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斯芬克斯沙皇 » 第十八章 俄土战争(够快、够多、够长的炮)

第十八章 俄土战争(够快、够多、够长的炮)

    第二天一大早,亚历山大起来后,就出了帐篷,看着天边的残留在天空中星星出神。

    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古拉·伊万诺维奇·萨尔蒂科夫亲王与约翰·马丁·冯·埃尔姆普特三个人昨晚忙到了凌晨

    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负责安抚奥哈恰夫城内经过土耳其军队肆虐的土耳其人。

    古拉·伊万诺维奇·萨尔蒂科夫亲王则是将昨晚破城的经过汇集城信件发往了赫尔松。

    约翰·马丁·冯·埃尔姆普特从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手中接过了全军的指挥权,安排了参与第二天前往卡吉贝伊的军队与留守奥哈恰夫的军队。

    洗漱完毕,然后是早饭。

    大公,这是您的早餐。

    侍卫送来了早饭。

    但只是一碗而已。

    竟然有鱼?

    亚历山大看到了一条小鱼,外加一块肉排,不禁胃口大开。

    这一个多月,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一直要求他吃军中的大锅饭,并且明确的告诉他,军中不会出现他的私人厨子。

    吃了一口肉排,亚历山大1不禁讶然道:谁做的?

    美味啊!

    是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沃龙佐夫将军在凌晨亲自为您准备的。

    侍卫说道:元帅阁下,说晚上人多手杂,便让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沃龙佐夫将军为您专门做了一块肉排。

    亚历山大微微点头,慢慢吃着。

    什么人多手杂?

    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是为了让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沃龙佐夫在自己这里加重印象。

    罢了,大不了回去劝劝祖母松一松对沃龙佐夫家族的压制。

    亚历山大吃完饭后,随后便穿上了自己的军服。

    今天他还要出现在大军面前,带领大军出发卡吉贝伊,虽然只是作秀,但能获取底层士兵的拥护。

    他走出了帐篷,一路骑着马到了营外。

    巨大的阵列已经成型了。

    士兵们换上了新的军服,更换了已经损坏了的武器。

    晨曦中,阵列在沉默着。

    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与约翰·马丁·冯·埃尔姆普特等人看到亚历山大出了营便迎了上来。

    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上前行礼道:亚历山大大公,一切已经准备好了。

    亚历山大回礼后道:再等等。

    古拉·伊万诺维奇·萨尔蒂科夫亲王问道:还要等什么?

    亚历山大指着天边说道:还等等等太阳。

    好兆头!

    古拉·伊万诺维奇·萨尔蒂科夫亲王赞道:如今我俄罗斯帝国如这升起的朝阳,而土耳其人却是已经到了落日的时候了。

    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含笑道:没错,正是如此。

    当第一抹太阳的光辉洒向世间的时候,亚历山大便驱使马匹越过一众将领,看着眼前的大军道:目标卡吉贝伊,让我们继续获取胜利,前进!乌拉!

    乌拉!

    阵列开始沸腾,即将出发的士兵与留在奥哈恰夫城等待补给的士兵都开始了欢呼。

    阵列开始缓缓移动,士兵开始继续前行,他们将经历四天的急行军,出现在卡吉贝伊城下,给在哪里的土耳其人当头一炮。

    ······

    给圣彼得堡回信,沙皇格勒计划正式开始。

    在赫尔松的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在看过加急送来的信件,便对自己的副官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吩咐道。

    同时发信给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乌沙科夫,告诉他,我需要他在明天中午之前,率领舰队出现在赫尔松的港口。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在记下后,便吩咐了侍卫让其将他所记下的两份信的内容抄写出来后,分别发往圣彼得堡与塞瓦斯托波尔。

