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诗仙太白小传 » 挥翰宣城

挥翰宣城

    李白仗剑幽蓟,本想能像班超一样,投笔从戎,建立不世之功,封侯拜相,封妻荫子。然后像范蠡、张良一样,功成身退,高蹈而去。但是他清楚地知道,朝廷上下已是一片昏暗,唐玄宗已是不可救药。特别是这次幽蓟之行,更使他明白,大乱即将到来,亡国之祸即将来临。

    李白回到梁园的家,回到妻子宗氏的身边,向宗氏叙述了这次幽州之行的经历,尤其是谈到安禄山有图谋不轨的倾向时,更是义愤填膺,恨不得马上到朝庭举报,甚至亲率一军前去剿灭安禄山,以防患于未然。但是李白知道,一介布衣的话是无足轻重的,况且安禄山已经是杨贵妃的义子,还演了一曲“贵妃洗禄儿”的闹剧,“禄山之爪”已成典故。李白知道,凭自己的力量,甚至有志之士的合力,都是蚍蜉撼树谈何易!宗氏夫人更是看得开,富贵都是浮云,她的祖父不是风光一时吗?结果不堪回首。所以她劝李白能静下心来,或隐居或修道都行,并表示愿和李白共糟糠,不教夫婿觅封侯。

    李白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有归隐之心,又有报国之志。于是在梁园无所事事时,要么就读书,练剑,写作,要么和朋友们在梁宋之间游历,要么到酒楼歌榭饮酒高歌,谈古讽今,舞剑赋诗。这段时间,李白以忠臣被诛,奸臣当道;战国纷争,民不聊生;祖龙已死,桃源春水为意,写了三首《古风》:

    其一

    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

    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

    比干谏而死,屈原窜湘源。

    虎口何婉娈,女媭空婵娟。

    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

    其二

    三季分战国,七雄成乱麻。

    王风何怨怒,世道终纷拏。

    至人洞玄象,高举凌紫霞。

    仲尼欲浮海,吾祖之流沙。

    圣贤共沦没,临岐胡咄嗟。

    其三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天宝十二载(753)秋,李白收到宣城郡长史李昭的邀请,让他到宣城一游。李昭是李白的从弟,宣城是李白向往的地方。此时李白正处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中,既忧国忧民,又力不从心,正想找个世外桃源的地方避避,不想就有从弟李昭的信来。于是连日来的阴霾一扫而光,欣喜若狂收拾行装,告别宗氏饮马长江。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不几日李白来到横江。横江,即横江浦,横江渡,在今AH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这里是江山形胜之地,又是南北往来要冲,还有著名的历史古迹。横江渡可谓屡历兴亡,数经沧桑了。所以文人骚客经过这里,总要赋诗留念。李白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他一口气写下六首《横江词》:

    其一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其二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其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其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为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其六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李白随着秋风和黄叶来到宣城。宣城风光酷似西蜀。城东的宛溪使他想起青莲乡的盘江;宛溪虽然没有盘江那么大,但也是清澈见底。城北的敬亭山使他想起青莲乡的匡山;敬亭山虽然没有匡山那么高,但也是清幽宜人。

    李白初来宣城的几个月中,他除了登山临水,寻幽访胜,就是闭门读《庄子》《离骚》等。有一次李白闲来无事,独自一人登上敬亭山,忽听远远传来笛声,放眼望去,见一胡人正在吹笛。当笛中飞出他熟悉的秦声时,便想起自己当初在长安待诏瀚林时的恩宠,及被“赐金放还”的无奈。由此想起自己的逐臣身份,萌发幽思,引起对国事、时局的忧国忧民的感慨和愁思。于是他踱到吹笛胡人跟前,并忧愁地写了《观胡人吹笛》: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李白在宣城,表面上过得很悠闲,很适意。给人的感觉是他过着隐居的生活,四大皆空,六根清净。实际上是他大孤独、大寂寞的时候。他常常独自登上敬亭山,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排遣心中的孤独寂寞。那天,李白又独自一人登上敬亭山的拥翠峰,秋高云淡,寂静无声,只有默默不语的敬亭山陪伴。李白不由得想到《庄子•天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不正是此时自己内心的写照吗?想到入世不能,出世不甘,不觉口占一绝《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在宣城,这里的山山水水使他想起再也回不去的蜀中故乡,这里的太守和长史热情的接待,使他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暂将他乡作故乡。于是写了一首《赠从弟宣州长史昭》:

    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对。

    我行倦过之,半落青天外。

    宗英佐雄郡,水陆相控带。

    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

    君心亦如此,包纳无小大。

    摇笔起风霜,推诚结仁爱。

    讼庭垂桃李,宾馆罗轩盖。

    何意苍梧云,飘然忽相会?

