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仵作的验尸模拟器 » 65 飞蛾教从中作梗,秋闱开考士子显神通

65 飞蛾教从中作梗,秋闱开考士子显神通

    啧啧,这是遭哪路邪人惦记了?

    自个儿刚完成一次验尸,手背上就多出来这么个大扑棱蛾子。

    莫非这也是一种奇特的信仰。

    信仰什么不好,偏生信仰个这玩意儿。

    看着手背上活灵活现的大扑棱蛾子,陈默皱起了眉头。

    内心虽多有调侃,但这玩意也不知还有什么作用。

    诅咒?

    一听就相当高级的模样。

    不过不疼不痒的,似乎只是个简单地印记。

    模拟器上说这是某种仪式的注视,看来暗中还有人在窥伺于他。

    所以,这是搁他身上装了个监控摄像头呗。

    可惜了没有更多的信息资料,不然还能探究一下这东西的来源。

    等白日里去问问衣清川便是。

    这姑娘见多识广的,想来能给点意见。

    陈默收拾好桌上东西,不去管手背上的大扑棱蛾子,熄灯,睡觉。

    白日,秋闱开考。

    陈默直奔东市茶楼而去,入得门来,衣清川正在台上唱戏。

    不知是什么曲子,唱的哀回婉转,分外挠人。

    听完一曲,两人在二楼碰面。

    陈默上前直接展示了手背上的大扑棱蛾子,问道:“你知道这是什么?”

    “飞蛾教的青蛾功,你怎么惹上了这群疯子?”

    衣清川一眼便瞧出来了,神色中颇有些讶异。

    “飞蛾教?这又是那个山嘎达里冒出来的,从未听说过。”

    陈默摇了摇头,自个儿遵纪守法,哪能去招惹这种玩意,便将昨晚上验尸的经历说了。

    “那不错了,飞蛾教一群疯子,最喜好五脏祭神,想来你成了他们的狩猎对象了。”

    啧,原来是被一群疯子盯上了。

    这所谓的飞蛾教,又是什么玩意儿?

    衣清川见他迷惑,便解释一番,陈默算是明白了。

    飞蛾扑火,其心光明。

    飞蛾教,自打前朝大汉开始,便存在于民间的一个宗教组织。

    其教义来源甚广,说一句引经据典也不为过,但最为主要的教义,来源于西域佛教。

    其中,以地藏王一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为主,罗织各种风水玄学之说,加以加工改造,便诞生出一套新的教义,用以蛊惑众生,一度盛行于西南及苗疆之地,信徒甚广。

    前朝大汉末年,飞蛾教曾在西南之地广为传播,影响甚广,时任教主自立为王,起义举事,一度蔓延三省之地。

    后大魏自北往南,兵锋无匹,大肆捕杀之下,飞蛾教土崩瓦解,不得不隐姓埋名,于江湖之上近乎于销声匿迹。

    正因如此,飞蛾教声名不显,远不如那几个同行,而如今却有起死回生迹象,想来是暗中发展出了人手,蠢蠢欲动。

    眼下陈默手背上这大扑棱蛾子,正是飞蛾教呼吸法青蛾功的印记,得此印记,不死不休。

    当然,这印记本身没什么杀伤力,只起到一种定位的作用,传播的手段也是相当隐秘,衣清川猜测,或许是那碎尸之中,藏了什么引子,遇上合适的人,引子转移,才有这副场景。

    “那我岂不是命不久矣?”

    陈默有些心慌慌,被人惦记的感觉可算不得多好,敌暗我明,总觉得如鲠在喉。

    “要不你加入我的组织,自然不用担心这个。”

    衣清川眼角带笑,像是个在拐骗无知少男的风情万种大姐姐。

    “呃……那我觉得这飞蛾教应当还好处理些。”

    陈默想都不带想的,直接委婉拒绝。

    虽说不清楚衣清川背后是个麻子组织,但从之前种种迹象来看,估摸着比飞蛾教还要离谱,这玩意真要加入了,岂不是羊入虎口。

    两害相权取其轻,陈默简单对比一下,这飞蛾教名头还是有,但是估摸着还是重伤未愈的状况,他又常年待在大理寺旁边,跑几步往后一翻墙头,那就进了大理寺范围,想来这妖人应当不会失了智。

    嗯,应当不会吧。

    ……

    秋闱开考,场面很是热闹。

    贡院门口早排起了长队伍,一顺溜的都是过来赶考的士子。

    陈默来的不早,心说这贡院还挺气派,只可惜不能太过于靠近。

    那里四面都围了官兵,一个个别着腰刀,眼神像是要杀人。

    朱红的贡院门前,安检措施做的相当足,每一个进去的考生,那都得经过四道工序。

    验明正身,审核资格,而后进入房间内,脱光了检查,最后在一块碑前,庄重发誓。

    四道工序,相当之严格,陈默就见得这里边不少顶戴花翎,想来官职都不会小。

    前三道,那都是防止舞弊所用,这里边夹带几乎是不可能。

    现在天气正热,那些个衣服双层的,检查的官兵可不管,直接撕开查看。

    至于塞进奇奇怪怪的地方,也不管用,脱光了检查,有专业的仵作站在里边。

    陈默心说这事情还好没叫自己去,一天看这么多菊花,啧,这感觉,太过于酸爽。

    最后这祭拜石碑发誓言,就多了几份玄学的滋味。

    石碑之上,刻着三个名字。

    中间的自然是儒家圣人孔夫子,左上是大魏太祖皇帝名讳,右下则是某种神兽图腾之名。

    这三者也有讲究,从左往右,分别代表的是君、师、法。

    士子在石碑下祭拜发誓,也能起到一种威慑之用。

    至于有没有其他作用,陈默只听说往年来这贡院之中,经常有一些死的不明不白的士子。

    无一例外,都是些科举作弊的家伙,死相不一,但大多凄惨。

    如此严防死打,依旧有士子会铤而走险,为的就是飞黄腾达,出仕入相。

    士子煞费苦心,以种种方式,来达到科举舞弊的效果。

    夹带小抄,贿赂考官,亦或者用上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反之一句话,那就是要登科及第。

    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又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还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科举的魔力就在于,这是封建时代读书人一飞冲天的最好时机!

    谁不想摆脱贫困,成为人上人?谁不想光耀门楣,做风光无限的官老爷?

    吃得苦中苦,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成为人上人,能够踩在别人的头上,享受成功的荣誉和利益。

    恰恰因为如此,科举对读书人,乃至天下人的诱惑,已经到了极致的程度。

    铤而走险,瞒天过海,心中的贪欲促成野望,此时候圣贤教诲、道德文章,那都得靠边站,一切,等登科及第再说。

    也正是因为如此,晚到看热闹的陈默,可是在贡院门口,见着了不少平常见不着的新鲜事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