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月山河 » 第四章 等!

第四章 等!

    朱元璋一口气为后世子孙规划好了一切。

    将全国百姓分为军户,民户,匠户。

    互不干扰,各尽其职。

    故大明军籍成为世袭,父走子替,兄死弟补。

    大明结合汉、唐、元军制特点,设立卫所制度。

    明军制设十人为一小旗,五小旗为一总旗。

    俩总旗为一百户,十百户为一千户。

    五千户即一卫,一卫为五千六百员定额。

    奉天殿。

    朱元璋坐于龙椅之上。

    满脸欣慰的看着眼前长大的儿孙们。

    “别一天光窝在宫里死读书,读死书,今天,你们就替咱去检阅京郊的军队,让咱看看你们的本事。”

    “是。”

    朱济熺环视一圈,在场的都是龙子龙孙。

    有燕世子朱高炽,历史上的洪熙皇帝。

    秦王庶长子朱尚炳。

    十四岁的韩王朱松。

    还有几位未就藩的小王爷,都是大自己一辈的叔叔。

    只不过都是庶出。

    朱济熺不由感叹老爷子真是精神充沛,

    一大把年纪了,还能造这么多孩子。

    朱元璋扫了一眼站在人群后边的朱允熥,不免恨铁不成钢的叹息一声。

    问:“允熥,你也去?”

    “是,皇爷爷。”

    朱允熥声音中带着三分软弱。

    见朱允熥答应的爽快,朱元璋不由多看一眼,平日里,这种事朱允熥必是躲的老远。

    “皇爷爷,孙儿想跟允熥一同检阅京卫。”

    朱济熺拱手行礼道。

    允熥这孩子性子懦弱,父母死的早,是个可怜孩子,济熺聪慧,愿意亲近,带带也好。

    “好,那你叔侄兄弟俩就一起,检阅咱的大明虎贲。”

    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

    侍立在朱元璋身旁的朱允炆,轻蔑的瞅向朱允熥。

    心想还有人愿意亲近这废物。

    “高炽,在应天待的还习惯吧?”

    经过多日的接触,朱元璋对这位大胖孙甚是喜爱,虽腿有不便,但至孝纯厚,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朱标的身影。

    “皇爷爷,孙儿一切都习惯。”

    朱元璋觉得年长的孙子们没有经历过大明的建立过程,怕日后孙子们守不住家。

    于洪武十六年后,陆续令各子的嫡长子们都到应天读书,亲自教育。

    “好,都去吧!”

    朱元璋看着出殿而去的儿孙们背影,思绪回到自己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岁月。

    应天府辖八县,上元、江宁、句容、溧阳、溧水、高淳、江浦、六合。

    江浦县辖区,龙江卫所。

    “臣龙江卫指挥使丁忠见过二位殿下。”

    军帐内,一魁梧的汉子,约莫四十来岁,抱拳向帐内的两位皇孙行礼。

    “丁指挥使,今日我叔伯兄弟俩受陛下之命,来此检阅,还望丁指挥使不要嫌弃我二人麻烦。”

    “卑将怎敢。”

    “汝父为大明江山而薨,是我等敬仰的前辈,也是我等的楷模,大家都是一家人,以丁指挥使的年纪,济熺应称呼您为长辈。”

    朱济熺五指并拢,请丁忠入座。

    丁忠抬首重新审视朱济熺,本以为是俩纨绔皇孙,没想到这位晋世子竟能一语道破自己的身世。

    果真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大明军制世袭罔替,正三品的指挥使,卫的最高军事长官,怎可能是无名之辈。

    朱元璋以凤阳起家,故明初天下各卫所中高级军官以淮西籍为主。

    朱济熺对大明开国功勋了解甚多,听其名,稍一推敲,便确定这位指挥使丁忠,父为丁德兴,战死于平江之役,后追封为济国公。

    丁忠作为长子,世袭龙江卫指挥使。

    “卑将这就命令所有士兵集结,由二位殿下检阅。”

    “将士们都吃早饭了吗?”

    “回殿下,时辰尚早,还没有。”

    “那就让兄弟们先开早饭,我兄弟两再检阅。”

    “卑将替军士们谢过殿下。”

    “丁指挥使客气,我和小三爷有几句话要说,没事什么就不用打搅我二人了。”

    “卑将告退。”

    丁忠退出帐外,令亲兵守在五步开外,谁也不许靠近。

    自出宫后,一言不发的朱允熥开口道:“济熺哥,你昨日说的可有证据?”

