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曹大当家 » 第六章天下诸侯

第六章天下诸侯

    “你是此处主人,站在门口算那回事。”老者瞥向曹铭手中的木棍暗自好笑。

    曹铭松开木棍,竖立到墙边,施礼道:“多谢老丈救命之恩。”

    老者从门前走开,给曹铭让开一条路,诧异道:“你怎么知道是我救了你。”

    曹铭掏出一根弩箭,在手中把玩,“就凭这根箭。”曹铭将箭甩给老人,“物归原主。”

    老者轻松的接下弩箭,习惯性的将弩箭放入腰间的箭囊,看见曹铭嘴角升起的笑,恍然大悟的说:“好狡猾的小子。”

    其实曹铭并不知道是老者救了他,他记起来自己曾给老者施过一碗粥之恩,刚才只是在试探,看到老者将箭收回箭囊,他便确信是老者救了他。

    老者那一日救下曹铭,刚离开不久,忽然想起曹铭是曹家的子弟。那支弩箭是禁军所配备的,而且他此行出来身负天子密诏,为避免行踪泄露,老者准备返回取走弩箭。回到曹铭住所,发现曹铭已经被曹家之人接走,曹家蓄养有苍头家仆,老者不能硬闯,只好在曹铭的住处,等曹铭归来。

    “你在我饥寒交迫时,给我一碗热粥,我救你一命,我们两不相欠,告辞!”长安饥荒,天子蒙羞,老者身负皇室使命,他需赶紧找到一位心怀天下,匡扶汉室之人。

    “等一下,老丈。”曹铭见识过老者神乎绝技的箭术,或许后天的必杀之局可以破解!

    老者恍若没有听见曹铭的呼喊,步伐奇快,眼见就要走出大门。

    曹铭喊道:“老丈是宫里的吧。”

    老者听到曹铭所说,立马转身朝曹铭冲过来。老者最害怕的便是别人识破他的身份,事关天子密诏,可是一点也不敢疏忽。

    老者扼住曹铭的喉咙,厉声道:“说,你是怎么知道我身份的。”

    老者的手劲奇大,将曹铭勒的喘不过气,曹铭用手指指喉咙,老者松开一只手,单手握着曹铭的喉咙。

    “快说,你怎么知道我是宫里的,敢说一句假话,我就杀了你。”

    “咳咳,我说是猜的,你信吗?”曹铭确实是猜的,在东汉时期下巴光秃秃的男人,十有八九是太监,不是宫里的还能是哪的。

    意识到曹铭盯着自己的下巴看,老者眉毛皱到一起,“我大汉王朝,优秀的男子为进宫服侍天子,很多人争相恐后的斩去那物,但是想要服侍陛下,需要经过层层筛选,所以很多人没有入选进宫,赋闲在家中,你就凭这点便断定我是宫中之人?”

    曹铭心中暗道:“如果不是活不下去,谁愿意斩掉小唧唧,还争相恐后的去服侍昏君,鬼才信你的话。”

    想是这样想,但是小命在人家手里捏着,曹铭正色道:“奸贼误国,江山染血,如今这天下,像您这样心怀汉室的人不多了,至于我识破你的身份,是因为那支弩箭,那是宫廷禁军之物。”

    “嗯,除了你可还有其他人知道我的身份?”

    “除了我没人知道,因为这一切都是我推理出来的。”

    “推理?”

    曹铭心想:一不小心又说出后世的词汇了。

    “就是猜的,我也是见到你之后,才断定那弩箭是禁军之物。”老者光滑无须的下巴,军队所用的弩箭,加上老者的雒阳口音,曹铭便大胆的猜测老者是宫廷之人。

    老者不自觉的摸一下下巴,手上的劲力加大两分,暗自寻思:我以为我的声音不像宦官,别人便不会把我当作宦官,没想到被这小子猜出了身份。老宦官身怀天子密诏,这万万是不能暴露的,他还没想好怎么处理曹铭,总不能将其杀死吧。

    “咳咳,你能不能先把我放开,你看我这样,又跑不过你。”曹铭这句话没说错,他这身体素质差得很,根本没办法从老宦官手中逃脱。

    老宦官心想:这小子说的没错,我且问问他为何揭穿我的身份。

    老宦官松开曹铭,让曹铭缓一会,问道:“你刚才叫我留下,所为何事?”