    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在说完信的内容后,便看向了桌上的地图道:米哈伊尔,你看,奥哈恰夫被攻下后,我们就可以直接前往土耳其在安纳托利亚的领土,不用在去担心出现我们出发安纳托利亚,却被土耳其偷了后方城池的事了。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在嘱咐好侍卫后,也走到了桌子前道:是啊,苏沃洛夫元帅已经在高加索山脉内藏了好久,就是为了配合我们出击安纳托利亚,但是弗拉基米尔大公又不肯快速的攻克奥哈恰夫,这就导致我们不敢出发,也让苏沃洛夫元帅在高加索山脉里多藏了十来天。

    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笑了笑道:要是让苏沃洛夫元帅知道是他的学生在坑自己,我估计大公阁下这次回去有得加重课业了。

    对了,米哈伊尔,你没忘记给苏沃洛夫元帅说明情况吧。

    放心吧,主席,我在你给弗拉基米尔大公发出第一封信的时候便向苏沃洛夫元帅发出信件说明情况了。

    ······

    高加索山脉,西高加索山脉的一处道路上。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也接到了从赫尔松一路辗转至刻赤又辗转苏呼米才到达自己手里的信件。

    这才知道,导致自己一直留在高加索山脉中不能动弹的人居然是自己的好学生。

    顿时便火冒三丈,便对自己看好的后起之秀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说道:等这次战争结束,我要让亚历山大的课业多加三倍来报我这十来天在高加索山脉内东躲西藏的仇。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笑着劝了劝,他可是知道,苏沃洛夫与亚历山大的关系不仅仅只是师生关系怎么简单的。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在发完火以后,便让人将地图拿了过来,指着土耳其人在高加索山脉的仆从国古里亚亲王国的首都奥祖尔盖蒂道:米哈伊尔让全军动起来,我要在明天下午赶到奥祖尔盖蒂城外。

    说罢,便又将奥哈恰夫地区的地图拿出来小声道:不对啊?波将金说亚历山大围着奥哈恰夫不打,反而让炮兵对着奥哈恰夫城开炮,这也不是我教的啊,也不像鲁缅采夫那家伙的战术啊,别是皇储给出的馊主意吧。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刚将命令传递下去,便看到苏沃洛夫盯着奥哈恰夫的地图看起来,就知道苏沃洛夫在思考弗拉基米尔大公命令炮轰奥哈恰夫的意图是什么,毕竟帝国内部可没有这么爱用炮轰别人的战术。

    还未等到库图佐夫说什么,便听到苏沃洛夫说道别是皇储给出的馊主意吧。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坐在苏沃洛夫旁边道:苏沃洛夫元帅别想了,我估计这是弗拉基米尔大公自己想出来的战术,您看,炮兵的轰炸不仅让奥哈恰夫的城墙变的薄弱,更是会削弱城内土耳其军队的有生力量,我估计啊,再这么轰上几天,城内的土耳其军队就没有主动出击的勇气了。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一听,便说道:米哈伊尔,你也不要给亚历山大脸上贴金了,第一次给他上课,就问我炮兵有没有可能出现一种可以长时间发射的威力巨大的数量大还射的快的火炮像步兵与骑兵是一个字都不问,我就知道这小子只爱火炮,还只爱他口中的那种长时间发射的威力巨大的数量大还射的快的火炮。

    说罢便哈哈一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给亚历山大授课时的场景。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也识趣的走出了帐篷,去监督命令的下达情况。

    至于在帐篷里的苏沃洛夫,大军准备好之后,在找就行了。

    --------------------------------------------------------------------------------------------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俄罗斯帝国陆军元帅、亲王,冬宫六十四元帅之一,芬兰总督(1809—1810),战争大臣(1810–1813),及第六、第七次反法同盟中的帝俄皇家陆军总司令。巴克莱的事迹被俄国著名诗人Baratynsky(曾被普希金称赞过的某人)写入其不朽的诗篇中。

