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四十四章 墨家(三)

第四十四章 墨家(三)

    有了方孝孺的支持,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方爱卿,向人们尤其是士子解释的事情就交给你了,一定要让各地士子都能理解。”

    “朕支持你。”

    “是,陛下。”

    “好了,皆大欢喜。”朱允炆此时很高兴,“户部、工部派人去协助墨家把书籍全都搬到皇宫来,朕要亲自看看墨家的水平究竟有多高。”

    “墨东河,朕该封你一个什么官好呢?”

    “一切但凭陛下做主。”

    “哈哈哈,好好好!”

    “你们先把书籍全都搬来,朕要先看过你们的水平以后再做决定。”

    “是。”

    墨家的机关术可是很有名的,只是没有流传下来,现在看到了墨家传人,当然要让他们把肚子里的东西都掏出来。

    对他们最好的安排就是成立科学院,此事还需要与内阁商讨。

    “严爱卿,郁爱卿,你们现在就去安排人手,由墨东河带领,去。。。”

    “你们的村寨在哪?”朱允炆还不知道墨家的藏身地点呢。

    “回陛下,现在已经没有墨家村寨了,墨家子弟二百余人如今全都在应天府外的一出村庄落脚。墨家已经准备好破釜沉舟,如果此行不顺,陛下不能接纳墨家。要么是官府将我等统统抓起来处死,要么是给我们一条生路。不管如何,从此再无墨家之名。”

    朱允炆看着墨东河朴实的面庞,想不到此人竟有如此魄力。

    “好,你随严爱卿和郁爱卿去吧。”

    等墨东河出去了,朱允炆对其他大臣道:“择日不如撞日,今天朕就将朕思考许久的一个想法讲与你们听。”

    “朕决定成立大明皇家科学院,招揽全大明的技艺人才进入其中,促进科学的发展。”

    “陛下是准备以后让工匠也参加科举吗?”礼部尚书郑沂问道。

    “嗯?”虽然朱允炆有这种想法,但他表现得有这么明显吗?

    郑沂一看朱允炆一副不解的样子,马上意识到皇上不了解科学的意思。

    “陛下,科学乃科举之学。”

    朱允炆一听,顿时明白过来,原来不是看出他的心思来了。

    话说现在就有科学一说了?

    “出自何处啊?”朱允炆问。

    “科学一词乃罗衮首先使用,宋代陈亮《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中载‘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科学一词并不为人所熟知,历来文献也鲜有记载,通常所使用的都是科举一词。”

    “那好,以后科学就不是科举之学了,而是对探索天地自然的学问的称呼,至于何为探索天地自然地学问,等墨东河到了你们就知道了。”

    “现在朕可以告诉你们的是,数学就是探索自然的学问,其中蕴涵着天地间的至理,谁要是把一辈子的时间用来推动数学的发展,以后必然能流芳百世。”

    “至于大明皇家科学院一事,也等墨东河来了再说。”

    然而一直到天色见黑,朱允炆也没等到墨东河他们回来。

    “你们先回去吧。明日再来商议此事。”朱允炆对大臣道。

    第二天一早,朱允炆来到暖阁,发现墨东河已经等在那了。

    行过礼之后,墨东河对朱允炆说道:“陛下,小民的书籍有些多,所以昨天用了两个小时才整理完装上马车,但那时已经天黑,皇宫关闭,小民不能进入,所以昨天未能及时向陛下禀报,请陛下恕罪。”

    “朕没有怪罪你。那些书都放在那了?”

    “就堆放在殿外。”

    “哦?去看看。”

    朱允炆走出房门,看见了在外面堆着的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只有几十本。而另一部分就多了,朱允炆估摸着得有一千本。

    “为什么分成两部分呢,把它们放在一起不就好了?”

    “回陛下,少的那一部分是墨子的兼爱等思想的著述。多的那一部分是墨子的手工艺思想的著述。”

    “这相差也太大了吧。”看见是这样朱允炆反而高兴了,科学家还是单纯一点好啊,不要总想那些有的没的。

    “少的那一部分留存,手工业思想的书搬到大殿里来。”朱允炆吩咐几个侍卫。

    等到书籍搬得差不多了,内阁大臣也都到了。

    朱允炆指着那一堆书:“诸位爱卿请看,这些就是墨东河带来的。”

    “墨东河,你来介绍一下吧。”

    “是。一千多年来,我墨家从未停止对墨子思想的求索。几乎各行各业都是墨家子弟从事的范围。”

    “陛下和诸位阁老请看,这些是对一些农业器械的改进和发明,最近的一本是元朝中期的,在小民看来,如今仍然能用得上。”

