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大日天书 » 第四章 袋中之物

第四章 袋中之物

    就这样,冬去春来,夏蝉鸣起,转眼间便已过去半年时光。

    在这期间,王青山除了干农活和处理家中日常杂事之外,其他时间一律用来修炼九天大日纯阳功,他仿佛着了魔一样,日以继夜,废寝忘食。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勤加修炼之下,丹田之中的赤色气流壮大了不少,并且还能稳定存在于丹田之中,每次修炼,他已经能够稳稳运转两个周天,虽然经脉窍穴在修炼之时还是会有一些刺痛感,但是已经相较于之前大为减弱了。

    除了内在的变化之外,他的个头在这半年间里也长高了不少,已经不比一个成年人矮多少了,血肉筋骨更是比一头猛虎还要健壮,力气也大的吓人,他曾偷偷测试过,自己可以轻松单手举起两三百斤的石头,这让他暗暗咋舌。

    更让他惊奇的是,每当他将丹田内的赤色气流注入到身体里其他部位时,这些部位都会发生奇特变化。

    他将气流注入眼睛,便会看得更远,就连数百米外的树叶上一滴水珠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将气流注入耳朵,可以听的更远;将气流注入四肢,会变得更有力量。

    这种发现,让他欣喜之余,更加坚定了修仙问道之心。

    这一日,王青山趁着给村中张大户家放牛之际,他把牛拴在一处山洼阴凉处,让其自行吃草,自己却是跑到出烟洞旁不远处的大青石上修炼了起来。

    时值六月,正是盛夏时节。

    整片山川大地,在太阳的炙烤下泛起阵阵热浪。

    正午时分,阳光自九天倾泻而下,不一会儿便晒的人头皮发麻,汗流浃背,就连一向顽强的杂草,此刻也病恹恹的伏倒于石缝之间,田间地头劳作的老农更是早就躲到了树荫下纳凉。

    王青山犹如老僧入定一般,盘膝坐在大青石上一动不动,任由那炙热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此刻,他体内的赤色气流异常活跃,宛若一条迅猛的蛟龙一般,在周天经脉和窍穴中不断游走。

    两个周天之后,王青山缓缓睁开眼睛,结束了修炼。

    此时,已是日头西斜,即将要落山了。

    王青山扭了扭有些僵硬的身子,刚要起来,忽有一物自他腰间滑落,定眼一看,竟是一个巴掌大小的黑色小袋。

    这玩意,正是那死去仙人的两件遗物之一。

    最开始,王青山对于这件仙家宝物可是抱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任他想尽了办法,不管是刀劈斧削,还是火烧水浸,始终就是打不开。

    最开始研究了一阵之后,他就把这物件丢到了脑后,只是日常贴身带着,并不怎么关注,今天这黑色小袋不知怎么自己掉了出来。

    王青山刚想上前捡起黑色小袋,脑海中却忽然灵光一闪,他顿了一下之后,鬼使神差地操控着一道赤色气流缓缓涌入黑色小袋之中。

    在王青山的注视下,赤色气流甫一接触黑色小袋,便如同泥牛入海一般,瞬间消失不见,紧接着,黑色小袋微微一颤。

    与此同时,一种福临心至的感觉在心头泛起,王青山的脑海中竟突兀出现一幅奇异画面,居然是黑色小袋里面的情景!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不用眼睛看,却能把东西“看”得一清二楚,如同做梦一般,让人有一种颇为不真实的感觉。

    至于为什么能够“看”到黑色小袋里面的情景,王青山此刻并不想去深究,因为他已经被袋子里面的物品深深吸引了。

    原本以为不过是巴掌大小的一只袋子,最多装一些小物件,没想到这袋子里面的空间足有五尺见方,零零散散着实放了不少东西,让他大开眼界。

    只见里面有换洗的衣物,有世俗常用的银锭,金元宝,有精美的玉匣,还有各式的玉瓶,丹鼎,符篆,玉片,飞剑,玉石,矿石等乱七八糟的东西,甚至,角落里还有一个和黑色小袋极为类似的灰色小袋。

    “发财了!”

    王青山不禁大为兴奋,这可都是仙家宝物啊!

    将这些物品一一清点过后,他发现共有玉匣四支,青色小剑一把,令旗五支,各色玉瓶十二个,带盖的青铜小鼎一只,白色玉片七片,符篆两张,黄色玉牌一个,成年男子换洗衣物六套,银锭二十四个,金元宝六个,残破的铠甲一幅,破了洞的盾牌一块,拳头大小水晶球一个,和黑色小袋类似的灰色小袋一个,另有不知名的玉石,矿石,兽皮,木头等杂物若干。

    琳琅满目的仙家物品看得他一阵眼花缭乱,心潮澎湃。

    但是,很快他就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把袋子里面的东西取出来?

    “莫非,需要什么口诀不成?”

    王青山皱着眉头在山洞前的空地上来回踱着步子,想了许久也没想出个所以然,这让他沮丧之余又顿生一种坐拥宝山却两手空空的感觉。

    此时,太阳已经完全消失不见,目光所及之处,只见大片大片形状各异的火烧云布满了整片天空,天地交接之处,更是一片红彤彤的云海。

    “不行,天快黑了,我得赶紧把牛牵回去,否则那张大户又要说嘴了。”

    想起那张大户平素趾高气扬的神态和肥头大耳的模样,王青山没有由来的一阵厌恶,有些意犹未尽的收起黑色小袋,放入怀中贴身藏好,这才大步走了出去。

    “哞!”

    出烟洞距离王青山栓牛的地方不过二三十丈距离,老远都能听到牛叫。

    果然,待他走到近前,发现那头膘肥体壮的黑色大水牛并没有跑远,还是在原地啃着青草,只不过夏日一到傍晚,蚊虫苍蝇就都出来活动了,竞相扎堆往水牛身上叮咬。

    尽管皮糙肉厚,黑色大水牛还是有些吃痛,只见它吃几口草,就挪动一下位置,长长的牛尾巴更是在身上甩个不停。

    “老伙计,让你受累了!”王青山走上前拍了拍黑色大水牛的屁股,转过身,又十分亲密地摸了摸它的额头。

    夕阳西下,一人一牛,不紧不慢地走在山间田洼小道上。

    王家坝,坐落在平南县城西南方向,村子不大,不过二百来户人家,其中除了少量的外姓人氏之外,王姓族人占村中绝大多数。

    据王家族谱记载,王氏祖上乃是源自三兄弟,因饥荒流离失所,从很远的地方逃难逃到了平南县,最后在王家坝这个地方安家置业,娶妻生子,扎根下来,至今已有三百余年。

    三百年的繁衍生息,王家坝这个当初的荒滩野领变成了如今的良田肥地,家族人口也从当年的寥寥数人变成了数百人的兴旺大族。

    依照族中老人的说法,王家坝但凡王姓之人,再往上数五辈,个个都是血脉相连的至亲。

    按理来说,这样的血脉宗族村落之中,除了少量的外姓上门女婿之外,并不应该存在外姓之人,但是村中张大户是个例外!

    这张家,在王家坝以及附近的几个村子中,占据了大量的良田,还在村中建起了私塾,据说其在平南县城还有不少买卖铺子。

    其家资之丰厚,着实令人眼红,但是王家坝却没有人敢打张大户的注意。

    具体什么原因,王青山也不太清楚,只是平常听父母长辈们闲聊时说过几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