    曹铭轻轻的揉着脖子,低声道:“老丈可否告知,你姓甚名谁。”

    “我姓张,叫我张公便可。”

    “张公公,在下让你留下来,完全是为自己的生命安全考虑。”曹铭还真敢叫,并且直截了当的说出目的。

    “嗯?你的性命?”张公公示意曹铭继续说下去。

    曹铭在屋中踱起步子,苦笑道:“不瞒你说,后天我们曹家便要陷入生死危机之中。”

    张公公对曹铭所说的颇感兴趣,因为据他所知,曹家在本地颇有实力,苍头家仆何止百人,加上曹操新得兖州之地,谁敢在这个节骨眼招惹曹家。

    “张公公,可认识陶谦?”

    张公公当然认得陶谦,陶谦派使者向天子进贡时,张公公正在皇帝旁边随侍。陶谦的使者给皇宫带来三十车的吃穿用度,当时大家都盛赞陶谦高义。想起那段时间吃的饱饭,张公公至今尚有回味。

    “张公公觉得陶谦为人如何。”

    “谦谦君子,忠厚之辈。”张公公奉诏,考察过陶谦,他认为陶谦虽然心中有汉室,但是过于忠厚、才能不足,担不起匡扶汉室的重任。

    “错,他是狼子野心,平庸之辈!”曹铭喝道。

    张公公目露精光,饶有趣味的看着曹铭,后者继续道:“陶谦名义上为朝廷尽忠,当年诸侯会盟声讨董贼时他可曾去?手下部将阙宣谋反,他先是附和后又击之,这种行为可是忠厚之人做的事?坐拥富庶之地,民风彪悍,士卒勇猛,而不思进取,不过是图给他人做嫁衣罢了。”

    曹铭打开窗户,将月光放进来,“日暮西山,这月光凉如秋水,时局动荡,人心不古啊。”

    张公公虽然也不看好陶谦,但是没有曹铭看的透彻,曹铭的说法引起张公公的好奇,张公公问道:“你将陶安东说的如此不堪,那你觉得这天下诸侯中,可有荡清寰宇之人。”

    “放眼望去,现如今只有一人。”刘备正在平原当县令,尚未有根据地。孙权还是黄口少年,估计正在和老师淘气呢,东汉末年三位大佬,只有曹操成了气候,所以曹铭此言不虚。

    张公公有些迫不及待的说:“可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袁家,袁本初。”在这个时代,家族声望、个人名望,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

    袁绍之所以能在乱世崛起,其一靠的是庞大的袁家势力,其二靠的是他当初拔剑硬刚董卓。

    同理,曹操凭借献刀刺董,个人名望达到顶峰,引得四方豪杰来投,刘备凭借汉室后裔的身份,也积累起一撮人脉,只是刘备的运气不太好,至今还没有搞到一块地盘。说白了是没有家族的支持,没钱!

    曹铭心中暗道:“大哥,抱歉,我要借用一下你煮酒论英雄的名句了。”曹铭望向无垠的星空,“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张公心中一惊:“袁家嫡子袁术,占据淮南之地,兵粮足备,可是救世之人。”这两人都是天子看好之人,张公公最希望看到的便是,二袁联手,荡平天下,重整汉室山河。

    曹铭冷冷的说:“冢中枯骨,鼠目寸光之辈。”

    袁氏兄弟接连被否定,张公公有些纳闷,你小子不过是黄口少年,哪来这么大的气魄,点评天下英雄。“荆州刘景升、益州刘君朗可为救世之人?”张公公语气中暗含几丝火气。

    曹铭察觉出张公公的不服气,心想:你是朝廷之人,刘表、刘焉是汉朝宗室,如果我引用大哥的原话,估计你会和我拼命。

    于是曹铭改一下措辞道:“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如此说来,这天下还有谁能救万民于水火。”张公公所说的四人,都是公卿大臣们公认的救世英雄,也是他此行出来主要的考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