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短诗文合集 » 第十五章“知行合一”难、难、难

第十五章“知行合一”难、难、难

    我所反复强调的,正是我所缺失的。

    有人自夸“灵魂高贵”,我却不屑一顾,嗤之以鼻。你可曾揽危难与自身;你可曾救人民与水火?如果没有,你又何曾“灵魂高贵”。

    没有战与火的洗礼,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多少“高贵”灵魂。

    而之所以要加上“高贵”这两个字,也只是因为,太过于平庸,那么为何曾经会出现那么多信仰高贵之人,只因为纯洁的灵魂在相互吸引,他们找到了共同的理想。

    为何会逐步崩塌呢?这也是我不建议你随便吃补药的原因,正常的人随便进补,那样只会适得其反。物质的过剩不能与灵魂匹配,欲望将会被无限放大,而将产生道德沦丧与人性刻板。

    精神食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将是灵魂整个的升华。所以,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筋骨的懒散与精神的落寞,是哪一种更加可怕?

    或许是因为无法调理病痛与折磨,那么也只好强大心灵,如果抵挡不住,总不至于丢失生命,方明白正在远离的,谁人坚持的,一定是过程中进行的,身体在修复的。

    愉悦的心情是需要的,谁会一直愤懑痛苦,没有人愿意,那么堕落与成长相辅相成,及时走出来才正常活下去,走不出来,继续沉沦下去,浑噩着。

    我当然自己承认自己是诗人是文人。

    哪怕是在向他们靠拢,或者不被承认不被认同,但我只能说着,谁告诉你诗人与文人就是需要谁来认同,你也太信仰缺失了。

    你或许要比较他们,但却已经落了下成。

    甚至让这一刻的伟岸丢失,庸俗不堪。

    你如果花三分钟弄出来的东西,更让人觉得它不单单连廉价铜臭也不算,甚至让人觉得不堪入目。

    常反思却也明白自身的缺陷。

    这种不甘寂寥是人的常态,就算是老虎猎豹这种独处的野兽那也是需要用交配在慰藉基因的传承,你又怎么知道它们那相处的十几天里不是不甘寂寥呢?人超脱与野兽也归于野兽,无非是度过了茹毛饮血进化的心灵,有了灵魂。

    虽然不是人人会有自身的善之灵魂,或者说以前有,但却丢失了,那么善之灵魂这种东西又如何保持与升化呢?

    这也是你时常反复思考的原因,但贵在坚持。

    这种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说坚持与保持更为困难。

    我们当然要问自己,——你真的要如此吗?这样真的对吗?这些事物的意义重要与否?

    比如给自己借口说,我不过是为了慰藉自己,安抚自己暴躁的心,我当时要放纵与破坏了,其实不过是适得其反,自己把自己搞得崩溃。

    我时常认为,物质是变的身体强壮的基础,但过剩与口舌不过是肥腻与意痒的坟墓。灵魂与精神或许更为重要,但长时间饥寒交迫,会让你崩疽与疯狂,这种邪恶心灵鸡汤喝下去,会让人变得扭曲与麻木,因为已经丧失了思考。

    其实明白世界本质后躲起来舔舐伤口,或许是为了治疗,但你要记住伤疤永远在,但痊愈后你当不再去关注它。畏缩不前,只会让人笑话,或者说,你并没有明白世界物质的本质。

    世界物质的本质或许不变,但规律在变,物质与物质的本质不变,但相互作用在变,就本身而言,生命是一种物质,但生命的本质不变,生命所处环境在变,作用在变,生命在生长过程中更遵循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的本质,但你更应该明白,生命不是主宰,不过是物质的伴生品。又何来的骄傲与自狂,甚至生命一直延续这吞噬与圈养的本能,反抗与残忍的血性,艰难求生。那么你作为先辈反抗与奋斗后坐享其成,不用为了温饱思考的现代人,你又何不锻炼心智,让灵魂与心灵升华呢?

    我常夸夸其谈告诉别人,何尝不是让别人承认我的观点正确,但个人教育不同家庭成员不同,他不一认可你的观点,然后走人认同,你量与他惺惺相惜成为朋友,又在一次又一次观点不同处分道扬镳。这又何尝没有让人捧腹的意思呢?本身物质与物质如此,超越物质的灵魂本质竟然追寻物质规律而去,不得不说身奇,虽然事有例外,但其实那不过是阴阳变化,固有的常态流动变化。

    其实从来只是你的观点让你失望,你所处的地位与地点让你“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罢了。见解不同认知不同构成差距,也许十年前认为生命不了缺失之物之事之精神,十年后却已经拍脑自责认为当初真傻,认为当初一无是处,那不过是你灵魂进退维谷堕落与否的事实因果,哪来的那么多自责与懊恼,如果可以不如找个没人的地方,高喊“去他么的!”

    所以我常告诫自己,也许昨日放纵堕落甚至不幸福痛苦与否根本不重要,你是活在当下,此刻你当认为这是人生最幸福时刻,哪怕被病痛折磨也不该自哀自艾,要明白生命常在,人类不常在,人类常在,你不常在。

    快乐的过程与事后的“忧郁”分子分泌,这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当尽快走出来,物质修复身体,休息保养身体,灵魂却需要自己摆渡,让自己多快乐开心,这将是生命幸福之源泉,当然需要保持,笑下去。

    有人常说低谷处当向高处行走,但你却不知何处是你最低谷处,更有人说高处是当维持秩序,但谁又告诉你此处很高的呢?

    如果没有意义,找来意义;如果此处很高,也许别处更高,也许此是低谷,也许以后更低,唯有保持一颗不服输的心,快乐简单的心境才能“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孤独或许是常态,但作用与功效却实,——此时最低谷,何处不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