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四十六章 琐碎

第四十六章 琐碎

    “让我带领他们?”朱允熥不解,“他们很多都是工匠,也不识字。让我带着他们印制新的宝钞吗?”

    朱允炆暗骂自己的无知,连忙补救道:“不是让你带着宝钞提举司的所有人,而是那些管理人员。”

    朱允炆转念一想,就算是那些管理人员也未必对金融特别了解啊。

    “算了算了,不将他们归于你管理了,你自己找人吧,就是要研究钱对大明究竟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可以一直做下去,就算以后你不做了,也可以交给其他人,因为这个问题对大明来说一直有意义。”

    “是。”朱允熥点头应下。

    “允熞,你也是。墨东河那里的事情很重要,你去指导指导他们,告诉他们怎么整理书籍。等那边的事完了,你也可以找几个人帮你一起整理算书十经中的其他书。”

    “好的皇兄。”

    “走吧,我们一起去太后那里用膳吧。”

    太后吕氏现在住在哪呢,现在住西六宫的万安宫。朱元璋时期没有太后,也就没有专门为太后建的宫殿。朱允炆登基后,吕氏自己定了万安宫作为住所,从省躬殿东边的门出去就是万安宫,距离很近。

    现在不管是东六宫还是西六宫都空着呢,人丁稀少啊。

    到了万安宫,发现吕氏正在逗弄朱文奎,朱允熙也在旁边看着,现在朱文奎大部分时间都是吕氏在照看,马皇后无处去争辩,只好每天也在万安宫守着朱文奎。

    不知道怎的,今天倒是不在。

    “皇上来了啊,还有允熥和允熞,快过来。”吕氏没把朱文奎放下,而是招呼朱允炆兄弟三个过去。

    “允熙今天怎么没去学堂?”朱允炆坐在太后旁边,问朱允熙。

    朱允熙抽了一下鼻子:“回皇兄,这几日受了风寒,一直没去。”

    朱允炆听朱允熙说话到也正常,没有嗡嗡的,看来他是好得差不多了。

    “多注意休息,现在天冷。”朱允炆嘱咐了几句。

    “我知道了皇兄。”

    “皇后呢?她不是每天都往这里跑?”朱允炆又问吕氏。

    “她呀,刚才匆匆忙忙跑出去了,也不知道干什么去。”吕氏眼里带着笑意。

    说起来,太后和皇后之间的关系还是蛮和谐的,婆媳之间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

    大概是因为她们之间的年龄差距不是很大?因为马皇后比朱允炆大七岁,吕氏比马皇后也就大十岁,算是同一代的人。

    接下来吕氏又问了朱允熥和朱允熞生活上的事。

    虽然朱允熥不是亲生,但吕氏对他跟朱允炆他们也没什么区别。朱允熥对待吕氏也是孝敬有加。

    朱允熥洪武十一年出生,常皇后的死因就是生朱允熥的时候难产,所以朱允熥根本就没见过自己的亲生母亲。朱允熥从小就是吕氏养起来的,这也是吕氏主动揽过来的活。否则的话朱允熥肯定由乳母照看。

    吃过午饭,在万安宫待了一会,朱允炆几人就告退了,因为吕氏要带着朱文奎午休了。

    回到暖阁刚坐下,李元就说六部尚书来了。

    “让他们进来吧。”

    六部尚书进来,行过礼之后,吏部尚书毛泰道:“陛下,臣等有事要奏。”

    朱允炆看了看他们,脸上也不是很严肃,看来不是什么大事。

    “讲。”

    “臣等和五军都督商议了一下,认为军事委员会与六部一同在内阁决定国家大事有些不妥,希望陛下能将文武分列。”

    “这是为何?”朱允炆有些纳闷,他觉得现在挺好的。

    “六部中许多大事与军队无关,并不需要与军事委员会商议,军事委员会也是如此。”

    “文武一体,还有泄密的风险。”

    本来朱允炆还不放在心上,一听泄密顿时就上心了,开始认真思索文武分列的优劣。

    好处当然是很多,文武分开更有助于提高效率,议事也不用那么繁琐。但朱允炆担心的是文武分列变成文武对立,最后变成文官打压武人。这可是有先例的。

    朱允炆将他们放在一起就是为了防止文武分裂导致军官不思进取,军中贵族偏向文官,军队战斗力下降。

    但毛泰讲的也有道理。

    朱允炆心里在不停的权衡利弊,“繆盛他们同意了?”

