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神道 » no、172 喝喝酒聊聊天

no、172 喝喝酒聊聊天

    no、172喝喝酒聊聊天

    白兰地这种洋酒,其实也说不上是洋酒,根据李约瑟考证,世界上的第一款类似于白兰地的酒就是由高昌国根据西域葡萄酒的酿造之法改法而成,可后来这高昌国被大唐给灭了,这酿造第一种白兰地的荣誉自然归给了中国。后来几经辗转这白兰地并未在中国继续改良发展下去,而是在欧洲逐渐完善而知名,直到清末民初张裕先生才再次酿造出了属于中国人的白兰地。

    从此白兰地这种酒也成了中国千家万户桌上的常客,黄俊明很少在道观饮酒,但当兵的时候喝的却是不少,喝得多了,自然懂得一些大致的酿造法子。在今天没成想还真的用到了。

    “朕可没想到仙师会有这酿酒之法啊”李世民学着黄俊明的样子摇晃着手中的酒杯,不经意间扫过黄俊明的脸,随后凝重的说道:“不过仙师,你可知道这酒多少钱一斤?整整一两金子才能买上一斤啊,您者不经意的一句话,可是给咱们大唐又增添了一笔收入。”熟知黄俊明的李世民可是知道黄俊明这次说话只是随口一说而已,可黄俊明的这随口一说,却是蕴含了天大的利润。

    “一两黄金一斤酒?呵呵,难道是物以稀为贵?如此的话,贫道就先恭喜陛下省下了这酒钱。”黄俊明不从商,对这可以敛财的白兰地还真不怎么上心。李世民若是用黄俊明所说的方法酿出了酒,那也是他的事情,和黄俊明可没有半分关系。在话里黄俊明也已经说的明明白白。

    李世民也知晓黄俊明的意思,大唐初立又经突厥之祸本来就不阔绰的国库变得更加捉襟见肘了起来,可是国库没钱怎么发展军备?怎么发展教育?怎么赈灾?黄俊明的这句无心之言让李世民即将收获的可不止是那么几十贯上百贯的银钱,若是运作得当,恐怕单单靠这白兰地酒一个项目就能支持大唐现有的军队的军费了。再说了,中国古代的盐、茶、铁、酒四项都是相当暴利的商品,现在茶这一方面由于天仙宫的炒茶之法并为传播开来,倒也不是那么重要,但盐、铁、酒三项可都是由官府进行直接的干预的,税收相当的重。

    “仙师可不只是让朕省下了酒钱啊,呵呵。来喝一个!”由于两个人的身份都不是适合言谈商业的人,李世民的话也是说一半藏一半,彼此之间都明白就已经可以了,没有必要说的那么通透。

    黄俊明看着手中的瓷杯,喝着白兰地,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陛下,若真有心在这白兰地上下功夫,这酒具也是要改良的。”

    喝酒嘛,只要有个承装的物事不久可以了么?喝这白兰地怎么还要改良酒具?李世民对这一点可是有些不了解起来。“难道喝这白兰地还有什么讲究不成?”李世民疑惑的问道。

    “讲究倒是没有,都是往嘴里倒酒的东西,只是陛下不觉得用这瓷杯装琥珀色的白兰地有些不伦不类么?”黄俊明像是看土包子一般的白了李世民一眼,随口问道。

    “难道要用酒樽?”在李世民的心中日常的酒具也就是瓷杯铜樽了,玉器那种东西与其说是喝酒的酒具还不如说是个把在手中的玩物,算不得真正饮酒的物事。

    按正常来说在黄俊明的感官中李世民是应当知道玻璃的存在的啊,要知道玻璃这东西可是公元前就在埃及产生了,早在秦汉之前玻璃便已经记载到了史书当中,被当时称作琉璃。秦始皇地宫有琉璃鱼、琉璃龟;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有琉璃耳杯、琉璃盘等秦汉琉璃实物便是明证。不过在那时所有的玻璃都是舶来品,被国人误认为是天然形成的,直到东晋道士葛洪才首次明确指出琉璃是人造品。他在《抱朴子内篇、论仙》中说:“外国作水精碗,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水精指的就是琉璃。而且是指的比较通透的类似于现代玻璃的琉璃,而且根据葛洪的进一步记载,当时在今广东、广西一带已有人能制作琉璃。但葛洪的话并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在他死后八十余年,有大月氏商人在北魏都城平城用石头烧制琉璃,这才打消了人们对葛洪说法的怀疑。

