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天下一品大少 » 第一章 少年不识愁滋味

第一章 少年不识愁滋味

    经过漫长的史前纪元之后,人类在这片陆地上诞生,又经过漫长的七百余年,人类形成稳定的群落,自给自足,彼此联系,在这片陆地上生活、延续。

    在这一整片的陆地上,共分布有六个大部族,以疆域辽阔来排序,降序依次是东麓、东巽、西岭、北野、西羌、中境。东麓雄踞东南方,东巽在东麓之下,中境夹在东麓和东巽之间,是一块小领地。北野居于北,西羌毗邻东巽而居于西,西岭占据北野与西羌之间的巨大山岭,将这二地分割开来。

    在这几个部族之中,东麓最靠近海洋,气候最舒适,环境也最优越。东巽居于内陆而少河流,北野气候寒冷,西羌最是荒凉,中境虽然地域位置尚佳,然疆域极小,东麓的疆域,约五倍于它。

    在东麓这片繁华沃土上,权力的更迭经过几次激烈的碰撞,如今已渐趋于稳定。约一百五十年(153)前,东麓的恒公周不晦率领周卫劲旅,将东麓的割据势力一一荡平,顺者收入麾下,逆者或流放,或处死,从此东麓为一统,而周氏为皇。恒公定东麓为国号,景顺为年号,自此,周氏王朝开始其在东麓的统治生涯。

    在这一百五十年之中,东麓一共只变更了三位皇帝。周始皇周不晦,年高寿长,二十六岁即位,治国五十四年,终年八十岁,在当时看来已然是天年之寿。周二世周靖人,号周高祖,寿命更长,二十岁即位,治国六十八年,享年八十八岁。如今在位的,便是周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周百胥,三十岁即位,如今六十一岁,尚身强体健,励精图治,日日勤于政务,未有怠慢。百姓们都说,周王朝气运昌盛,所以每个皇帝也都能够寿数高长。由此亦可窥见周朝的统治安定,颇有盛世之象。

    在如今的东麓国里,地位最煊赫的,除了统治的王朝周氏,便是鹿鸣苑林氏。当年周始皇周不晦以武平天下,除了周家固有的劲旅私卫,还依靠周不晦结拜兄弟林端时的鼎力相助。周不晦,林端时,向屏舟三人,在鲁兴学院求学时意气相投,结为兄弟。以周不晦最长,而向屏舟最小。彼时东麓尚未统一,诸多势力割据,周不晦所在的周家,林端时所在的林家,都是当时的望族,而向屏舟出身平民。他能改变命运,是因为在溪卢学堂念书的时候,遇见了一位落魄的先生。溪卢学堂是小地方的学堂,教书先生来了又走,是经常的事情。那位先生落难时被溪卢村的村长救了一命,为了报恩,在学堂教书三年。向屏舟对世界的启蒙认识,就是那位先生给予的。

    在那位先生来之前,向屏舟是学堂里出名的刺头、捣蛋鬼。他心思活泼,最讨厌那些夫子天天念些老套的东西,他不喜欢那些规矩,那些规矩把活生生的人圈禁起来,变成了死的灵魂。什么都要按部就班,什么都要依样画瓢,多么没意思。但那位先生不是那么上课的,那位先生上课不只讲规矩,也会讲为什么。向屏舟觉得那位瘦弱的先生,是最猛烈的勇士,他嘴里吐出的话语,像坚利的斧锤,凿开了他的边界,从此,他就不只是生活在鱼缸里。

    向屏舟明白,只知道顺服,连问为什么的勇气也没有的人,不是他的同路人。溪卢村这块地方太小了,他早晚要走出去。那位先生也知道。教完三年书,先生拖着仍然病弱的身子离开了,临行前,把向屏舟叫来,给了他一个黑色的玉质指环。先生告诉向屏舟,学堂已不能够再教他什么了,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地学习,凭着这枚戒指,找到鲁兴书院的姬叶先生,那位先生会替他做安排的。

