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三十五章 行政学院

第三十五章 行政学院

    朱允炆离开了翰林院才想起来,还没有跟他说行政学院院长的事。

    “李元。”

    “陛下。”

    “你去找黄子澄,传朕口谕,行政学院的院长由朕亲自担任,让黄子澄担任执行院长。”

    李元领旨而去,朱允炆则是掉了一个头,往吏部去了。

    吏部在翰林院的正前方,距离翰林院最近,本来朱允炆都走到礼部了,又返回来了。

    建立行政学院少不了要跟吏部沟通,朱允炆去找毛泰先说说这一件事。

    吏部的官员听到“皇上驾到”很吃惊,从来都是皇上派人来找,可没有皇帝亲自来吏部的。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行过礼之后,朱允炆对毛泰道:“毛爱卿最近在忙什么呢?”

    “启禀陛下,如今快要到岁终,臣正在准备对官员的考核。”

    “嗯?”朱允炆心思一动,“京察还是大计?”

    “大计臣知道,但何为京察?”毛泰问。

    “你不是在准备京察吗?京察就是对应天府官员的考察。”朱允炆记得京察就是明代出现的,难道洪武时期没有?

    “陛下用词用的妙啊,臣从未听说过‘京察’一说,此一词准确的描述了对京官的考察的含义。陛下英明。”

    “行了别拍马屁了。朕刚才去翰林院了,那黄子澄跟朕哭闹,说朕忘却了昔日东宫的情谊,让他当上翰林学士却不给他事做,朕是那样的人吗?”

    “朕被他烦的不行,所以让他建一所行政学院。”

    “何为行政学院?”毛泰也问了这个问题

    于是朱允炆把行政学院的职责内容又跟毛泰讲了一遍。

    毛泰听了有些呆滞:“陛下的想法可真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臣佩服。”

    “你说说你的想法,别扯这些没用的。”朱允炆笑骂一句。

    “臣以为陛下已经考虑的很周全了,最大的问题仍然是教材,臣不觉得翰林院那帮人能编出什么好的教材来。”

    “你们吏部能?”朱允炆反问一句。

    “呃,吏部也不能,陛下的要求太高了。”毛泰感觉有些尴尬。

    “这样,你们吏部也出几个人,加入到行政学院的建设当中,现在的刑部左侍郎可是候泰侯顺怀?”

    “回陛下,正是。”

    “那好,就以候泰为首,位居黄子澄之下,跟翰林院的一起编订教材。”

    “朕觉得还有很多事没讲清楚,李元,你去讲黄子澄喊来吧。”

    可怜李元以为朱允炆去了工部,结果没找着,这才来了吏部。刚进入吏部大门还没喘口气,又要去翰林院,已经围着五部转了一圈了。

    黄子澄还没来,朱允炆就和毛泰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

    这古代的读书人也挺有意思,说话总是要引经据典,朱允炆有以前的底子,也能接的上。

    过了一会黄子澄跟着李元进来了。

    “朕跟毛爱卿谈了一下行政学院的事,发现还有很多事没有讲清楚,所以把黄爱卿叫过来,朕再跟你们讲一下。”

    “朕刚才想了一下,觉得行政学院的规模有些大,虽然朕担任院长,但朕恐怕没有多少时间来管学院的事。”

    “若是将所有事务都压在黄爱卿的肩膀上,黄爱卿怕是要怨恨朕了。”

    “因此,朕决定设两个执行院长,黄爱卿负责官员培训的事宜,毛爱卿负责吏的培训。”

    “至于政策研究人员和社会学研究,就有两位执行院长商议如何处置吧。朕的意见是成立一个社会学研究会和政策研究会,挑选人才加入到里面去。”

    “还有,毛爱卿的担子可能比黄爱卿的更重,毕竟毛爱卿还掌管着吏部。执行院长下面可以设立两个,甚至三个副执行院长,协助两位执行院长处理相关工作。”

    “至于往下的部门如何设置,这就是两位爱卿的事了,现在的重点还是教材的编写。”

    “校舍的话,你们可以让工部建造,但是,工钱必须由行政学院出,也就是说,学院让工部建造校舍是要付钱给他们的,即使学院的钱是从户部来的,也要分清楚。”

    “当然,你们可以不让工部建造,去外面找人也行,只要保证质量就行了。但不得以势压人,该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必须按市场价来。”

    “据朕所知平民百姓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建筑公司的,看看,这就是机会啊,你们可以成立一个啊,不管是为官府建造房子还是为平民建造房子都是有利可图的。”

