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风中独 »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五章

    李子风的奏疏递到京都的第三天,便传来了消息。洪武被罢,中书省梁茂卿当夜便搬到尚书苑处理公务。这一夜三千与流寇也到了长宁,带来北边的消息。北阳的小皇帝终于安奈不住,要在这个冬天来临之前打一场大战。

    “你的奏疏,罢了一个尚书省大人,北边的也人心惶惶起来。这个奏疏不知道上的对还是错,江南又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地方,如此一来内外皆敌。你觉这时候罢了洪武的职就是对朝廷尽了忠心,你有没有想过现在的朝廷少不了洪武。”海董青对李子风说道。

    李子风也不是没有想过这些,早来晚来都是来,这时候来不合时宜,在他查野猪岭的时候,奏疏刚递上去的时候,自己刚下江南就来了,真的不合时宜。就算不来,他也没多少时间可以拖下去了。所以李子风还是会想方设法的让该来的都来。

    “野猪岭的事,除了周安见到那些人也没有证据说明是他们杀的人,看起来就是一桩无头悬案。但是海老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挖上来的尸骸可以明显看出来他们右手或者胸口部位都被利器伤过,这些伤势就是他们的致命伤。”李子风指着地上摆放的尸骸对海董青说道,有些伤势在骨头上都留下了明显的伤痕。

    “你也说了是致命伤,这些人就是被杀死的,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萧瑟在一边蹲下仔细看了一下,回海董青的话说道:“这样的伤口,这么多人,就算是山贼也不可能无声无息的杀死这么多人。这个伤口平整光滑,除了军营配的马刀,恐怕没有什么利器能砍出这样的伤口。”

    “马刀?这里有一整支军队?!”海董青惊道。李子风急朝他使了个眼色示意海董青不要声张。这件事是真是假,现在不能打草惊蛇。“是不是,查下去就知道。”

    海董青终于明白李子风为什么要上这么一份奏疏了。

    “不过海老您说的也不错,朝廷如今少不了他洪武,我若不逼这一把我们后面沿海四省的事也不会有那么好办了。就看我这次赌的对不对了,洪武被罢,就看这江南如何了。”李子风看了一眼那大坑,大坑之中还有一半的尸骸没有挖上来,挖上来要拼起来这些尸骸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了。

    “传言你文信侯出京都的时候,朝廷上下都看不好你这个病秧子,但是有个人曾说江南水深,你文信侯下江南就如蛟龙遇水一飞冲天,说你要下了江南了,这江南的水啊就要波涛汹涌了。果不其然,你这一趟江南搅得风生水起,逼得那些人断臂自保。在你回京都的时候他也说了一句话,说京都的风雨要来了,果不其然,这场风雨真是如期而至。”海董青开怀大笑,自己那夜与萧何日说的五五分,如今就快要见胜负了。

    “哦?海老这是抬举我了,那我这次再下江南,拿人还有没有说过什么话啊?”李子风也笑着问道,海董青笑着摇了摇头,二人相视一眼,哈哈笑起好似这这场即将而来的生死决战,在这二人看来不过是儿戏一般再正常不过了。

    京都之中,那些人也在悄悄密谋。梁茂卿搬入尚书苑内,今天已经是第四天了,还是不见人影,除了上朝议事,其余时间一干人等概不接见,这几日各地上的奏疏还有京官的奏疏都被拦在门外。洪承绶捏着吏部的折子,已经在尚书苑的门口站了两个时辰,还有户部礼部工部的人都在等,各地的折子已经堆成了山,梁茂卿就是不接。

    洪承绶是从下了早朝就在这尚书苑候着了,朝上隆庆帝只议了今年祭典的事,一概事情都不提,折子只能送到尚书苑来,这梁茂卿又将一干人等全部拦在了门外。洪承绶气急败坏,将折子一把砸在地上,指着门内骂道:“梁茂卿!这大夏的折子都在这门外等了四天了!你别占着茅坑不拉屎!做不了就滚出尚书苑!各地的折子你不接,礼部的折子你要接吧?今年祭典的事,礼部负责这个折子你不批这今年的祭典还要不要祭?还有户部的折子,今年端午,大水淹了长江岭南两个县,沿海四省也遭到了天灾,这笔钱的进出户部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的才算好,你要不要批?这些都不批也好!我吏部领百官之更迭,明年开春的科考、官员选拔还有各地官员的辞呈、任免你要不要批!不批老子也罢工了!梁茂卿!”洪承绶最后吼了一声,那看门的太监还有侍卫始终不肯让他们进去,这尚书苑里的主儿换了人,他们就得听这个新上来的主。

    有几个与洪承绶也经常见面,这会儿见到洪承绶在这尚书苑撒了泼急上前拦住,劝道:“洪大人,皇宫之内,可不许这样喧哗,当心那哪个不长眼的又去告了状。”

    “走开!今日我是要硬闯这尚书苑了!我就不信他梁茂卿的架子比陛下还大了去不成!”洪承绶一把推开那小太监,正要闯门,刑部的人上前说道:“洪大人,这私闯尚书苑的罪可不比私闯皇宫的罪小,你可要想清楚了里面的人可不是你爹了!”洪承绶闻言,扭头盯着那人,气的一甩袖子从地上捡起折子就往宫外走去。

    说话的人是刑部的人,刑部历来是黄门春兼着,这朝中也就刑部的人敢跟这洪大人这般说话了。他身边跟着个小太监捧着折子规规矩矩的低着头站着,你若仔细看的话这小太监还有几分眼熟。

    刑部侍郎陆渐鸿,黄门春这几年提上来的人跟黄门春一个德行谁都敢说两句。

    “我们也走吧,看来今日这尚书苑的门还是进不去咯。”陆渐鸿跟身边的小太监说道,小太监端着折子点了点头,跟在陆渐鸿身后慢慢走着。走了几步,便遇到洪承绶,洪承绶想了想还是折了回来,今天这折子若是再不批下去,恐怕底下就要乱了。明年科考还有今年官员的任免,底下的人都在等着,再拖恐怕有些地方要到过年这文件还下不下去。

    洪承绶看了看陆渐鸿,气又不打一出来,挡在路中间直勾勾的盯着陆渐鸿,陆渐鸿站直了身子拱手行礼,说道:“尚书大人,可有事要交代?”

