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单挑三国:开局教化张角 » 第一百零二章 皇甫嵩

第一百零二章 皇甫嵩

    就在徐晃失神之际,一道轻唤声将其惊醒。

    “徐令史,城外有人高呼,说是同你相识……”

    徐晃回过神来,心中不由疑惑,不知是何人。

    至于说话之人脸上的古怪之色,徐晃倒也没有在意。

    因为今日他已因私自放人入城,而倒了大霉。

    对方怕不是在担心他会再度放人入城吧……

    徐晃心情郁郁地来到戒备森严的城门楼上,随意地扫了眼城外。

    只是,这一看,却是又惊又喜。

    “快!打开侧门,放那三人入城!”

    眼见徐晃一脸激动之色,周侧之人却是面面相觑,脸带迟疑。

    他们清楚来人应当与徐晃关系匪浅,可今日华督邮大发雷霆的场面,已然将他们吓住。

    此时却是万万不敢再开城门。

    没看到徐令史虽然保住了脑袋,可这职位不是被剥夺了?

    徐晃见无人应声,不由皱眉侧顾。

    当见到众人神色后,顿时无奈苦笑。

    倒也是,他马上便会被解职,自然不需担心其他。

    可这些人不同,他们仍需继续讨生活。

    这一下子,徐晃却是被难住,不知该如何办。

    头疼地拍了拍脑袋,脑中却忽地闪过一抹灵光。

    既然城门不能开,那不开便是。

    但想要让人入城,也并非就需要开城门吧?

    想明白后,徐晃不由哈哈一笑,径直走到旁侧,将一个拴着绳的吊篮扔了下去。

    见此,周边之人顿时眼睛一亮,又有人殷勤地上前,再度放下了两个吊篮。

    说实话,徐晃平日里待他们挺不错,只要不是砍头丢碗的大事,他们也乐意效力。

    未几,三道人影踩在吊篮内,抓着绳索被拉上了城头。

    “哈哈哈,阿奉,你无事,真是太好了!”

    徐晃大步上前,给看起来有些狼狈的杨奉来了一个狠狠地拥抱。

    杨奉被徐晃勒得好一阵咳嗽,推开后苦笑道:

    “公明,你这厮力气有多大自个儿不清楚?

    差点没勒死我啊!”

    徐晃不在意的一笑,锤了锤杨奉的臂膀,又仔细打量半晌,未曾发现伤势后,这才放下了担心。

    “我听闻高梁亭被匈奴大军祸害,差点没吓死!

    还好你无事,若不然……”

    杨奉摇了摇头,长叹一声道:

    “匈奴大军来了后,我护着几十位乡亲躲到了山谷中。

    待得出来之后,发现匈奴人只是攻破了坞堡,而并未大肆祸害普通百姓。

    虽然不知是何故,但也是幸事一件。

    若不然,整个高粱亭数千口人怕是活不下几人来。”

    徐晃不由一脸奇色。

    “这倒是怪了,原本我以为匈奴人只是暂且放过了樱山亭之百姓,却不曾想,竟然在其他地方也未动百姓。”

    听到这里,杨奉忽地一愣,脑中猛地迸出一个想法来。

    该不会,匈奴大军之所以不动普通百姓,是因为那位张帅的命令吧?

    仔细一想,杨奉觉得还颇有可能。

    张帅毕竟也是汉人,总不忍心纵容匈奴人肆意毒害同族。

    而且此前曾有匈奴人想要祸害樱山亭乡民,但之后却是被那个沮渠力阻止,并且直接砍了脑袋。

    虽然他听不懂匈奴语,但此时一细想,应极有可能是张帅下了严令。

    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后,杨奉对于那位主公的抵触心理顿时弱了许多。

    “阿奉,你尚未同我介绍,这二位是?”

    此时,徐晃才得空打量另外两人。

    杨奉回过神来,故作不在意的一笑。

    “嗨!他俩是我近邻,听闻我要前来安邑投奔你,便也跟着过来,欲要投奔城中亲戚。”

    “喔。”

    徐晃轻哦一声,却是因为“投奔”二字心情有些复杂,是以也没有再去仔细观察二人。

    “二位,既然已到城中,便请自去吧。”

    杨奉朝那二人抱了抱拳,含笑说道。

    那两人对视一眼,一脸感激地回了礼、道了谢,便弓着腰小心翼翼地下了城头,一副没有见识的模样。

    ……

    与此同时,郡衙。

    原本董卓为了给皇甫嵩留个好印象,特地安排了丰盛酒宴,甚至还请了歌姬舞姬作陪、活络气氛。

    却哪里想到,迎来的非但不是赞誉与谢意,反而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

    这可将董卓气得不轻,奈何在战时,对方职权在他之上,却也只能死憋着闷气。

    郡衙议事殿中,一众大小官吏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生怕再引得上首那位古板的将军发怒。

    “哪位同本将军说说,匈奴大军是由何人统兵?主要将领又有哪些?

    匈奴人祸害了多少地界、多少人?匈奴人本身又折损几何?”