    “朕除了处理政务,还帮你们想挣钱的法子,感谢朕吧,唉。”

    “多谢陛下指点。”黄子澄和毛泰互相看了一眼,似乎有些意动。

    “你看看礼部尚书,还有蜀王,还有其他官员,,除了开酒楼就是开赌场,或者是青楼,一点追求都没有,俗不可耐。”

    “开个建筑公司不光能促进大明城郭的发展,还能为你们带来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那些商人就比你们有眼光多了,哪里有钱的味道就往那里钻,一点都不肯落后。”

    “朕扯远了,就说行政学院。朕之前跟黄爱卿讲过了,以后的行政学院每个县都要有一所,这是一个大工程,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朕也不着急,慢慢来吧。先从中央行政学院开始,为后面的行政学院开个好头。”

    “臣等必尽心竭力。”

    “官员的选拔还好一点,吏部这里都有人员名单是不是?小吏的选择就比较麻烦,你们说,该怎么办?”

    朱允炆没有好办法,现在没人把吏当成官,也就不会在意吏有没有编制。若是从头开始登记,那可就太费事了,若是不登基任凭官员推荐,这里面的水可就深了去了。

    不过话说回来,即使登记以后还是得官员推荐,其他人对这些吏的为人能力又不熟悉,现在也没有民主选举。

    “陛下,臣以为可以从应天府开始,将吏的名录一点一点的登记在册,对吏的培训也从应天府开始,然后向外扩展。”

    “现在距离行政学院正式成立还有一段不短的时间,臣以为完全来得及。”毛泰想了一会说道。

    “黄爱卿以为呢?”

    “陛下,臣以为按照黄册的编制方法,由官员层层上报,这样比较快一些。毕竟吏的数量想比小民要少得多,每个县也没有多少。只要诏令下达,半年之内就能汇编成册。”

    “这倒也是。”朱允炆只考虑大明面积大了,忘了吏的数量相比于平民并不多。

    “是臣考虑不周,臣赞同子澄的建议。”毛泰也是觉得黄子澄的方法好。

    “那好,就这么办吧。”朱允炆一拍桌子,把事情定了下来。

    “对于吏的规定也需要制定,不能像以前那样散漫了。”

    “朕知道有的地方官员不把吏当人看,随时替换和任命,也听说有的地方小吏把官员给架空了,一个县的政务由师爷来决定,简直是乌烟瘴气。”

    “法令的事就让刑部、大理寺和督察院负责,这是另类的三司会审,要把这件事当成大案要案来审。”

    “这部法令就叫做《大明官吏法》,不光是对吏的任命,职能,酬劳等作出规定,将官员的级别、任命、升降、监督与惩戒、酬劳、退休等也要纳入其中,以后与官员相关的都要一句这部法律来执行。”

    “这,如此重大的事情,是不是应该告知内阁。”毛泰问朱允炆。

    “是应该告知内阁,不过事情朕已经在这里定下来了,到时候跟内阁说一声就行了。”

    “三司将法律制定完成后就交给内阁审议,审议通过给朕看。若是没有问题,再刊行天下,给大理寺备案,以后与官员和小吏相关的事项就让大理寺遵照此法律执行。”

    “若是与《大明律》和《大诰》相违背呢?”毛泰又问了一个问题。

    “等三司将法律制定出来,内阁在审议的时候就将与《大明律》和《大诰》违背的地方标出来,朕到时候再做决定。”

    “若是朕说某一条以《官吏法》为准,就将这条加入到《大明律》中,将原先与这条相背的删掉。若是《官吏法》有地方不合适朕也会说的。”

    “尔等可听明白了?”

    “臣等明白。”

    “还有一件事,朕允许你们在当官的时候从商或经营其他副业,但如何防止你们这些官员的腐败呢?”

    毛泰和黄子澄都没有说话。

    “你们不说话,朕就继续按照《大诰》中的事例来处置贪腐。”

    《大诰》是如何规定的?剥皮揎草。

    “陛下,臣以为此事需要内阁甚至是大朝会商议。”毛泰觉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容易得罪人。

    “大朝会就不必了,人太多商议不出什么结果来,那就改天就由毛爱卿在内阁中提出来吧。”

    “是。”

    “吏治的问题是重中之重,毛爱卿叫担起责任来,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监督。”

    “京察和大计是不错的方法,朕以后还会跟你说这件事。”

    “行了,朕还要去工部,你们去忙吧。”

    “恭送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