    在整个1812年拿破仑征俄战争中,巴克莱一直担任西部第一军团的最高指挥官,该军团是当时俄军用以抗击拿破仑的最大军队。他提出了如今相当有名的焦土战术,将敌军一步步引入本国的领土,率军撤退到Tsaryovo-Zaymishche(在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之间,维亚济马西面)。

    巴克莱·德托利并不算是一位被遗忘的名将,在战后他的荣誉得到了恢复,在这一点上远比同是外国人但一直是伯爵、上将的本尼格森幸运得多,甚至据传这两人都曾遭库图佐夫打压。在之后的日子里,库图佐夫作为拿破仑的实际击败者地位不断升高,在苏联时期,为了营造民族意义上“俄国人的卫国战争”这一概念,对外籍将领功绩的忽略以及对库图佐夫的吹捧都达到了顶峰,以至于苏联学者几乎不关注1813年至1814年俄国在欧洲战场的重要地位。这一点事实上是列夫·托尔斯泰那个时代对外籍将领们偏见的延续,例如在小说《战争与和平》中,作者托尔斯泰也借主角鲍尔康斯基之口对巴克莱做出评价:“巴克莱·德托利是个好大臣,但不是个好将军。”而事实上巴克莱·德·托利在战前同沙皇拟定的战争策略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在1812年的战争中他也坚定不移的执行了这一策略直到他被撤职,尽管他不是俄国人(民族意义上),但他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对沙皇、对军队的忠诚,以及道义上的无私、慷慨,承担责任的勇气,遭受屈辱时所表现出的气度,是大部分俄国将领都难以企及的。

    沙皇格勒:意为“皇城”是斯拉夫人语言中君士坦丁堡的历史名称,该地为罗马帝国和后来东半部——拜占廷帝国的首都,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沙皇格勒是古教会斯拉夫语对希腊语ΒασιλὶςΠόλις的翻译,由斯拉夫语词汇tsar(凯撒、皇帝)和grad(城)组合而成,意为“恺撒之城”、“皇城”。古俄语中还有一个来自古北欧语对君士坦丁堡的称呼密克拉迦德。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声威日隆的俄罗斯帝国开始将自身视做罗马帝国的最后延续,并以复活消失的利伯坦(亦即第三罗马)为己任。此理念得到俄罗斯东正教会的理论支持,同时伊凡三世与末代拜占廷皇帝血脉的联姻,也使得俄罗斯人夸耀宣扬此种皇权转移的合法性。俄罗斯帝国矢志重建新的罗马帝国,它一直向南拓展帝国的统治,亦曾希望为沙皇得到沙皇格勒(君士坦丁堡),但由于在克里木战争中与西方冲突而未能得以实现。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俄罗斯帝国元帅,著名将领,军事家,1812年曾率领俄国军队击退拿破仑的大军,取得俄法战争的胜利。

    库图佐夫生于军官家庭,1759年毕业于炮兵学校,同年入伍。1774年参加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头负重伤,失去右眼。1790年参与攻取伊兹密尔的战役。1792年起任驻奥斯曼帝国大使、驻芬兰俄军司令及立陶宛、彼得堡等地督军。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中任驻奥地俄军总司令,先后在阿姆斯特丹和德累斯顿挫败法军,后因奥斯特里茨战役的失败而遭免职。1811年至1812年率军结束第七次俄土战争,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发动对俄战争,库图佐夫晋升陆军元帅,重任俄军总司令。他成功在博罗迪诺战役中消耗法军实力。之后制定“焦土战术”,主动放弃莫斯科,诱敌深入。同年底将法军全部逐出国境,获斯摩棱斯克公爵衔。1813年,库图佐夫在追击拿破仑的途中病逝。葬于喀山大教堂。

    库图佐夫吸取了俄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军事思想和艺术,逐步形成了一套先进的军事思想体系,如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于主攻方向、积极组建和使用预备队、注意鼓励和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并创造了战略防御思想。把俄国军事学术提到更高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