    皇甫嵩一脸风尘之色,身上甲衣也不曾褪去。

    虽显得有些狼狈,却更给人一种威不可犯的凛然气势。

    众人对视一眼,皆是有些迟疑。

    董卓眼见皇甫嵩眉头微皱、朝他看来,假装抬手挠头,实则借助衣袖掩护,向牛辅投去一个眼神。

    牛辅无奈,只得硬着头皮起身回应。

    “禀虎贲郎将!匈奴大军是由屠各氏族长屠各莽阿为帅统军。

    南匈奴一众部邑中,屠各氏乃是三大部族之一,且麾下各部邑几乎尽是左部贵族掌权。

    至于主要部族,则有逐就氏、呼延氏、赫连氏、沮渠氏、滹毒氏,以及王族羌渠氏。

    截至目前,匈奴大军已然攻破三亭、一乡、一里,物资损失暂无法统计,被杀部曲、士族及豪强家眷,当在三到五万。

    至于匈奴大军之损失,应当近万。”

    皇甫嵩听得眉头大皱,一脸不悦。

    “本将问的乃是主要统兵将领,而非部邑!

    此外,那应当是何意?

    难道尔等便不曾仔细查探敌军虚实?”

    牛辅脸色微红,尴尬之际,出声辩驳道:

    “匈奴人出兵只打部邑旗号,并不显露统兵之将的旗号。

    再加上匈奴人相貌与我汉人有一定差异,且懂得匈奴语之人甚少,是以不好安排探子潜入打探消息。”

    “少并非一个也无!倘若真有心,再大困难也可克服!”

    皇甫嵩冷冷地瞪了一眼牛辅,复又眯着眼盯视董卓数息,这才收回目光。

    “那匈奴骑兵而今居于何处?可曾汇聚而起?”

    “回虎贲郎将,匈奴骑兵眼下正停驻于安邑西北之樱山亭。

    根据斥候打探,此前往北屈县、杨县、皮氏县袭掠的其他数路大军,业已尽数赶至樱山亭,同匈奴主力汇聚于一处。

    观其姿态,应是打算强攻我安邑城!”

    “嗯?何以见得?”

    皇甫嵩有些不信。

    匈奴人大军尽是骑兵,其优势在于快速奔袭防御简陋之地,又岂会以短击长,主动攻打安邑这等坚城?

    此时,董卓终于出声。

    “皇甫将军,匈奴人之目标始终围绕卫氏,好似有何等深仇大恨一般。

    截至目前,卫氏主脉、支系坞堡皆已被夷平,一众族人尽被残杀。

    不过城中尚有卫氏最后一部分族人,匈奴人若真是奔着卫氏复仇而来,多半不会放过。

    此外,在下已然命人将涷水南北百里范围内桥梁尽数毁去。

    然,匈奴人却在趁夜搭建木桥,其目的自然是为了渡河。

    而安邑距离涷水仅有数里地,匈奴大军之意图,已不言而喻。”

    “涷水……搭桥……”

    皇甫嵩眼神微闪,瞬间便瞅到了战机。

    不过他对涷水之具体情况尚不清楚,是以暂且将心中念头压下,打算议事完毕之后,再行抵近观察。

    “而今城中有多少兵马?”

    “部曲七千,另有临时召集青壮五千。”

    皇甫嵩闻言,脸色微松。

    一万两千人守城,再有他五千精骑策助,安邑绝无破城之危。

    眼下他反倒希望匈奴人会像疯牛一般死盯着安邑不放,若不然,待其分兵肆虐各处,己方反倒很难应对。

    心中不断思忖着,皇甫嵩却又想到了一事。

    “匈奴人是否知晓我五千精骑之到来?”

    “这……”

    董卓有些迟疑,犹豫半晌后,方才出声道:

    “按理来讲,应当不可能,毕竟河东骑士自东方而来,且是趁着夜色入城。

    不过,此番匈奴人对于各处目标好似极为熟悉,或是提前收集、打探了消息,甚至窃取了舆图。

    又或者是安排了细作、收买了中原人作为眼线。

    倘若是前者,那匈奴人当不会知晓。

    可若是后者,对方怕是已然知晓。”

    皇甫嵩眉头微皱,心中也愈发郑重几分。

    看来,此番领头的匈奴人不太一般啊。

    从行事章法上来看,与此前北方游牧部族侵袭中原大地有很大不同。

    “董太守,劳烦随本将军去一趟涷水。”

    “嗯?”

    董卓顿时眉头一耸,有些不解,同时也有些不情愿。

    “皇甫将军,安邑城西部游荡有不少匈奴侦骑,趁着夜色出行,怕是会中了暗箭。

    皇甫将军肩负重任,还是莫要犯险了吧?”

    此时,段煨等人亦是纷纷出声劝阻。

    “皇甫将军,您一路车马劳顿,还是好生安歇吧。”

    “是啊皇甫将军,城外有我方探子随时盯梢敌方动态,不会出岔子。

    您还是养精蓄锐,以备大战吧。”

    ……

    “本将来此,乃是为了击溃匈奴大军,而非是为了养尊处优!

    至于危险,战场之上,岂有万全?

    再者,本将军也非手无缚鸡之力,何以退缩?”

    皇甫嵩冷哼一声,而后径直起身。

    “一刻钟后,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