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行医人 » 第六十三章:调控阳谋

第六十三章:调控阳谋

    所谓基层百姓管理组织自治制度,就是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基层自治。

    在古代,本来就是皇权不下县,朝廷对于县城之外的广阔乡村,基本采取的是放任自流态度,大多数时候是当地的宗族士绅用乡规民约处理日常事务。

    只要能按时完成国家交予的赋税徭役等任务,不发生恶劣案件,地方官员极少下基层。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无论是哪个朝代,国家的正式官员数量非常有限,就算史书上记载以“冗员”著称的宋朝,其官员总数才不过数万。

    其中不少还是没有实权的恩荫和虚官,真要是具体到某个县上,正式编制少的可怜,不超一手之数。

    加之通讯不畅,很多时候朝廷的政策根本下达不到基层。

    面对天灾时,朝廷拨付的钱粮经过层层盘剥,到百姓手中更是少的可怜。

    如今大唐立国不过九年,百姓官员也算纯良,社会整体比较安和,统治成本和难度也不算太大。

    但要具体说对基层有多大的掌控,也只能说是皮毛。

    而基层百姓管理组织自治制度就能较好解决这一阵痛问题。

    它可以将以往宗族士绅管理权进行限制和正规化。

    其宗族士绅原本的管理权改变不大,但是有了国家层面的限制缰绳,可以有效抑制基层管理中权力的滥用,也是对重建基层自治有效的推动。

    要知秦汉时代,基层社会管理也很严格细密,比如秦朝的“里”组织。

    有里正、里老、田典、街卒等职务,其职务的任命,需要乡官夫报给县里,然后县丞审核,再有县尉进行正式任命。

    到了汉朝,基层自治为“亭”,包括亭长、校长、求盗、发弩等,这些也都是官府派任的。

    这些组织对于基层的信息掌控达到了惊人程度,失误率极低,但也导致成本极高,危险度极高。

    基层自治人员犯了小失误就是大罪,动则砍头,这就是为什么陈胜吴广要起义,刘邦要起义。

    对于基层管理者的太过于苛刻,导致最后引发大的反弹。

    汉朝灭亡后,两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太平日子不多,基层管理自治自然松弛,一直没有恢复到秦汉那种细致程度。

    而后隋朝建立,隋文帝以大智慧,用大毅力重建基层自治,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政策就是“大索貌阅和输籍定详”。

    隋朝建立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就是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和对劳动力控制急剧下降。

    于是在隋开皇五年,正式实行“大索貌阅”,责令州县地方官吏检查隐漏户口,当面与户籍簿核实。

    并规定,如户口不实,里正、党正流配远方,奖励百姓互相检举。

    而经过这次检括,户籍簿上新增四十万人查实为壮丁,一百六十万人新编入户籍。

    而“输籍定样”又叫“输籍法”,是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开皇五年,隋文帝采纳高颎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高低,重新规定应纳税额,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负不合理现象。

    通过推行“输籍法”,使大量的不承担国家赋役的隐匿人口,从豪强家中分离出来,成为编户,增加了劳役和税收。

    但可惜的是隋末大乱,这一制度再度废弛,唐朝建立以后,李渊虽然能力也很强,但是性格上偏软,没有严肃法令,没有像隋文帝一般进行大索貌阅和输籍定详。

    因而百姓逃逸,漏登户籍者极多,加之武德年间天下困苦,战争连绵,更没功夫去做这耗费钱财的事情。

    而历史上,整个唐朝时期也是奇怪,就连李世民也未曾进行严格的大索貌阅和输籍定详。

    唯一做出点成绩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曾让宇文荣进行括户行动,但力度远逊于隋朝。

    但即便如此,天宝年间人口也是大唐最高峰,八百九十万户。

    但实际上,还是有约四分之一人口被隐匿。

    这表明,哪怕是大唐最强盛的时期,也不能对地方州县进行强有力控制,何况现在呢?

    如今大唐在册人口不过二百余万户,人口不到千万,与隋朝相比少了三千多万人,这是很不正常的。

    就算是战争,也不会损失如此多人口,所以一定是有大量人口还在隐匿。

    而如今,李长河和李世民就是要沿袭隋法,并将其进一步制度化,目的是以后日子中将隐匿的人口再次登记造册。

    因为广大百姓人民才是江山,才是未来,才是一切生产力的根源。

    立足于百姓,何事不成?