    那时向屏舟还不知道,鲁兴书院可以说是当时整个东麓,最好的书院。里面有各派的名家大师,在那里学习的,都是一些望族的孩子,或是天资绝顶之人。黑色玉戒,是那位教书先生的身份象征,拿着那枚戒指的人,就意味着是那位先生的嫡亲徒弟。

    向屏舟不敢挽留先生,因为他知道先生必然要走。他问先生所去为何,先生只答,有未竟之事。天微明的时候,向屏舟到渡头边送行,除了他和村长,没有另外的人,先生要悄悄地走。

    向屏舟在渡头边跪下,先生从黑袍里伸出瘦弱的手来,轻轻摸了摸他的头。

    “此去,也许便无重逢,这个包裹里,有我的一张自述,我的家世、经历,能说的,基本都写在上面了。其余是几本书,我这一派的遗留,希望你能继承下去。我教你的这几年,你的性格平稳了不少,但还是太飞扬,以后我不在边上看着你,自己要知道分寸。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但现在还太小,不然,师父会带着你一起去。你别太心急,这几年平平安安地过,多学知识,以后必有所成。”

    微波粼粼的河面,先生撑着船远去了,向屏舟独自在岸上呆坐,看着湖水一点一点明亮起来,开始是橙红的,后来变成金色,到后来甚至刺眼起来。群星淡去,太阳升起。一切都将是崭新的。

    向屏舟在岸边坐了很久,离开时却微微笑着,并不见惆怅。向屏舟排行老五,上下都还有兄弟姐妹。家中十一个姊弟,四个已经夭亡。在这些姊弟中,他不是最能干的,也不是最能讨父母欢心的。他总是像一个没人管的野小子,在田野溪流边疯玩着,没心没肺,不知愁苦。

    先生走后的第一天,向屏舟帮忙把家里能干的农活都干了一遍,认认真真地;第二天,向屏舟到各户以前被自己欺负过的孩子或大人家里道歉,言辞诚恳,还带了村野里微薄的礼物;第三天清晨,向屏舟背着先生给的那个包裹,拿了些干粮,便向父母辞了行。

    向屏舟又去渡头看了一眼,竹筏还拴在岸边,随着河水略有起伏,先生却已远去了。但他没有坐船,他在村庄外围慢慢走着,一边走一边看着这熟悉的小村落,石头房,泥瓦房,茅草房,老牛,瘦马,小野花,远处的田埂在晨雾下隐隐约约的,但他还是能一眼看见自家的土地。这村落在小溪旁坐落,已很多年了,他在这村子里生活,也很多年了,但今天他必须离去。先生送了他一块去新世界的敲门砖,让他可以不必再待在鱼缸里,他应该把握自己的命运,走出一条新的路来。

    走出了村头,向屏舟就没有再回头。溪卢村三个字是老村长写的,这木牌歪歪扭扭地挂在由三根粗木搭成的村口大门上,很多年了,风吹雨打的,却还是那样歪。这村里有他过去的全部,现在他要开启新生活了,但过去的一切,仍然在他心里,溪卢村这三个字,不用再看,因为永远会在他心里。

    后来的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三人在鲁兴学院结为兄弟后不久,在当时的缙州,发生了望族夺权的叛乱,后来称为缙广之乱。周不晦,林端时当时奉家族之命,去缙州剿灭乱军,向屏舟自然也跟着同去。在平乱的过程里,周不晦有感于乱世民生之艰苦,而发平东麓天下的愿望。向屏舟的师父是归海派的大师,擅长用兵之道,向屏舟在鲁兴学院这几年,将师父赠与的几本书翻来覆去地研究,再结合课上所学,基本能融会贯通,也算是小有所成。

