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帝国时代1644 » 第二十二章 豪杰聚义

第二十二章 豪杰聚义

    在沣河附近整编的计划比朱绍明预定的时间多了半月--七月中旬,因为大雨连绵。大明的局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崇祯死后,北方与满清作战的重任就落在了李自成身上。可惜大顺军是李自成崇祯十三年底才以五十骑杀出商洛山进入河南。由成千上万中原饥民的蜂拥加入,他的部队急剧扩展成为数十万兵员的大军,驰骋中原,纵横关山,最后出师东向,颠覆了大明。攻克京师之时,这支军队实际也只有三年半的战斗历程。

    显然,在这短短几年内,参加大顺军的又多为此前从未摸过刀枪的农民,作战技能很难赶上那些生长于马背之上、从小就能骑善射的八旗兵。对大顺军来说,只有在与强敌的反复较量中才能锻炼出坚强的战斗力。而大明的精兵大都在与满清作战的辽东前线,在内地与大顺军对阵的多是搜刮有术、作战无方的明军部队——大顺军的作战能力很难得到锤炼。

    李自成从山海关战败后,于四月十九在武英殿匆匆登基后便放弃京师,向长安撤退。在大顺军撤退途中,满清先于保定、定州两挫农民军,接着向山西进攻。大同守将姜瓖投降,平阳(临汾)陈永福被俘。晋省落入满清之手。同时,河北、山东大部分地区也被满清占领。

    五初五,两军又战于真定(今河北正定),激战一日,双方互有胜负。后大顺军终于摆脱吴三桂部之尾追,由固关(今山西阳泉与河北交界处)退入山西。时大同明总兵姜壤等已降清。

    六月,李自成遣军攻灭榆次、太谷、定襄等地,袭杀大顺地方官员的故明地主武装,留明降将陈永福部守太原,将主力收归于陕西。因李自成疑杀制将军李岩,内部失和,士气大衰。

    七月,南明弘光朝廷还在讨论安内还是攘外的问题。

    就在这时沣河营地门口,来了四五十人,一位身穿朱部军装的军官掏出令牌道:“我是六连连长刘相,这几位是主公的客人:李鸿、段瑞、冯甫、曹琨、吴沛。”

    验过令牌,卫兵交还令牌:“确认无误!六连长请进!诸位客人请进!”

    因为自刘家村入伙后,朱绍明向老村长打听了不少周围有什么豪杰好汉,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能不能招揽几个人来。

    在刘相的带领下,诸人进入营地,这五人就愣住了。先进入他们视线的,就是两座瞭望台。瞭望台不算高,每座有两个哨兵在眺望观察远处。

    向里走,就出现了巡逻队。背着火枪,拎着长枪的巡逻队往来巡视。继续接近营地中央,一大片营地就出现在众人面前,半筑的营垒,整齐的拒马,稳扎的营盘。营地中有老有少,甚至还有女子。却都分工明确,砍柴的,烧火的,忙忙碌碌的营地已经有了大概的模样。

    这几个人都只带了四五十人,突然看到这真正的千人营地,光着规模气象,就令他们不敢再大声说话。

    把这五个人带进了中军位置,在布匹简单围成的大帐里面,朱绍明请他们找了石块坐下。

    为首之人李鸿率先开口道:“大王,我要入伙。”

    朱绍明看了看这人一米七的个子,二十五六岁的样子,鹘眼鹰睛头似虎,燕颔猿臂狼腰:“我听刘连长说,李君是举人出身?这身板倒是像练家子啊。”

    李鸿作揖道:“刘兄谬赞了,在下草字,绪文。不瞒大王,在下少年曾和家族武师习武十余年,会些拳脚枪棒。可我举子出身又如何,这年头手里有兵才是王。我和这些兄弟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所以还请大王收录我等,我等必定肝脑涂地。”

    李鸿也不隐瞒。他所在村子在沣河北边,那边两岸一带有四五个小村落。那附近有一个大地主家的庄园,家里出过三个进士,四五个举人,秀才七八个,算是沣河一霸。官府就将当地税收的责任交给了那大地主负责。

    他们与大地主矛盾迅激化的原因就是税收,古代皇权不下乡,导致乡野权力被士绅垄断,官府行政能力低下,若是官府主官懦弱,根本管理不了,于是税收的职务就交给各地豪强们负责。每一个地区交给官府的税收总量是一定的,但是,大地主得到了税收权力之后,到底向各村收多少税,官府是根本不管。

    有了官府做靠山,大地主更是疯狂向小村落课以重税。去年年景不好,税收不仅没有降低,反倒增加了一些。李鸿等人所在村子人数比较少,打是打不过。被掠夺许久,没有钱也召集不了其他地方的“雇佣兵”前来助阵。

    得知了朱绍明要来打寿州,他就带领了附近几个村子的兄弟前来参与。只要能打下寿州,杀光官府的人,想来是没人再来收税了。若是能破了寿州城,在城里面抢上一番,好歹能补贴一下村子里面的生计。

    看到朱绍明治军秩序井然,人数上千,李鸿立刻觉得还是跟了朱绍明更有前途。

    朱绍明听说过有病乱投医,那也是听说过而已。李鸿用非常现实的举动让朱绍明亲眼看到到底百姓能够乱投医到什么地步。

    先让李鸿坐下,朱绍明问其他的四名小首领,“诸位是为何要攻打寿州?”

    其他四位与李鸿的共同点都是想干掉横征暴敛的官府,曹琨是船工出身,是在沣河、淮河一带水路做一些水陆运输的事情,如果能不被收税,甚至能占据寿州后从税收中分一笔,曹琨的生计立刻就能变好。

    段、冯、吴三人二十五六年纪,算是小地主家庭,不是老爹死了家道中落,家产被宗族瓜分、就是连年科考不中。

    总的来说,这群兄弟,都是对自己未来已经绝望,除了暴力之外已经找不到其他改变现在可怕生活的办法。一句话,这帮人是快活不下去了。

    朱绍明说道:“诸家兄弟,你们有件事是说对了,若不杀了现在的官府,你们的日子肯定活不下去。只是除了这件事之外,你们别的只怕都是错的,打下州县可不等于啥事情都结束了,寿州的官府背后还有大官僚,若是不打倒大官僚,大伙干多少事情都是白干……”

    没等朱绍明讲述“大道理”,李鸿就打断了朱绍明的话,“大王,只要你能帮我们灭了叶家庄,不仅是兄弟我,我们所在的数个村子都跟着大王。刘连长已经与我说了,你们已经杀了、劫了好几次官军,杀官军就是要造反。我等来打寿州,也是要造反。反正都是死,干脆不如反了,可那叶家庄欺负我们那么多年,欠下我们无数血债,不灭了他们,兄弟我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李鸿话说的如此明白,朱绍明倒是一时不知道接下去该怎么讲。李鸿既然把话说明了,他也不再藏着掖着,“大王,我等也不是不识好歹的。若是灭了那厮,官军定然前去剿杀。我等势单力孤,留在家里也是个死。我在这里起个誓言,若是你能带着我等灭了叶家庄,我等就誓死跟随大王,你带着我等打到哪里,我等就跟到哪里去!”

    朱绍明忍不住一拍大腿,他猛然站起身来,“好!既然李君这么讲,哪怕就是李君一人加入我这边,我也就打了那个叶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