    “这是有关兵器的,最近的一本是洪武时期的,是小民的叔叔写的。”

    “这些是讲如何锻造铁器的,最近的一本是元代末年的。”

    “锻造铁器还是冶铁?”朱允炆问。钢铁可是工业革命重要的一环。

    “回陛下,这些是冶铁的书,主要是对冶铁器具的改进。”墨东河指着旁边的一摞书道。

    “嗯,你继续说。”

    “是。这些是对丝绸技艺的改进。”

    “朕觉得现在的丝绸技艺已经很先进了。”朱允炆又插话。

    “是,小民也是这么觉得,所以其中有些书已经没用了,不过还有一部分是对丝绸制作工艺的改进,小民认为还是有些用途的。”

    朱允炆点了点头,示意墨东河继续说。

    “这些是瓷器工艺的改进,跟丝绸一样,其中也有很多书是没用的,还有用的是提高瓷器制作效率的书。”

    “这些是有关漆器的书籍。”

    “这些是有关制茶技艺的。”

    “这些书与雕刻有关。”

    。。。。。。

    朱允炆听完以后觉得大开眼界,墨家还真是名不虚传,几乎所有的技艺都有涉及,而且研究颇深。

    当然也有很多技艺已经过时了,但这些过时的书只要稍加编辑就是最好的教材。

    朱允炆看着大殿里的这些书,嘴巴都咧到耳朵去了。

    也许这些书毛病多多,但他们都是大明的财富,是大明扩张的资本。

    “墨爱卿,你不错,真不错。赐黄金百两,玉如意一对。”

    看起来东西不多,这已经是朱允炆登基以来赏赐最多的一次了,朱元璋都没有他抠门。被朱允炆赏赐过的大臣本来就不多,藩属国更是一个都没有过。

    “多谢陛下赏赐。”

    内阁大臣看愣了,谁也没想到朱允炆如此器重墨东河,现在方孝孺不在,若是他在的话不知道会不会后悔。

    “好了墨爱卿,来说说朕对你的安排吧。”

    “朕准备成立大明皇家科学院,正五品,一应官制参照翰林院,由你担任科学院的院长。这科学院究竟是何物之后会有人详细跟你讲,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人才重新编订这大殿里的所有书。”

    “相信这里面很多书你们都没看过吧。里面肯定有很多错误遗漏。这些书朕以后有大用,墨爱卿一定要将此事做好了。新编书籍的体例与以前完全不同,你看看现在市面上的书籍就知道了。”

    “还有就是分科,虽然你们墨家的先辈都有专注的点,但他们所写的书籍还是有些烦杂,不容易阅览。新编书籍就是要改变这一点,所有书按照科目从易到难来编纂,而不是按照作者。”

    “朕也写过数学的书籍,如何从易到难你参考这个就可以了,要领悟里面的思想。”

    “还有就是《技艺》杂志的创办,从今往后工学报和《技艺》杂志隶属于科学院之下,评议人的人选还是让文业安来决定。”

    “墨家子弟想加入科学院还是想自谋生路均由他们自己决定,墨爱卿也不得干预。至于你们以后是否还用墨家的名号,那也是你们自己决定的事情,朕不会插手。”

    “墨爱卿,你可听明白了?”

    “臣墨东河谢过陛下。”

    现在不管是国子监还是科学院,品级都有些低了,这件事朱允炆准备等到明年再做。

    现在已经是十一月中旬,也没多长时间了。

    “诸位爱卿,你们可有什么意见?”朱允炆都说完了,才问内阁大臣们。

    “陛下,臣听说以后国子监要负责大明的社学和府学?”毛泰问。

    “对,朕同国子监祭酒讲过此事。”朱允炆想起来还有这件事没解决呢。

    经他这么一提醒,朱允炆突然意识到,刚才对墨东河讲的就是让他编订自然科学的教材啊。

    于是朱允炆又对墨东河道:“墨爱卿,在编订这些书籍的过程中,你们还要负责编订社学、县学和府学的教材,这本教材就叫做自然吧。”

    “教材的内容一定要有代表性,从社学到府学的内容也要由易到难,还要连贯。”

    “毛爱卿,你想要说什么?”朱允炆转过头来问毛泰。

    “臣要问的陛下刚刚已经回答了。”

    毛泰也是问教材的事?朱允炆感到不可思议,他可是儒家子弟,要让小孩学自然科学的知识?

    现在的大臣觉悟都这么高了吗?

    “以后多跟毛爱卿学学,别总惦记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朱允炆又以毛泰为榜样教训了其他大臣几句。

    “这些话以前朕都说过,以后不会再说了,虽然你们现在是阁老,但仍然有很多东西要学,跟不上就致仕。”

    “好了,都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