    才将圣不偶,命与时俱背。

    独立山海间,空老圣明代。

    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

    当结九万期,中途莫先退。

    天宝十二载(753)冬,李白在宣城听说晁衡海中遇难的消息。原来晁衡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日本访华的遣唐使团回国的途中,在琉球附近遇风暴后音信全无,传言其已遇难。我们都知道,中日两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交往,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据史书记载,日本派来中国的遣唐使不下十三次,每次都随带遣唐学生(留学生)多人来中国学习。晁衡就是随第九次遣唐使来中国的日本学生。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后改姓名为晁衡。敏而好学的晁衡,精通汉语、善于吟诗,学成之后备受皇帝器重,留在唐朝廷内做官,并与当时在朝为官的诗人李白、王维等诗酒唱和,结下深厚交谊。李白闻此讯大为悲痛,当即写诗悼念故友。即《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其实,晁衡之死是个误传,据史载,晁衡在这次海难中幸运地被渔民救起并生还。后来几经辗转于天宝十四载(755)再回长安,朝中上下为之狂喜。回朝后的晁衡继续出仕,历经三朝皇帝,大历五年卒于京城长安。

    天宝十三载(754)春,李白在宣城呆久了,附近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都已游遍,就有了到周边各县和旁郡游历的想法。李白虽是一介布衣,但他在民间的声誉还是很高的。“诗仙”的诗文浪漫飘逸,天马行空,文人墨客哪个不想一睹为快!“谪仙”的风采玉树临风,卓尔不群,名人雅士谁不相见恨晚?如南陵县丞常某是李白故人,款待得十分热情,还陪着他到贵池附近看了铜官矿,游了五松山。然后李白还到了秋浦。秋浦,在今AH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县令崔某也很好客,也陪着他欣赏了秋浦风光。然后李白又到了青阳,当地名士多人陪他游了九华山,还请他和大家联句作为纪念。在这里李白写了十七首《秋浦歌》,如:

    其十四,李白以银铜冶炼工人为描写对象,热切歌颂冶炼工人火热的劳动热情。看到冶炼工人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心中满是新奇、兴奋与激动,故而情驱文动,写就这篇热烈奔放的劳动者赞歌。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李白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出“白发三千丈”的孤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还多次到贵池的清溪游玩,清溪,有上下二清溪,上清溪在贵池城东北,下清溪在城南。李白《清溪行》中的清溪似指下清溪。下清溪发源于石台县,流入贵池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泻入长江。下清溪源远流长,清澈见底,风景秀丽。李白融情于景,着力描写了清溪的水色,突出其清澈见底的特点,借清溪之水来为自己写照,以清溪水色的清澈,来寄托自己喜清恶浊的情怀。

    《清溪行》: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泾县县令汪伦是李白的崇拜者,他多次邀请李白到泾县游玩。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便邀请李白到他的桃花潭汪氏别业中盘桓多日。临别时,汪伦按当地风俗,特地约了一群乡亲到河边给李白“踏歌”送行。李白兴奋之余,当场写下《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宝十三载(754),李白短暂离开宣城,在扬州、金陵遍游名胜后,于中秋节后,再到宣城。在晴天的傍晚,李白独自登上谢朓楼,远眺江城如画,触景生情,不觉怀念起谢朓来,并借对谢朓的深切怀念表达自己官场失意的抑郁情怀。于是写下《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回到宣城,正是北雁南飞的季节。“自古逢秋悲寂寥”,李白想到干谒时遭遇的冷眼,想到漫游时即兴的表演,想到家人的望眼欲穿,想到理想的无法实现,等等。寝食难安,借酒消愁。正在无可如何之时,恰好族叔八品监察御史李云(又叫李华)出使东南,路过宣城。两人见面,互道契阔,交流诗文,议论时政。相聚总是短暂的,离别总是不舍的,李云将要继续出使东南的征程。在谢朓楼上为李云设宴送行时,李白酒酣之际,思潮如涌,不禁引吭高歌。他慨叹逝者如斯,无法挽留,慨叹眼下心情多烦多忧,他仰望万里长风吹送秋雁,胸怀因而舒展,认为此时此刻正合沉醉高楼。他因为豪俊之士能以诗文留名千古而意兴遄飞、壮思不已,忽又联系眼下境遇,不由得黯然神伤。他欲斩断愁丝却发现愁丝如流水,他想要以酒浇愁却发现醉后愁更浓。浪漫而又理想的生活在这现实而又污浊的世界里无法快乐,于是他打算有朝一日摆脱束缚、泛舟江河,当即吟哦《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此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着追求。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全诗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如歌如诉,强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涨落,一波三折,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腾挪跌宕、跳跃发展的艺术结构完美结合,韵味深长,断续无迹,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明人评此诗“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