    所以基层百姓管理组织自治制度必定施行,而在粮食方面的统购统销,具体表现形式就是集体合作社。

    发动广大百姓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

    这样的话土地会从分散到集合,然后用最优种植技术,可以提升产量,且为将来的那个计划奠定基础。

    而集体合作社生产的粮食将上交给国家集中管理,按规定的品种数量和价格,再指定特定部门商社进行统一经营,有利于国家统一掌握商品资源。

    这样的计划经济特别适合生产力不发达的现在,可以快速汇聚资源资本,然后利用资源资本去做最紧要的事情。

    比如水利修建,比如以工代赈进行工业生产,比如......

    这种方法是现阶段最好发展的一种方式,经历史检验,非常有效。

    以上内容,李长河用唐语缓缓道来,让内阁诸阁老陷入沉思,尤其是提出问题的裴寂。

    他深深看了李世民和李长河一眼,他知道,这个办法很巧妙。

    其一,它没有和隋朝一般进行大索貌阅,而是将权力下放给宗族和士绅,这就节省了大笔朝廷开支,也满足了宗族和士绅的权利欲望。

    而且它还暂避开了豪强大族隐匿人口的问题,让反对压力大大减少。

    豪强大族这群人隐匿大量人口,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产。

    其行为实质就是寄居在国家身体上吸血的虫子,但如今国家实力还有所欠缺,对他们动手耗费颇大。

    但如今这个计策一出,正当合理,其一是为了粮食增产,其二是满足底层自治需求。

    当然这种自治也有其缺陷,容易造成底层食利阶层形成自封王国。

    可既然事情摆在台面,自然也有办法解决。

    这就产生了另外一个组织,那就是基层民兵组织。

    如今大唐兵制为府兵制,各地设有多个折冲府,折冲府就是地方武装部般的存在,战时进行动员募兵,和平时进行下地务农。

    按照原来设想,随着国家发展,这种府兵制必定走向灭亡,时机合适,征兵制一定势在必行。

    当然如今尚早,但是除了折冲府外,现在要建立的民兵组织也是折冲府下的,归属国家管理,负责一村一镇的安全。

    而这就是保障,也是对宗族和士绅的制约。

    而对基层民兵组织的制约则是,每一处的基层民兵组织的兵员来自不同地方,也是为了防止同村勾连。

    其次还有就是自治村的任命,这需要县府衙里进行最终任命,抓住一部分人事权。

    其次还有即将施行的监察制度对基层的制约,这是后话。

    但如今这些举措已是足够。

    其二,集合起来的土地,用更专业的种植技术,可以提升产量。

    粮食增加,人口必定增加,而且还会让隐匿的一些人口重新上户,毕竟好的种植技术需要有户口的人才能教习。

    其三,合作社产出的粮食会立马上交给固定国家部门,然后再统一分配,这自然是触动了很多地主豪强利益。

    但在李世民和李长河的设计中,他们创设出了一个区域售粮证,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经销商,垄断粮食贸易,其中利益可想而知。

    而售粮证则是要竞拍,又是一笔收入。

    但你以为这样会让这些私人售粮商人得利吗?

    其实并不太会,他们虽然售粮没有数量限制,但他们的粮食也来源于国家。

    而且即将成立的粮司也会按照每月每人最低粮食量进行平价售粮,当然粮司售卖的粮食只能满足百姓最低需求,让人不会太饿死。

    想要生活更好就需要去专卖粮店购买,看着似乎逼迫百姓不得不高价买粮,但实际上如今大多数百姓根本吃不饱,饿死者大有人在。

    粮司满足了他们最低需求,已经是烧高香了。

    所以专卖粮店收益必定有限,而这就是阳谋,双向收割。

    但李长河和李世民本意不是如此,而是古代脆弱的生存环境,旱灾,水灾,蝗灾...

    这些要求是中央朝廷有强有力的调控手段,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这项政策必定会有废除的一天,因而暂定施行五年。

    “诸位阁臣,以为如何?”李世民笑着问道。

    众人不答,但却也没由很好理由去反驳,因为这些个政策都是真心实意的为国家好。

    此时,就在政事堂进行政事商谈的时候,长安城内的一处坊内,一处大宅门,一个异域风情的大胡子男子敲门。

    大门随即打开,一个同样看着不像是大唐人的男子出现。

    只见他脸色大变。

    大胡子男道:“阿史那允契,草原的天狼神注视着你,还记得你的责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