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大漠边城浪子 » 锦衣卫三十七

锦衣卫三十七

    国子监(guózǐjiàn),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

    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BJ。

    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规模尤盛。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在BJ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清沿袭明制,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等除外),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外还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汉魏晋时期

    两汉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

    永安元年(258年)东吴景帝孙休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建业太学之滥觞。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初立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

    《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建业太学中断。晋武帝死后,中原“八王之乱“,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邪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今南京),史称“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并在鸡笼山下建立建康太学。

    西晋末(313年),因为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为了避他的名讳,又把建邺县改称建康县。后宋、齐、梁、陈先后在建康建立建康太学。

    刘宋时期,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师(今南京),令国子学开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

    刘宋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祖。祖冲之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指南车,发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我国南朝机械工程专业之最早肇始。

    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北齐改国子学称之为“国子寺“。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摧毁六朝宫苑,漫天大火,烧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平毁,建康太学中断。

    隋唐时期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

    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国子一百四十人……“。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又复其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宋元时期

    唐朝以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蒋州(今南京)又一次成为南唐的都城。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以扬州为国都,史称“杨吴“。后来权臣徐温操纵了吴国的军政大权。909年,徐温兼任异州刺史,由他养子徐知诰具体负责军政事务。

    937年,徐知诰代吴称帝,定都金陵,并改金陵为江宁府,国号唐,史称“南唐“。939年,徐知诰称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后裔。南唐的宫城设在金陵城的中央,大体上位于今南京洪武路一带,设南唐金陵太学。

    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今HEN省LY市)、东京国子监(今HEN省KF市),增辖武学。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

    如北宋著名学者程颐曾任判西京国子监,胡瑗曾以直讲名义兼判东京国子监。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曾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年)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名称反复变化。

    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称国子生或监生。宋初无定额,后规定200人为限。但实际数量很少,故可插班补缺或旁听。

    国子学设判监事总管学校,由直讲教授经业和训导德行。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应天府(今HEN省SQ市)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辽代的中央官学中亦设有上京国子学、中京国子学、东京国子学、西京国子学和南京国子学。其中除南京国子学外,其他均无明文可考。

    金代的国子学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始创,规定词赋、经义学生百人,限宗室、外戚亲属及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孙入学。

    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设有女真国子学,限金人子弟优秀者入学。

    元代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蒙古国子监管辖蒙古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年)创立,入学资格限于随朝蒙古、汉人百官等,学习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通鉴节要》,并兼习算术,学成考试,量才授官。回回国子监管辖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年)创立。

    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习内容以“亦思替非“文学为主,目的是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元代又设有汉文国子学。所学课程有《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等。

    元大德十年(1306年),BJ国子监始建,初称为北平郡学,截止2017年已有711年的历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洪武八年,在凤阳另置中都国子监。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撤销凤阳中都国子监,其师生并入南京国子监,此时南京国子监学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永乐二年(1404年),北平郡学复称国子监。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迁都BJ,改BJ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永乐二十年(1422年),南京国子监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

    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正德以后,日渐衰退。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

    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

    “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明国子监学习《四书》《五经》,兼习《性理大全》以及律令、书数等,此外,国子监对教职员的职务、待遇及对监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