    “是,他们也认为分开更好,繆都督说臣等商议事情时他们不懂,也插不上嘴,提不出什么建议,因此不反对文武分列。”

    “这倒也是。”朱允炆点了点头。军事委员会商议军事策略的时候六部尚书除了齐泰,其他人也搞不太懂。

    “那行吧。你们先做一下交割,将内阁的文件都整理好了,就分列吧。”

    “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和大理寺卿仍然称为内阁,办公地点改在文楼,军委和五军都督府的办公地点改在武楼。”

    朱允炆想的是以后内阁还要增加很多部门,分开也好,避免内阁越来越臃肿。

    仔细一想,把他们放在一起才是不合理的,从古至今至将来,文武没有在一起的。

    朱允炆不停的在心里给自己找理由,以掩盖自己刚登基时的草率。

    “臣等遵旨。”

    “臣也有一事。”郁新道。

    “奏。”

    郁新从怀里掏出一卷纸稿,道:“这是户部拟定的商税法,请陛下过目。”

    李元从郁新手里接过来,认真看了起来。

    根据朱允炆的要求,税率最低是二十税一,最高是五税一,在这里面将税累进级数分成了十级,没有起征点,也就是说只要有收入,最低也要按二十税一交税。

    朱允炆还发现,商税法里规定的缴纳商税的范围太过狭窄,跟以前差不多,主要征收范围仍然是关市之赋,即在交通要道、关口、港口和城门处征收商税。商品进入城内,商家卖多少钱都不再征税。

    范围狭窄还指征收种类太少,常有的酒醋税、渔课、房地契税等税种当然在列,还加入了朱允炆说过的对手工工场出售的产品的征税,除此之外再无别的类别。

    由于是在交通要道征税,累进税率也没有规定清楚。通常运输的货物是按一车三十税一,现在朱允炆要求累进税率,户部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一车就这么多东西,怎么累进?

    商税法中只是说按十级征税,却没有规定多少是第一级,多少是第二级。

    朱允炆看完以后也没有生气,在朱允炆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现在的人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征收商税。

    就算是宋朝,征收的也是关市之赋,只不过设卡的地方多了一点,北宋神宗时有商税务两千多处,买扑还没计算在内,而大明的国土比北宋大得多,却只有四百多处税课司局。

    洪武十三年,有三百六十四所的年征税额不及五百石米,相当于一千贯钱。宋代,年课利额一千贯以下的商税务,属于微小型场务,通常是承包给私人的,“许人认定年额买扑,更不差官监管”。

    朱允炆将草案放在一边,对郁新道:“不合格。不过你们也别折腾了,让你们改你们也不知道怎么改,最后朕还是不满意。”

    “商税的事先暂停了吧,等朕教你们学会了怎样征税,在重新制定商税法。”

    朱允炆决定暂时把商税放在一边,反正已经过了这么多年了,短时间不改也没什么大问题。

    郁新一听朱允炆说不合格还提心吊胆的,以为要大改,没想到朱允炆把商税放下了。

    不过郁新也看出来朱允炆没有放弃商税,只是户部的商税法拟定的太差,根本没有改的空间,以后要重新制定。

    “谁还有事要奏?”朱允炆给了李元一个颜色,李元赶紧问道。

    “陛下,臣有一事。”是严震直。

    “是关于造纸厂的事,现在卫生纸已经开始生产,供不应求,是不是要扩大规模或者新建专门生产卫生纸的造纸厂。”

    “怎么扩大规模朕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将制作技术编制成册,卖给商人就行了。他们会把卫生纸买到全大明去的。”

    “是,臣知晓。但是卫生纸谋利甚巨,真的要卖给商人吗。”

    “严爱卿这是舍不得了?”朱允炆笑了,“之前造纸机和印刷机怎么没见严爱卿舍不得?”

    “造纸机和印刷机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理应让全天下的人都能用上,但卫生纸是生活之物,完全是为了谋利,所以臣以为可以掌握在朝廷手里。”

    “工部的产业已经够多了,卫生纸也是利国利民之物,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严爱卿就按之前朕所说的做就行,不要总是在乎这些蝇头小利。”

    “若是严爱卿舍不得,可以技术入股,将卫生纸免费交给商人,但商人要拿创办纸厂的股份来换,一成股或两成股都可以。”

    “多谢陛下指点迷津。”

    “还有玻璃一事要向陛下禀报,上个月玻璃厂已经成立了,前几天造出了第一块玻璃,不过工匠们一激动给摔碎了。”

    严震直说到这里有些生气,“臣从未听说过如此剔透的琉璃,陛下真乃神人也。”

    “已经造出来了?”朱允炆很欣喜,这又是一件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