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四十八章 匠户

第四十八章 匠户

    但在当天夜里,朱允炆越想越不对,越想越觉得就这么废除匠籍有些草率。

    第二天一大早,朱允炆就把严震直召到宫里来,详细询问现在的工匠制度。

    “严爱卿,你详细跟朕讲讲我朝的匠籍制度,朕觉得如此草率的就废除匠籍会有大乱子。”

    “陛下,我朝的工匠制度错综复杂,一时半会讲不完。”

    “没关系,你慢慢讲,朕有时间。”关系到那么多人的命运,朱允炆若是不把事情搞清楚就贸然废除匠户制度,对朝廷,对社会都没有好处。

    “这。。。”严震直似乎有吞吞吐吐。

    朱允炆等了好几分钟也不见严震直开口,正要催促,眼睛看见了严震直怀里露出来的点心。

    朱允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还没吃早饭呢。

    “李元,去拿些吃食过来。”朱允炆扭头说道。

    “行了,严爱卿,不用藏了,朕看到了。”

    严震直尴尬一笑,从怀里掏出带的馒头。

    “严爱卿真够简朴啊,早饭就吃这个。朕已经让人去给你拿了,把你的馒头收起来吧。”

    。。。。

    很快严震直吃完,起身谢过朱允炆的赏赐。

    “赶紧开始讲吧,朕等了半天了。”

    “遵旨。”

    严震直略微思索了一下才开口。

    “匠户制度起源于元朝,我朝不过是延续了元朝的制度。匠户的来源除了元朝遗留,还有从各地调充和因罪籍充者。”

    “元朝的匠户与奴隶一般,终生都要服役。先帝念匠户负担太重,对其进行了改革,以减少匠户的服役天数。”

    “洪武十一年,先帝命凡在京工匠赴工者,月给薪米盐蔬,休工者停给,听其营生勿拘。匠户们不再常年服役,可以在休工时经营自己的营生。”

    “洪武十九年,先帝又制定工匠轮班制度,命工部籍诸工匠,验其丁力,定以三年为班,更番赴京轮作三月,如期交代,名曰轮班匠,轮班匠从此设。”

    “然而京城并不需要那么多工匠,结果就出现无工可役者,他们长途跋涉到达京城,由朝廷供养他们的衣食所需,却没有工可干,造成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因此在洪武二十六年对轮班匠进行改革,不再规定全部工匠三年一班,而是按照工匠路程远近和工程所需分成五年一班、四年一班、三年一班、二年一班、一年一班等五种轮班制。”

    “五年一班的有木匠和裁缝匠,四年一班的有瓦匠、铁匠、竹匠等。三年一班的土工匠、织匠、染匠等,二年一班的石匠、船木匠、银匠等,一年一班的有刀匠、琉璃匠、绣匠等。”

    “所有工匠服役时免除其他徭役,服役时若是无工可造,轮班匠可以自行趁作,制品可以售卖,所得均归己。”

    “那工匠们有没有无工可做的时候,有没有售卖制品的?”朱允炆问。

    “回陛下,没有,目前工程较多,工匠都不能满足所需,还要从别处招募人手,所以。。。”

    朱允炆一听就明白了,明朝才建立多少年,正是大搞基础建设或者皇家建设的时候,还没有空闲,等到有空闲的时候,整套制度也就被破坏的差不多了。

    所以工匠的人身自由是没有获得的一天了。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工匠逃亡的问题,一年一班者轮班三月,路途花费三月有余,一年之中半年在外不得休息,所以各地班匠纷纷逃亡。”现在才过去五年就已经出现这种情况了,严震直不知道该怎么办。

    “严重吗?”朱允炆觉得逃亡是必然的,半年在外还没有工资,谁愿意干这种活,再说了,其他工匠都两年三年一班,就几种工匠一年一班,换谁的心里也不会平衡。

    “不太严重,陛下登基以来这种情况反而有减弱了许多,大概是因为加入陛下新建的工厂都能取消匠籍的缘故。”

    朱允炆点点头,又问:“一年一班的有哪些?”

    “有表背匠、黑窑匠、铸匠、绣匠、蒸笼匠、箭匠、银朱匠、刀匠、琉璃匠、锉磨匠、弩匠、黄丹匠、藤枕匠、刷印匠、弓匠、镟匠、缸窑匠、洗白匠、罗帛花匠。”

    朱允炆听了以后也不知道有些工匠是干什么的,他都不知道工匠竟然有这么多种类,不由得有些沉默。

    “入匠籍的一共有多少人?”

    “洪武二十六年发给个府、州、县勘合的轮班匠共有六十二行,二十三万两千零八十九名。”

    “这也不是很多啊,那废除匠籍是不是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朱允炆觉得这数字与他想的有些出入。

    “陛下,入匠籍者不止这些人,除轮班匠外,京城还有住坐匠。”

    “住坐匠也是元朝已有,我朝延续。住坐匠的服役时间比轮班匠要长的多,月役之者一旬,休之者二旬,谓之住坐,全都有工部管理。但住坐匠每月有月粮、直米,也是歇工停给。”

    “陛下登基以来许多住坐匠如龙江船厂已经取消匠籍,整日劳作,按月拿粮。他们的家本来就在京师附近,因此在取消匠籍后都留在原地。许多轮班匠在取消匠籍后就回家了。”

    “原先管理龙江船厂住坐匠的龙江提举司在取消住坐匠和厢甲以后也取消了,现在船厂的工匠都由船厂按部门进行管理。其他厂也差不多。”

    “住坐匠有多少人?”

    “目前住坐匠有三万户有余,共七万余人。”

    仅仅在京师的才叫住坐匠,其他地方是没有住坐匠的,这些人可都是为皇室和朝廷服务的。

    想清楚了这一点,朱允炆暗暗咂舌,真是万恶的封建主义。

    “除了住坐匠,还有军匠。”严震直继续道。

    “有一部分军匠由内府和工部管辖,大部分军匠直属各地卫所。”

    “军匠主要负责军器的制造,因此管理比较严格,服役时间比住坐匠更长。”

    “因卫所位置的不同,军匠的待遇也天差地别,京师的军匠与住坐匠差不多,都是月役一旬,休二旬。米粮供应也比较充足。”

    “边镇的卫所臣不是特别清楚,但可以想见,情况相较于京师军匠必然要差得远。”

    朱允炆对此也了然,边镇任务重,待遇又差,军匠的日子不好过是肯定的。

    就是不知道军匠中有没有逃亡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