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末殇 » 明末战局命门之辽西走廊

明末战局命门之辽西走廊

    辽西走廊因为地处辽河以西的一块狭小走廊而得名,明朝末年,它的最大价值便是在于能够大大缩短山海关以外到北京城的距离。

    我们所知晓的山海关关城,正是伫立在辽西走廊西南边界的一座关城。

    其实,在很早以前这条路压根是无法行的军,一旦遇到雨季,这条路很容易被海水蔓延、淤泥将会充斥整条路。

    当年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最初走的就是这条路,可惜大军抵达辽西走廊之后,天降大雨,道路阻塞难行,最终才选择翻越燕山山脉北扫乌桓。

    从公元1588年开始,努尔哈赤起兵造反,带领大军开始侵夺明王朝在东北一带的地盘。

    具体的战略地形可以分为一条战线,一片扇形。

    扇形可以作为辽西走廊的前沿缓冲区,或者前沿缓冲据点,它的存在能够有效的避免外来势力直接冲入辽西走廊。

    不过很可惜,从努尔哈赤引兵进攻以来,明王朝所依仗的扇形缓冲据点,几乎都被努尔哈赤一举荡平。

    明王朝的战线防御核心瞬间仅剩下辽西走廊一带,而且后期关于辽西走廊的问题,朝堂大臣更是相互攻讦,互有异议,根本拿不出一个统一的定论。

    更为夸张的是,一些朝堂大臣主张放弃山海关以外的所有据点,屯集重兵扼守山海关,这些人脑子里在想什么?

    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从来都是寸土必争,放弃?能不能动一动脑子?

    大多数的朝臣美名其曰的是为了朝廷省钱,殊不知大明王朝的国库正是被他们这些个蛀虫掏空的,那些官僚士族横征暴敛了多少百姓的钱财,亡国之际才想起为朝廷省钱?

    这些人大多属于政治上的弱智,为了自己的利益,葬送了一整个王朝,自己也落下个人首分离的下场。

    举一个最为简单的例子。

    如果大明朝的扇形区域(广宁、辽阳两据点形成的扇形缓冲区)缓冲据点丧失之后,大抵为形成以山海关、宁远、锦州三点为防御重心。

    所谓的穷守山海关一隅之地,纯属于无稽之谈。

    试想,单凭一个据点的防守,怎么抵御后金铁骑的进攻,如果山海关被攻破了怎么办?

    一片平原的北京城如何防守?又如何挡得住以八旗骁勇著称的后金骑兵?

    但分兵屯驻这三个据点却不一样,锦州、宁远、山海关这三个据点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因为它们都处于辽西走廊的狭窄通道里,但是这条通道你要让八旗骑兵大面积冲起来,恐怕是比登天还要难吧?

    而且,我们从后金与明王朝在辽西走廊一带的恶战来看,后金军队除了之前荡平明王朝的扇形前沿据点之后,在辽西走廊再也没能发挥骑兵的作用,这已经证明了后金骑兵在辽西走廊战力的局限性,不是他们不行,而是因为这一块的地形让他们的战斗力有所损失。

    既然后金军队打不穿辽西走廊,那么他们该如何进行选择呢?

    当然,辽西走廊从来都不是后金军队进入北京城的唯一通道,它只是那个时代,从战略战争意义上讲,最优的一条通道而已。

    后期的后金军队,大抵已经放弃了死磕辽西走廊的打算,而是经常联合蒙古军队长途奔袭穿行燕山山脉,然后冲击北京城。

    那么这条路容易吗?其实也并不容易!

    因为后金或者清军多为骑兵,这些兵种穿行燕山山脉要面临很大的困难。

    想象不到的同学们,可以自己骑车去走走山路,感受一下骑兵行走山地到底有多艰难。

    皇太极曾经带领清军五次逼近北京城,但又不等明朝援军到来,全部又是主动性的撤退。

    这是为何?

    因为战略补给无法及时补给,从辽东一带穿行燕山山脉,战线拉伸千里之远,他又如何保证物资供给?根本保障不了,只能靠抢,但是靠抢又能维持多久呢?

    所以,很多时候,即便是皇太极冲到了皇城根脚下,仍旧对于城高墙坚固的北京城无可奈何,他甚至需要纵兵进入河北、山西一带劫掠物资,才能保证后期返回辽东的物资补给。

    单单从这一点来看,辽西走廊的战略位置对于垂危的大明朝,实在是太过于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