看见陈亮,赶紧走下台来,将陈亮扶了上去,坐在‘明镜高悬’之下,让他接着审问起其他官员来。

    陈亮被扶上案桌前坐下,将下边的官员望了望,开始了他的一套审理案情的方法,话语极为文雅,但句句落到实处,那些官员不回答都不行。

    王猛见之,放心大胆地走了开去,回到后院,喝了一杯茶,走到桌子边,将午饭吃了,吃了个七分饱,回到自己的小院,缩进了卧房,躺倒在床上,看起了书来。

    陈亮端坐于公堂之上,嘴巴不停,对着堂下的官员就是一套言辞,官员们为了免去‘大刑侍候’,如实作答,两个来时辰过去,案情基本现出端倪,有罪无罪一验便知,罪轻罪重一查便明。

    陈亮审讯完毕,将记录在案的供词认真看了一遍,列出了一大批官员名单。

    回到王猛的小院,将名单交给王猛。

    王猛看过官员名单,两眼直冒寒光,真没想到,河湟之地,官场腐败到了如此地步。

    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心中的美好愿望,王猛将心一横,大刀阔斧地整治起吏治来。

    在刑狱方面有过失且草菅人命者,一律恶有恶报,斩首于菜市场;在税收上做了手脚的,一律抄家;欺压良善,霸占土地者,没收全部土地,全部下狱。

    经过整顿,那些没被惩处,还被留下来为官者,看清了形势,发下誓言,今生只为做个好官。

    一番吏治整顿,除污去垢,初见成效。

    夏衍为了填补官员空缺,采用陈亮的提议,就地招收当地书生为官,不论贵贱,只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策论,择优录用。

    布告下发各地,前来应试的书生络绎不绝,聚集于郡守衙门后堂,差点将后堂给挤爆,看得王猛与陈亮两眼金光直冒,叫好声不绝。

    王猛以陈亮为主考官,夏衍协助,对前来应试的学子分三批进行考核,学子们全力配合。

    第一批学子,王猛监考,选出优秀者十人。

    第二批学子,陈亮监考,选出优秀者十人。

    第三批学子,夏衍监考,选出优秀者十人。

    第四天,被选出的三十名学子,王猛、陈亮、夏衍三人一起监考,以治理河湟为题材,时间一炷香,写策论一篇。

    学子们安坐后堂,摆开文房四宝,奋笔疾书,论文写出,洋洋洒洒上千字,针对时下弊政,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

    陈亮对三十张答卷爱不释手,左右为难,惜才爱才之心游荡于九天之上,永远落不到地面来。

    王猛见陈亮的心坎上有着苦楚,送给他一杯糖水,陈亮喝下,三十名才子全部录用,勉强靠前的十五名才子下放各县,主理政务,做县令、县丞、县尉,后十五名才子被下放军队,打理军队的一些文事工作。

    布告贴出,好多学子舍不得离开,将心中的满腔热忱送进了陈亮眼睛里。

    陈亮受之,好生难受,跑到王猛那里,帮他们讨个说法。

    王猛考虑到陈亮将来开展军队建设工作也需要些人手,一个没坚持住原则,送给陈亮二十个名额,陈亮欣喜若狂,立马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即将离去的学子们。

    学子们听到喜信,赶忙调转身,步入郡守府衙后堂,打开文房四宝,将胸中的满腹经纶全部抖出,大书特书,借着笔墨,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跃然纸上,交了上去。

    陈亮打开卷子一看,双眼泪水直流,好像见到了当年的自己。

    一个个孤灯夜熬,一个个酷暑寒冬,一个个殷切期盼,一个个寒门落雪,一个个求助无门,一个个抱负难展......

    陈亮看着那‘一个个’,内心深处热泪盈眶,实难说出那句“谁被录用”的话来。

    王猛路过后堂,见着陈亮那苦涩无边的表情,走了过去,询问道:“陈大哥,你这是怎么哪?”

    陈亮苦言道:“三爷,我也不知道怎么哪!就是做不出决定,看不懂该录取谁,该放弃谁。”

    王猛对着下边的学子一看,只见六七十多双眼睛一起瞧着自己,泛着无边的彩光,那彩光好像要把大夏国的天空照亮,极为迷人。

    王猛内心深处欢跳出一个‘惜才爱才’,送给陈亮一句话来:“陈大哥,你就好人做到底,再给自己增加二十个名额吧。”

    陈亮一听,泪水掉了出来,落到地上,清脆有声,对着王猛远去的背影道:“我代学子们多谢三爷恩德。”

    终于,结果出来了,通过五天的考核,七十名学子被录用,其他没被录用的学子,被赠送来回的路费。

    名落深山的学子们,两眼含着泪水,欢欢而去。

    他们不怨天,不怨地,只在心里留下一个期盼,明朝再来一试身手,再也不怕上天不给他们机会了。

    王猛见事情有了头绪,正式拜夏衍为幕府文书,打理一切政务;拜陈亮为军师,负责招兵,在南边草场上监造军营,随军家属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