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月山河 » 第十一章 再做一碗

第十一章 再做一碗

    “孙儿叩见皇爷爷!”

    安静,出奇的安静。

    安静到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接着,传来朱元璋批阅奏折的声音。

    一个,两个,三个。

    朱济熄脑中飞速思考,自己两日来是否有所漏洞。

    没有,唯一的可能就是朱允熥。

    这一点,昨日特意交代过,应该不会有问题。

    朱济熺心思细腻,在忽悠朱允熥的时候,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推演了一番。

    “昨傍晚,你跟允熥说什么了?”

    一刻钟后,朱元璋合上手中的奏折,略显疲态的问道。

    朱济熄动了动麻木的双腿。

    说道:“允熥没说什么!”

    砰!

    “说,咱让你说!”

    朱元璋将手中的奏折扔在地上,厉声道。

    晋王父子心有图谋,晋世子现又教唆朱允熥炼丹,这让朱元璋大为恼火。

    “允熥昨日拿了一份自己研制的古方,说能做出精盐,要给皇爷爷您一个惊喜。”

    “孙儿不信,允熥说一定可以做出来便回去了,剩下的孙儿就不知道了。”

    “传允熥过来。”

    “是。”

    朱元璋并未让朱济熺起身,朱济熺额头贴地,不敢动一毫。

    ……

    东宫,十几名太监女婢趴在长凳上没了气息。

    带头的千户挥挥手,侍卫两人一组把人拖了下去。

    千户朝朱允炆拱手道:“太孙,杖刑已结束,禁足的差事,只能交予殿下了。”

    “嗯。”

    千户辞别,还未跨步。

    又来一队侍卫。

    “传陛下口谕,令允熥殿下即刻到奉安殿。”

    “二哥,二哥!”

    朱允熥哭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泪,死死抱住朱允炆的大腿。

    “没事,允熥,你先去,我稍后就去向皇爷爷求情。”

    朱允炆展露出做哥哥的风范,安慰道。

    心想母妃真是一招一石二鸟的好计。

    一下拔掉了心头的两根刺。

    出了东宫,朱允熥收起哭丧的神情,边走边整理自己的衣冠。

    面见皇帝,怎可衣衫不整。

    “孙儿叩见皇爷爷。”

    朱允熥叩头行人臣之礼,瞥了一眼跪倒在地的朱济熺。

    “允熥,你昨日找晋世子聊了什么?”

    “回皇爷爷的话,孙儿前几日在几本古籍记载中,想到了一种提炼精盐的法子。

    想让济熺哥看看,可是济熺哥不信,孙儿今日便自己尝试,最终被孙儿做了出来。”

    “精盐?那为何不告诉咱?”

    朱元璋闻此,愤怒的面部平和了许多。

    “孙儿是想给皇爷爷一个惊喜,今晚做出来后,赶紧去御膳房给皇爷爷做了碗面食,特意加了孙儿制作的精盐。”

    朱允熥说到这里便停了下来。

    他知道黄狗儿被朱允炆母子收买,此时还得罪不得,故将黄狗儿劝自己回去一事咽了下去。

    朱济熺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孺子可教。

    反观一旁的黄狗儿,不由抹了下虚寒,心中甚是感激朱允熥。

    “你做的精盐呢?”

    朱元璋感兴趣道。

    朱允熥从怀中取出,呈给朱元璋。

    朱元璋打开方布,尝了一口,面露欣喜之色。

    苦出身的朱元璋,对柴米油盐就粗茶最熟悉不过。

    这绝对是精盐。

    白,白的晶莹剔透。

    在烛光下,白色的光泽,似乎少了许多的杂质。

    宫中所用盐巴,乃天下之最。

    但仍不可过多食用。

    “允熥,去给咱再做碗面来!”

    朱元璋扫了一眼已被太监们收拾完毕的地上。

    自己把孙儿一片真心就那样挥手打了。

    “是,皇爷爷。”

    朱允熥应声出殿。

    “济熺,平身,到咱身边来。”

    朱元璋知道是自己错怪朱济熺了,心中甚是后悔。

    但晋世子是否心有不轨,还需查问。

    朱元璋握着朱济熺的手,问道:“你向来谙政务,今日清丈土地,摊丁入亩的法子,和禁书之论是在哪里学的?”

    朱元璋对朱济熺的培养,一直是军事,并不是政务。

    毕竟,朱济熺会是下一任晋王,未来的塞王,要镇守国门。

    “回陛下,这些都是孙儿从兵法、兵书中所得。”

    “至于摊丁入亩,是孙儿昨日在京郊检阅军队时,与士兵攀谈后,再结合平日所读史书所得。”

    朱济熺近前,看到朱元璋真的老了。

    这位大明帝国的缔造者,几十年的尸山血海,金戈铁马。

    此时,不过是一个精力充沛的老头。

    “那你觉得摊丁入亩该如何做?”

    “皇爷爷您是皇帝,只要政令下达,谁敢不从。”

    朱济熺装作一知半解的说道。

    “皇帝也不是万能的,也有人不听咱的。”

    “谁不听?孙儿去办!”

    朱济熺请缨道。

    “哈哈!”

    朱元璋看着有点虎的孙儿,开怀大笑。

    皇子皇孙检阅军队,各卫所指挥使还需回奏。

    朱济熺所说,倒与丁忠所奏一致。

    朱元璋打消了心中的猜忌。

    是自己多虑了,摊丁入亩的法子还真是这孩子心血来潮所述。

    朱济熺之所以如此,是想让朱元璋给自己在军队中历练的机会。

    政务不行,那就军事突出。

    毕竟自己是下一任晋王,要率兵守国门。

    这一切,合情合理。

    政务,就交给朱允熥吧。

    自己把政务、军事都干了,反而会让朱元璋起疑。

    朱济熺相信,朱元璋会为朱允熥扫除一切障碍,即使自己是皇孙。

    太孙班底已成,不会再做更改。

    这是铁定的事实。

    “去,把奏疏给咱拿来。”

    朱济熺捡起朱元璋仍在地上的奏折。

    这正是让朱元璋踌躇良久的第三份奏疏。

    “打开!”

    朱济熺翻开奏章,看到湖广地区的全州、灌阳的瑶人造反。

    “皇爷爷,这些人太可恶了,皇恩浩荡,天下四海升平,他们为何还要造反?”

    “人心难测,有些人就是不知道满足!”

    朱元璋意味深长的说道。

    “我大明虎贲,横扫一切,皇爷爷不必忧虑。”

    “这些人,还动不了大明根基。”

    朱元璋霸气道。

    朱济熺明白朱元璋为何动怒。

    洪武一朝,农民起义从未中断。

    洪武三年,福建陈同起义。

    洪武十一年吴勉起义,持续八年才平。

    洪武十四年,广东铲平王起义,聚众数万。

    洪武十六年,江西顺天起义,声势浩大多次击败明军,后数倍方平之。

    朱元璋不懂,四海平定,这些人为何还要造反。

    朱元璋派人查过,有灾荒不假,但官府赈灾也算及时,并未赈灾不力,百姓生活不下去所致。

    朱济熺作为上帝视角,知道个中缘由,但自己不能再多言,自己要的是兵权,绝不能再在政务上露头。

    “陛下,允熥殿下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