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月山河 » 第六章 大学堂

第六章 大学堂

    翌日,朱济熺早早起床在院中锻炼身体。

    他日大军向南征讨,朱济熺还想着统帅大军亲征。

    做一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汉家奇男儿。

    没有一副好的身板,那可不行。

    朱济熺严格按照做雇佣兵时的训练强度要求自己。

    一个时辰后,在太监的伺候下。

    朱济熺身着一品冠服,腰间挂着上等玉佩,系上披风,向大学堂走去。

    朱元璋规定皇室爵位为八等,皇子封亲王,下天子一等,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服饰着一品。

    亲王以下为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品秩依次递减。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在应天府鸡鸣山建国子监,成为大明国家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

    洪武二十六年,国子监学生达八千多人,可谓规模宏大。

    朱元璋又在宫墙之内设立大学堂,配备豪华阵容供诸皇子皇孙读书。

    除朱标外,秦王朱樉、晋王朱、燕王朱棣等年长的皇子都曾于宫内的大学堂读过书。

    据说,这几位没少挨过大学堂夫子宋濂的板子,尤其最不爱读书的朱棣。

    “见过刘学士,见过几位师傅。”

    “臣见过晋世子殿下。”

    门外臣子礼,门内师生礼。

    朱济熺去的早,跟几位先生问过好后,落座。

    大学堂先生都是翰林院的学士。

    虽品级不高,却是有大学问的人,直通权力中枢,以备皇帝咨询国策,为皇帝近臣。

    明中后期,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翰林院的编制中为侍读、侍讲各两位,不过正六品的官秩,却只有在殿试中得状元者才有资格担任。

    至于榜眼、探花之流,只能做个从六品的修撰。

    虽说只是正六品,七品,但七八年后可成为六部首脑人物,朝中重臣。

    朱济熺口中的刘学士,乃刘三吾,为正五品翰林学士,是翰林院最高长官。

    七十七岁高龄,仍精神抖擞。

    持续发扬儒生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

    其他几位师傅朱济熺也识得,身材矮小,贼眉鼠眼的正是昨日在武英殿见过一面的黄子澄,官职为东宫伴读兼翰林侍讲。

    还有一个国字脸,穿着布衣的儒生,所料不错应是方孝儒。

    朱济熺记忆突然一时有些混乱,这位日后被四叔朱棣诛十族的大儒,此时不应该在蜀王那里嘛。

    历史上朱棣靖难进入南京后,朱棣礼贤下士恳求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

    因为乱世之臣姚广孝说过,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领袖。

    可方孝孺一身白衣,于谨身殿中怒斥朱棣。

    朱棣问:“你不怕我诛你九族?”

    “诛我十族又如何?”

    “朕答应你!”

    被诛十族,古今第一。

    最惨的莫过于属于第十族,方孝孺的学生们。

    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本以为能讨个好前程,不成想等来杀生之祸,当然,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被杀了。

    九族为父族四,妻族三,母族二。

    直系,旁系,沾亲带故者,无一人能幸免。

    第十族,门生、故旧。

    紧跟着朱允熥进门。

    “学生见过刘先生,见过方师傅,黄师傅。”

    “三殿下来的好早。”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允熥以前顽劣,常惹夫子生气,还望先生不要介怀。”

    “三殿下能好好读书就是,请入座。”

    刘三吾面露喜色,三殿下平日最不爱读书,今日看起来不但没有往日的萎靡之色,还能说出这种大道理来。

    真是不可思议,难道人真的会变。

    刘三吾哪知道,为了让所有人觉得朱允熥已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这些都是昨日朱济熺苦口婆心的传授,俩个时辰的知识付出所得。

    至于收获,未来可期吧!

    “济熺哥,你来的好早啊!”

    没心没肺的朱尚炳挤眉弄眼道。

    “你小子,没个正行,好好学习,尽快讨个世子之位。”

    朱济熺记得史书记载原主与朱尚炳,朱高炽关系都不错。

    “世子之位,舍我其谁!”

    朱尚炳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自己是秦王长子,下一任秦王,必然是自己。

    待所有人来齐后,刘三吾开始讲课。

    朱济熺最烦之乎者也这一套,压根没有心思听。

    但还是坐的板正,一副好学的样子,学生时代不就是这么过来的嘛,也就是重新走遍流程。

    除了朱允熥,自己也需要讨得皇爷爷的欢心与赞赏。

    洪武一朝还有两次北伐,分别是洪武二十八年,洪武二十九年。

    晋、燕是这两次北伐伪元的主力,这是朱济熺执掌兵权,军中历练的难得机会。

    不然等到朱允炆上位,就彻底没有希望了。

    一个不懂军事的统帅,如何让手下数万将士信服。

    如纸上谈兵赵括,大明战神李景隆。

    将再多,兵再广,不过是给对手多送点经验罢了。

    “皇上驾到!”

    一奸细的声音过后,学堂内所有人都起身行礼。

    朱元璋看着乖巧的儿孙们,点点头。

    刚才在窗外,分明看见几位小王爷在打瞌睡,玩藏在袖子里的蛐蛐。

    此刻全部一副好学生的样子。

    与朱元璋同来的,还有太孙朱允炆。

    “都坐,咱就是来看看你们书读的咋样,最近一段时间是否有长进。”

    “是,陛下。”

    “咱在坊间看到一本书,书中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们觉得有无道理。”

    诸皇子皇孙,无人应答。

    “允炆,你说。”

    朱允炆拱手道:“孙儿认为此为蛊惑人心之言,自古至今,王朝灭亡,都是因君主暴政,穷兵黩武,只要君主一心为民,王朝可至万年。”

    黄子澄点点头,很是满意。

    刘三吾却微微叹息一声。

    “皇爷爷,孙儿认为此言有理。”

    朱济熺说道。

    “济熄,你给咋讲讲有啥道理。”

    “皇爷爷所说的这句话应是出自一本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书籍,写这本书的是一位姓罗的先生,

    这位罗先生曾是张士诚的幕僚,当年正是在他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蕲国公康茂才的进攻。”

    “济熄,这位写书的先生你认识?”

    朱元璋心中有些惊讶,这些都是老黄历了,朱济熺怎会知道。

    “孙儿不识,孙儿是在应天府的街上见到有商户贩卖这本书,此人颇有才干,江南一带名士素知此人,孙儿这才有些许了解。”

    朱济熄庆幸自己学生时代对四大名著的作者了然于胸,不然还真搪塞不过去。

    “那你就给咋说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什么道理,难不成咋大明朝日后也会分崩离析。”

    朱元璋已六十有七,声音却洪亮如钟。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均跪倒在地,噤若寒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