    这时候的琉璃制作工艺那可是实打实的玻璃制造工艺,虽然达不到现代玻璃的那种纯净度,但也是十分的漂亮的。由于葛洪是道士,黄俊明对此自然有上那么一丝了解,但是国人的玻璃制造自从西晋起有了琉璃作坊,到了隋朝初年便已经夭折,制作玻璃的方法也失传了,由于玻璃的制造工艺失传,在隋朝以前的那些玻璃制品可是格外的值钱,价格甚至比玉石还要高些。由于没有了制作的工艺,隋朝人何稠只好用绿瓷作代用品。自这时起才逐渐形成了现代我们所熟知的琉璃,不过这种琉璃和玻璃已经不沾边了。到了宋元时期,国人再次学会了玻璃的制作工艺,可惜质量上远远达不到要求,虽然样子光鲜,但是一旦承装热物便会炸裂,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只好放弃了。

    按照现下初唐的时间来看,李世民应该是知道玻璃的存在的啊。黄俊明想来想去也没想明白到底是李世民真的孤陋寡闻还是他没有往那方面去想。只好出声试探道:“陛下可知道玻璃?”

    听到黄俊明的问话李世民怔了一下,显然是知道玻璃的存在的。不过难道用玻璃制品来当做这白兰地的饮具?那这造价可就太大了,要知道现在大唐已经没有人会制作玻璃了,仅有的那些玻璃器具可是价比千金当做酒具是不是太奢侈了点?“仙师,您说这玻璃朕倒是知道,宫里还有那么几件玻璃器具,但是若是用玻璃做酒具是不是太过奢侈了?”

    黄俊明眉头一皱,他倒是忘了这大唐玻璃的价格。不过没办法话已经说出口还是再多说上一些吧。“陛下,用玻璃做酒具还真的不奢侈,贫道知道现在大唐没有会制作玻璃的了吧?没关系,贫道会!”黄俊明不等李世民说话,继续说道:“玻璃的制作相当的简单,虽然贫道并不知晓具体的配比方式,但也知道这玻璃是由石英砂和碱烧制而成,如果放入火山遗留下来的石头和石灰效果会更好。”这玻璃的制作方式只要是上过化学课的现代人都是应当有所了解的。

    黄俊明的话似乎让李世民又是震惊了一番,这些东西不算什么稀罕物事,但组合起来却能制成晶亮通透的玻璃,这让李世民有些不可思议,但道士嘛,总会一些这种奇妙的法术。李世民也能想得明白,再一想想葛洪曾经言及玻璃是可以人为制造的,李世民也释然了,葛洪既然说过玻璃是人制造的那肯定也就懂得玻璃的制作之法,黄俊明和葛洪同为道家,会制作玻璃倒也不是很稀奇。不过听黄俊明不知道配比,李世民又有些为难起来:“仙师,您既然知道配比,这玻璃之事怕是还要麻烦您了。朕也想看看这玻璃制作的酒具是个何等模样。”按照李世民所想,既然道家知道制作方式,那就让道家去做就好。

    黄俊明听到李世民的话可是大感不屑,中国古代的发明技术很大一部分都是由道家发明的,看来这玻璃也要在道家的手中重放光彩了,虽说对李世民这种坐享其成的方式有些鄙夷,但黄俊明没有理由推脱。这玻璃正好让那些“科道”们练练手,自从天仙宫道士分科之后,科道们可是整日闲的没事做,交给他们也是让他们了解一下,这化学的奥妙,反正黄俊明可没闲心去烧什么沙子。

    ————————————————————————————————————————————————————

    古中国人会烧制玻璃是有文字记载的,往往看历史文,主角一旦穿越便是制造玻璃,其实是一种误导,但是如果从隋朝时期制作工艺失传的情况下来看也行的通。

    中国对琉璃有两种含义,一是可做琉璃瓦的琉璃,这种琉璃和玻璃在材质、性能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从来没有被称作玻璃;另外一种琉璃和玻璃有关。单指秦汉到隋朝之前的琉璃制品。而且中国古人是不缺乏对玻璃的认知的,从梵文拉丁字母的转写来看,玻璃实际较琉璃更接近原音,佛书“颇置迦”的译法也可以作为旁证。因此,“玻璃”这个音译日益普遍。玻璃在古书中又写作颇黎、颇梨、玻瓈等。我们所能见到最早使用“颇黎”这一说法的,是汉武帝时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在唐人的诗文中,“颇黎”、“玻瓈”等词已屡见不鲜,李贺、温庭筠等人的诗作中都有。有意思的是,李白的一个儿子,便取名为“颇黎”,有人据此说李白一家人有深厚的西域情结,并进一步得出李白是胡人的说法。这是题外话了。

    “玻璃”一词的出现,可能要到南宋。陆游有诗句说:“玻璃江水深千尺。”又说:“玻璃春满琉璃钟。”这两个“玻璃”都不指玻璃本身,而是用来作比喻的。前者是说江水晶莹剔透;后者说的是眉州(在今四川)产的一种酒,叫“玻璃春”,其酒色明净如玻璃。明代以后,“玻璃”一词便很流行了(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带回了制作玻璃的工匠。)

    另有说法称约公元前1000年前,中国制造出无色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