    “我在宫中势单力薄,确凿证据没有,但此事我敢肯定,至于证据,他日我会亲手交予你面前。”

    朱济熺昨日于乾清门碰见朱允熥。

    告诉朱允熥前太子妃常氏,长孙朱雄英皆是遭吕氏陷害而死。

    朱允熥这才顶着被吕氏母子针对的风险,答应朱济熺,今晨同来检阅京卫。

    朱济熺也从朱允熥口中得知,昨日是吕氏让朱允熥去西六宫,告诉原主的外公,岳丈被杀一事。

    原主听闻,悲痛欲绝,旧疾复发而死。

    该妇之毒,可见狠辣。

    朱允熥五指紧握,指甲在掌心中划出深痕。

    朱济熺尽收眼底,见火候到了,幽幽说道:“即使现在有证据如何?

    你在皇爷爷、吕氏母子眼中只是一个窝囊废,一个玩世不恭,毫无担当的嫡孙罢了。”

    “不会,皇爷爷一定会为我做主的。”

    朱允熥嘶吼道。

    “哈哈,”

    朱济熺听后大笑。

    “皇爷爷做主?真相重,还是江山重?证据确凿又如何?

    吕氏一口咬定所有都是她一人所为,朱允炆仍然是太孙。

    皇爷爷驾崩后,朱允炆成为皇帝,必定会为她母妃洗白,而你只会死无葬身之地,留下千古骂名。”

    朱允炆陪伴朱元璋十一年,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无人可替代,这一点,朱济熺昨日看的透彻。

    无论是自己,还是现在的朱允熥,谁都不行。

    若是放在两年前,常氏一脉还在,朱允熥或许还有可能,但如今,无论怎么做,结局都不可能改变。

    朱允熥不会成为太孙,这是既定事实,朱济熺也想的明白。

    朱允熥回想自己刚出生就撒手人寰的母妃常氏,事无巨细呵护自己的大哥,朱雄英。

    内心伤感不已,小声哭泣起来。

    “允熥,你以为低声下气,委曲求全,明年你就可以受封就藩嘛?原离这是非之地?”

    朱济熺坚信,想成事,就要有置之死地的勇气,不能留后路。

    斩灭朱允熥自认为的后路,朱允熥才会真心和自己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成年封王,这是皇爷爷所定,何人敢变?”

    朱允熥愤愤道。

    “哼,允熥你太天真了,封王不能就藩,有王爵又能怎样?

    如今的你在皇爷爷眼中还有何地位?

    只要吕氏母子稍加阻拦,你不可能离开应天府半步。”

    前太子妃常氏,皇长孙朱雄英是否被吕氏加害,只是朱济熺忽悠朱允熥的言辞。

    不是又如何,做些假证据就行,反正证据不会呈给朱元璋,更不会有人查。

    但朱济熺对朱允熥的命运一清二楚。

    不知什么原因朱允熥成年后仍留于应天,朱允炆即位后,改封朱允熥为吴王,仍不允就藩。

    到了永乐朝。

    朱棣降其为广泽王,囚禁于凤阳,后废为庶人。

    这一切只因朱允熥太具有正统性,代表性。

    “济熺哥,那我该怎么办?”

    “等!”

    “等你封王,等皇爷爷驾崩,等朱允炆即位。”

    朱允熥苦笑一声,“二哥做了皇帝,我们哪还有机会。”

    朱标诸子中,朱允炆排行第二。

    “只要你在,我们就有。”

    朱允熥迷茫的眼神中瞬间充满希望,对,自己才是大明嫡长子一脉的嫡孙,唯一的嫡孙。

    “济熺哥,你帮我是为何?”

    果然,龙孙没有一个是傻子。

    朱允熥不由怀疑朱济熺这么做的目的。

    “他做了皇帝,我必死。”

    朱济熺说道:“我对允炆太了解了,他对皇爷爷封藩之事,很不赞同,别看现在不说什么,等他登基,必然削藩。”

    朱允熥点点头,表示认可。

    朱济熺忽然想起什么,说:“允熥,你必须起誓,我助你登上帝位,你封我为北王,总领塞北九地之兵权。”

    “好!”

    朱允熥站起身,郑重起誓。

    朱济熺心中做好打算,既然朱允炆、朱棣做了皇帝,自己都不会有好果子吃,那就扶持朱允熥做皇帝。

    届时自己率军,东征朝鲜日本,北伐伪元,向西征讨,对外扩张,重新建立一个帝国。

    效仿蒙古四大汗国,岂不悠哉。

    朱允熥看着满眼精光的朱济熺,暗暗下定决心。

    问:“济熺哥,我们下一步该如何做?”

    “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