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名高北斗 » 第42章瓦罐之寺

第42章瓦罐之寺

    1

    商前身上的穴道,自行都解了,可已是晚上了。

    外面,黯淡的月光……

    商前站在门口,抬头,看着弯月,在一天比一天圆的弯月。

    阴晴圆缺的它,千百年来,不知道多少生与死、离与别,在它的注目下、月光里上演……

    它永恒。

    而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不过是忽然而已。

    在这忽然而已的一生里,忙忙碌碌,机关算尽,算尽锱铢;可最后,又能抓住什么呢?留住什么呢?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

    此刻,就是你站在这里,一动不动,什么也不做——

    时间,它也不会停下来等你一下,哪怕是一秒。

    它依旧无情的带走你的生命,带你往你的坟墓里靠……

    你要伸手出来抓吗?

    它会从你指缝间走。

    和昨天晚上比,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不过,也不要太过悲伤——

    孟芯,她是不会死的。

    彭虎是不会杀她的!

    一灯如豆,孤烛异乡人。

    可自己,又何止是异乡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诗,以前,是经常随口念叨,可那时,也只是念叨而已,并没有其他。

    此刻,又念叨了出来,可心里的滋味?

    这滋味?谁能懂呢?……

    只能独怆然而涕下!

    但商前的眼睛里,依旧没有眼泪流出!

    眼里虽没有泪,可心里呢?……

    2

    3月9日。

    长夜终于过去了,天终于亮了。

    商前没有立即就走,而是做了早饭,吃饱了,才走的。

    攀爬上去,可真不容易,几次差点摔下来。

    终于,总算攀上去了,出了山谷。

    寻着孟芯走过的痕迹——

    不过,很快,这痕迹就不明显了,渐渐的已辩不出来了。

    最后,只能凭感觉走,希望走的方向是对的。

    翻了三座山,来到一座树林。

    可这树林,是真的大!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树林,就是妥妥的原始森林了。

    多猛兽、毒虫,自是不消说。

    不过,商前运气倒出奇的好,一头、一条都没有遇见。

    有人说,生命将近时,运气就会变得特别好。

    可这好运气,并没有照顾商前多久。

    看看太阳,已偏西,可还丝毫没有快要走出这原始森林的迹象。

    商前知道,今天断然是走不出去了。

    漆黑的夜晚,一个人在这原始森林,胆子再大,也不可能不怕。

    黄昏,夕阳照着这片荒无人烟的荒林,使这荒林,显得更加的萧索、凄凉。

    只能趁在没有漆黑前,找一棵看上去有安全感的大树,爬上去,在上面歇一宿。

    正要寻找时,忽然,远处,有铃铎之声传来。

    商前听了,心下不由的一喜,自语道:“好了,不用睡树上了。是风吹得它檐前的铃铎之声,若不是有座寺院,便是有一座宫观。去那里借宿,还能讨些斋饭吃。”

    寻着铃铎之声,走了半里多路,忽有一条山路,沿着山路,又行了差不多半里,抬头看时,只见一座败落寺院,被风吹得铃铎响。

    看那山门时,上面有一块旧朱红牌额,写有四个金字,但都昏了,写的是“瓦罐之寺”。

    看了这个名字,商前觉得有些熟悉,禁不住思起来,思了一会儿,便立刻记起,前世那个世界的古典名著小说《水浒传》,第六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居然和原来那个世界的小说里的寺庙同名!

    又行了八九十步,过了一座石桥,再看时,是一座古寺,已很有些年代了。

    进了山门,再仔细看,是个大刹,但已崩损的不成样子了。

    进了寺,便去知客寮。

    可这知客寮,门窗都没有了,那里还会有人。

    又去方丈居住处,看时,只见满地都是燕子粪,门上一把锁锁了,锁上尽是蜘蛛网。

    商前站了一会儿,又来到香积厨,看时,锅也没了,灶头也都塌损了。

    商前只有叹气了,看来斋饭是没得讨了,但在这里生堆火过夜,比在树上,应该要好一些吧。

    忽一阵香飘来,寻着香气,来到厨房后面一间小屋前。

    房门虚掩,香气就是从里面飘出来的。

    商前去敲了敲门,恭声的道:“你好!里面有人吗?过路人欲投贵寺借宿一宿,万望师父周全方便!”

    可里面没有人应,也没有动静。

    又敲了一遍,说了一遍,还是没有。

    商前只得推门,轻轻的推,就推开了,跨过门槛,进去,里面有人!

    那他们为何不应?

    连一个声音都不出?

    是几个老和尚。

    他们坐在地上的蒲团上,一个个面黄肌瘦的。

    见商前进来了,他们都抬起眼来,看了看商前,见商前穿一身很不合身的衣服——

    这样的一身衣服,任谁见了,都会立马认为,不是偷来的,就是抢来的。

    老和尚们也不例外。

    所以,他们见了,便都忍不住轻蔑的想:“又来一个鼠窃狗盗之徒!”

    一个老和尚,还忍不住冷哼出声来。

    商前看上去很单薄,一阵风就能吹倒,这样的人,就是要做强人,怕也没有做强人的本事,所以,只能是小偷了。

    他们断定后,便不再理会。

    商前立刻感到,自己是个不受欢迎的不速之客,是个受人不喜的闯入者,但既已进来了……

    商前向他们施礼,恭声的道:“各位师父好!在下行路之人,路过贵寺,欲借贵寺借宿一晚,万望各位师父周全方便!”

    和尚们听了,根本不理会。

    商前不觉有些尴尬,看他们神情,自己再说什么,想也是没有用的。

    随即,心下忍不住有气:“都说出家人慈悲为怀,这些和尚怎么都这么冷漠!”

    不过,随即转念又想:“想他们是这里的和尚,而这寺庙败落成这样了,他们年纪又这么大,想要离开,怕也没有地方可去,便只能在这里苦熬、等死;变得冷漠了,也倒完全可以理解!”

    想到这里,商前心里的气,顿时就没有了,反而同情起他们来,心里生出想帮他们的念头,可自己身无分文,如何帮呢?

    站了一会儿,心下忍不住轻叹了叹,感叹世人多艰。

    而这古代的世人,更加的多艰,而且,还常常有变生不测,朝不保夕。

    唉,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同生活在这里的人,简直是一天一地之别。

    跟着,商前马上摇了摇头,抑制住自己的无用感慨。

    只得转身出去,正要跨出门槛时,忽听有人嘲歌道:

    “你在东时我在西,你无男子我无妻。

    我无妻时犹闲可,你无夫时好孤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