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月山河 » 第二章 留京

第二章 留京

    朱济熺凭着记忆向武英殿走去。

    他现在首要做的就是留在应天(南京),在朝臣笼络一批支持晋王府的人,建立根基。

    靖难之役,朱棣能胜,燕王府在应天的情报网功不可没。

    历史上的朱济熺因舍不得疼爱自己的皇爷爷,而不愿离开应天(南京)前往在太原就藩的父王朱棡身边。

    引的朱元璋震怒,并对朱济熺父子猜疑。

    太孙孱弱,嫡孙不愿离京,意欲何为。

    ……

    春和殿帝国储君之居所,也叫做东宫。

    妇人听过宫女的禀报,屏退左右,不悦道:“还真是福大命大,居然活了过来。”

    “好在陛下已经下旨,责令晋王召世子归国。”

    殿中的俊朗青年,露出不解之色。

    “母妃,晋世子素来与儿臣交好,何至于此,再说他也威胁不到儿臣。”

    青年正是大明的太孙,朱元璋选定的大明皇位的下一任继承人,朱允炆。

    吕氏看着还未成熟起来的朱允炆,多了几分担忧之色。

    “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哪有手足情义可言,你二叔、三叔、四叔、五叔,均为塞王,是你皇爷爷嫡子,手握十数万兵甲,你登基后,他们联合起来,你如何自处?”

    朱允炆回道:“想来皇爷爷自有考量。”

    吕氏摇摇头,知道自己的儿子此刻还很稚嫩。

    至尊之位自古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

    母凭子贵,子凭母贵,相辅相成。

    朱元璋对昔日起家的老兄弟们没有一丝纵容,轻易挥下屠刀。

    但对有血脉相连的儿孙们无比信任,相信他们会替自己守护好大明。

    吕氏眼中闪现出几丝狠辣之色,“若你父亲在,你的几位叔叔自不会成为威胁,

    但如今陛下诛尽淮西勋贵,朝中有流言,说陛下此举是为你清除威胁,其中就有你几位叔叔与几位嫡世子的亲族,

    这笔债,他们只会记在你的身上。”

    “那母妃,我们这般,会不会惹得皇爷爷生气。”

    “这些事由母妃来做,允炆,你只管做好你的忠孝仁厚好圣孙,陪着陛下便是。”

    吕氏自信,凭二十年的宫廷经验,和太子正妃的身份,

    如今又是皇太孙的母妃,可以做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孩儿明白了,母妃。”

    朱允炆起身告退。

    朱允炆明白,这个时候,他该去皇爷爷身边陪着。

    好让皇爷爷知道,将来对自己皇位威胁最大是叔叔们儿,而不是士林勋贵。

    “允炆。”

    朱允炆停步,回首看向吕氏。

    “记住母妃的话。”

    “孩儿谨记。”

    吕氏望着朱允炆的背影,思绪回到十几年前。

    若不是自己设计害死常氏和嫡长子朱雄英,又何来自己太子妃的身份,

    又何来允炆你的太孙之位。

    儒家思想,讲究正统,嫡,大于一切。

    朱标在,嫡长子一脉,无人可撼动。

    可惜,朱标这位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薨的太早了。

    朱元璋的其他嫡子嫡孙,自然成为吕氏的眼中钉,肉中刺。

    其他诸王,如湘王朱柏,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谷王朱橞,

    都出身于洪武之后,在朝中无任何根基,构不成威胁。

    即使再有才能,不过庶出。

    封建礼法,大于一切。

    庶就是庶,嫡就是嫡。

    即使有能力夺位,也是名不正,言不顺。

    庶王敢起兵,天下诸王皆反。

    ……

    “臣朱济熺,叩见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伸出苍老的手掌,想扶起跪倒在殿中的朱济熺。

    可听到臣字,年迈的身躯顿住。

    “这孩子是在埋怨咱啊!”

    “咱为了大明江山,为了社稷百姓,伤了这孩子的心。”

    朱元璋眼神中闪过一丝失望。

    身为龙孙,怎可不懂亲情重,江山更重的道理。

    问道:“济熺,你这是要向咱替永平侯、颖国公两族求情嘛?”

    “皇爷爷!”

    咚!

    朱济熺眼含热泪,叩首。

    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

    一声皇爷爷,拉近爷孙二人的感情。

    “孙儿想,但是不能。”

    “不能,还是不敢?”

    朱元璋意味深长的盯着朱济熺问道。

    “孙儿伤心,难过,只因颖国公傅友德是孙儿岳丈,永平侯谢成是孙儿外公。

    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傅友德、谢成违法在先,皇爷爷依律处置,皇爷爷无错。

    孙儿知道,皇爷爷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为了江山社稷。”

    朱元璋眼中露出些许精光,没有白疼这孙儿,招手道:“来,到咱身边来,给咱说说为啥不能。”

    朱济熺起身,上前,坐于榻角一侧。

    朱元璋威严的脸上闪过一丝欣喜。

    都道皇帝万万年,可有哪个皇帝活过百年。

    皇帝也是人,也会老,也有感情,也需要亲情。

    朱元璋是皇帝,平日里又对儿孙严苛。

    故儿孙们在朱元璋面前都十分恭敬,哪敢同坐一榻。

    朱济熺行礼道:“洪武以来,皇亲国戚,朝廷勋贵,恣意妄为,吞并土地,各州县官员贪污成风。

    经此数年,届时流民遍地,大明的江山如何稳固?