    林端时是军中猛虎,向屏舟能指点用兵,周不晦掌控大局,三兄弟聚在一起,背后又有望族周氏和林氏的支持,其他人无不惧上三分。

    缙州在西南边陲,平定缙广之乱后,三人一路北上,收剿乱军,竟然真的将东麓一统。

    百姓都说:“三人成虎,五年而平东麓。”这五年,是从周不晦出征平缙广之乱开始,到最后杨尚村平乱为结束。实际上,从缙广之乱开始,到周不晦登基为皇,中间一共是七年时间。

    周不晦甫一登基,便封林端时为神威将军、东骏侯,爵位世袭。但向屏舟无意在朝堂停留,他说,自己的授业恩师数年前因有事未竟而离去,这么多年,自己也已学有所成了,理应去为师父分忧。况且自己出身平民,也不需执掌家族,又何必拜官呢?

    因此周不晦只封了向屏舟一个东博候的虚衔,将溪卢村周围一片的领地封在向屏舟的名下,赠了些金银,便放他去寻师迹。

    如今距周始皇时期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周林两家世代交好,天下共知。而向屏舟这一脉人丁稀少,加之不入朝为官,百姓便渐渐将他们淡忘了。

    林端时是从鹿鸣苑林家出来的,在他年纪尚小的时候,鹿鸣苑林家就已威名赫赫。后来他成了神威将军,封了侯,周不晦又扩大了他的封地。如今鹿鸣苑不仅广袤,而且又是将军府,侯府,过路的人总会在经过时多看上几眼,谈论、猜测府里的辉煌。

    林家现在的家主林士昴,已经六十七岁。他的嫡子林钧倾,夫人快要生产,这是正房夫人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林家的嫡孙,如果是男孩子,便是将来的小小侯爷。

    将军府的嫡孙就要出生了。百姓们忙着讨论是男是女,而周百胥这两天也忙得很。他想要尽快处理完政务,好在老兄弟得孙的第一时间去庆贺。到时候他要把向家现在的老头子也叫来,他们向家人,每一代的人都行踪难测的,真讨厌。

    周百胥在宫殿里披着奏折,忽然抬头看向殿外,出神地微微笑着,老祖宗周不晦那时起,周、林、向三人结为兄弟。如今已过百余年,三家的关系仍然稳固密切,周氏的统治仍然平顺,东麓的民生蒸蒸日上。老祖兄弟三人的期望,已经实现。如今天下太平,正是繁华盛世。一转眼自己的兄弟都要有孙儿了,他的孙儿会在一个更好的时代里成长。不知道小家伙长大,会变成什么样子,是像林家的历任将军一样勇猛无双,还是会像向家的男儿一样跳脱飞扬,亦或是,像周家的子孙,平稳敦厚呢?

    过去里时常带着对未来的期盼,而未来中,也满含着对过去美好的追忆。周百胥已经不是年轻的小伙子了,再过些年,他的儿子也会即位成为新的皇帝。林家的孙子也会渐渐长大。就像他小时候一样,周家,林家,向家的少年,从小就在一起成长,彼此扶持,互相呵护。周百胥,林士昴,向满杉是这样的,他们的子一辈,孙一辈也同样会如此。周百胥现在还没有孙子,但他已经能想象的到那样的日子,他跟林士昴、向满杉一起上过的高山,喝过的溪水,躺过的草地,下一辈,下下一辈的孩子们,也会同样经历。

    那少年的时光,神采飞扬的岁月,真好啊。一晃眼,自己竟然也六十多岁了。周百胥笑着摇摇头,看来,也该催催自己的儿子啦,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抱上第一个孙子呢。

    正是黄昏,太阳西沉,皇帝宫殿外的金辉黄澄澄一片,将军府里的厨娘忙碌地准备着适合给待产妇人吃的菜肴,街道上的百姓熙熙攘攘,有的准备回家,有的正要出门去听戏。

    日落下去,暮色渐深。快到深秋了,风愈加大。有几位妇人急匆匆地跑出来,把在风中翻飞的衣服收回去。街上的人少了,但并不冷清或寂寞。因为大家都知道,虽然是秋天,但太阳总会照常升起,等到太阳升起,温暖也就会如期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