    如孙儿岳丈傅友德,已封公爵,世袭食禄三千石,良田千倾,有诸多特权加身。

    可仍不满足,竟奏请皇爷爷索要怀远良田千亩,吞并百姓良田,让治下百姓无田可耕。

    傅友德所为虽不致死,但大明初立,乱世需用重典,违法者当罪加一等。

    北元还未扫除,若加内患,大明江山危已。

    故皇爷爷无错,孙儿身为皇孙,不能求情。”

    “好孙儿,好孙儿,济熺,你说到咱心里去了。”

    朱元璋脸上露处慈祥和蔼的笑容。

    看来这大孙没有辜负自己的一番苦心培养。

    外人都说咱嗜杀,翻脸无情,可谁又懂得咱都是为了天下黎民,咱是为了大明江山永固。

    这倒不是朱济熺的虚妄之言。

    明史清修,朱元璋绝不是后人史书中记载的那样。

    怕人谋反,胡乱猜疑,诛杀元勋。

    朱济熺知道,像朱元璋这样苦哈哈出身,

    在没有士族,门阀的背景下。

    单枪匹马,赤手空拳,从尸山血海中打下大明万里江山,

    最见不得穷人受苦,受欺负。

    对于官员的贪婪和贵族的骄纵不法,深恶痛绝。

    明初,朝廷启用大批前元的官僚,这些官僚在前元什么样,在大明依旧什么样。

    蒙蔽圣听,结党营私,吞并良田,欺上瞒下。

    跟随朱元璋打江山的兄弟们,大多出自不同的利益群体,

    功成后,要爵要官,要良田,要矿产。

    穷苦人出身的朱元璋,如何忍的了。

    最简单明了的处理方式,杀。

    浙东集团,淮西集团,杀。

    什么法不责众,杀。

    一千人,杀。

    一万人,照杀无误。

    简单粗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洪武四大案中,洪武九年的空印案,洪武十二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皆是如此。

    此三案中,朱元璋未曾杀过任何平民百姓,杀的都是贪官污吏,皇亲贵胄。

    唯独洪武二十五年蓝玉一案,朱元璋为了太孙朱允炆。

    挥起屠刀,诛杀了自己于洪武后期一手扶持起来,只臣服于常氏一脉的蓝玉一党。

    朱济熺起身,重新跪倒在地,热泪盈眶。

    此刻,朱济熺需要消除朱元璋对自己父子的猜疑。

    “孙儿知道,皇爷爷因孙儿不愿离京而生父王的气,生孙儿的气。

    孙儿自小在宫中长大,多得皇爷爷与皇祖母宠溺。

    皇祖母早崩,孙儿未来的急尽孝,故才想待在皇爷爷身边,多尽孝心。

    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孙儿身为皇家血脉,眼光应该长远一些,与父王一起守好大明边塞,

    才是对皇爷爷最大的孝心。

    孙儿决定明日就前往太原,久侍父王身边,世代镇守太原,永固边防。”

    “孩子,起来,咱知道你这份孝心。”

    “是咱误会你了,眼下年关将至,过完年你再去太原,咱这就给你父王下旨,让他别崔你离京。”

    朱元璋动情,单手扶起朱济熺。

    大明以孝治天下,朱元璋最看重的是忠孝之士。

    朱元璋对于那些荒诞,骄横的儿孙,从不吝惜苛责之言。

    鲁王朱檀,因荒诞不经,于洪武二十二年薨,朱元璋送谥号为荒。

    可见朱元璋对儿孙之严格。

    “传旨。”

    书记官躬身聆听。

    “世子聪慧孝顺,父甚不舍,欲留置京师,年关过了,自会归国,尔毋催促。”

    朱元璋穷苦出身,所下圣旨也是如此简单明了。

    朱济熺心中大石落地,终于打消了老爷子的猜疑。

    奉天殿外,

    朱允炆低声问道:“进去多久了?”

    “约莫有两刻钟。”

    黄狗儿看了一眼横在阶下的日晷回道。

    “说了什么?”

    “只有书记官在内,陛下让奴婢在殿外候着。”

    “进去通禀一声。”

    黄狗儿一楞,应道:“太孙稍后。”

    朱允炆是名正言顺的下一任大明皇位的继承者,

    见朱元璋何须通禀。

    但朱允炆常年在东宫伴读黄子澄,齐泰的教授下,

    深知为人臣,就要守规矩。

    礼法大于一切。

    可朱允炆哪知朱元璋最不喜欢他的一点就是太过于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