    洪承绶强压怒气,说道:“黄门春的狗,你也配跟我叫嚣?他黄门春这辈子都别想进这尚书苑!怎么?就想着扳倒了我们,你,还有黄门春就能搬进尚书苑了?省省吧你!梁茂卿底下还有郭昶坤,还有礼部,这尚书苑轮也轮不到你陆渐鸿还有黄门下!你门下省也轮不到!”

    陆渐鸿叉着手在袖子中,问道:“轮不到我陆渐鸿,也不见得能轮到你洪承绶。”

    洪承绶正要破口大骂,陆渐鸿紧拱手又道:“卑职还有要事在身,就不耽误尚书大人了。”言罢领着小太监从洪承绶身边走过,小太监还不忘朝洪承绶行礼,洪承绶转身看着陆渐鸿离去的背影,指着他骂道:“狗东西!也看自己什么官职,敢这样跟我说话!”骂罢气的一甩袖子又回到尚书苑的门口。

    此时兵部的人也拿着折子过来,见到洪承绶拱手行了个礼。自从兵部尚书唐青山被掌香大监带走后,兵部的日常事务交由兵部侍郎黄荣佳处理,此时黄荣佳正握着兵部的折子也来了这尚书苑的大门前。见到洪承绶也拱手问好,二人站在门前黄荣佳的折子是北边寄过来的,事情紧急,便上前朝那看门的小太监说道:“还请小公公禀告一声,我兵部的折子是从北边战场上寄回来的战事,兹事体大耽误不得,要向梁大人当面叙述,劳烦跑一趟了。”

    小太监看了看洪承绶,知道北边的战事紧急,随即赶紧一路小跑进去。

    不一会那小太监出来,示意黄荣佳可以进去,洪承绶见状,拉住那小太监问道:“他为何能进去我就不能?!”

    小太监慌道:“梁大人说兵部的事是从北边传回来的,事关大夏边疆之安危不能耽误,所以命小的请黄侍郎进去叙事,没说请洪大人。”洪承绶一把甩开小太监,怒道:“梁茂卿!你不要欺人太甚!明日早朝我要在陛下面前参你!”言罢将折子扔在尚书苑门口头也不回地走了,这次他是真没有回头了。

    黄荣佳赶紧跟着小太监进了尚书苑,门外的人见状,纷纷摇头也陆续离开了尚书苑的门口。

    黄荣佳捏着折子走到梁茂卿批折子的地方,见到梁茂卿刚要行礼梁茂卿紧朝他挥手,说到:“黄大人有要事就不要多礼了,北边的战事如何了?”

    黄荣佳看了看伸手批折子的司礼监太监,又看了看了梁茂卿,梁茂卿朝他招招手,黄荣佳拿着折子上前递给梁茂卿说道:“镇北侯传来消息,北阳蠢蠢欲动,预计今年入冬前会有一场硬战。北阳小皇帝从各个地方招兵买马,征集了三十五万大军齐聚在边关,看样子要与镇北侯一决雌雄了。卑职担心镇北侯年幼,这边关要不要派些老将去?还有老侯爷,去了北阳到现在也没有消息传回来,恐怕是......是凶多吉少了。”黄荣佳朝梁茂卿使了个眼色,梁茂卿知道他这句话不是真话,便稍稍安了心,说道:“整个大夏能打仗都在镇北侯手底下,你让我派谁去?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此时若是你让朝廷突然派个人去,边疆战士会怎么想?岂不是扰乱了军心?大敌当前若军心涣散,必会被敌军一击毙命。镇北侯在北边也有几年时间了,熟悉北阳的除了两位老侯爷就只有这位小侯爷了,这一战一触即发,我们只能顾好后方,让粮草器械无忧文武同心方能度过此关。”

    梁茂卿提笔披红,朝门外一个小太监招了招手,小太监小跑过来结果奏疏,梁茂卿道:“送到司礼监用印然后火速送往边疆镇北侯的手上。”

    小太监离去,梁茂卿又对黄荣佳说道:“此战输赢不仅在两军对峙之上,亦在后方的供给。北阳物资远远不如我大夏之盛,只要我们后方的供给跟得上,这一战必胜无疑。你即可回去征收物资,先前唐大人送去的那些熬不了多久,第二批物资也要赶紧送往北方。兵部的人都不要闲着,十五日内必须凑齐这一批物资即可送往北方的阵地。我会奏明陛下还有户部,大伙儿能帮的都帮一下,这一战不能输。你拿着我的披红,去户部工部,将我的话传下去。”梁茂卿将一个折子递给黄荣佳。

    御书房之内,隆庆帝看着悬挂在墙上的四个大字,喃喃道:“忠勇仁智者,大才也。江南定了,北伐之事就能一举定乾坤了。”

    “陛下,兵部侍郎黄荣佳进了尚书苑。”起居太监走进来说道,隆庆帝闻言,嗯了一声,问道起居太监:“你觉得这个黄荣佳如何?”

    “秉性纯良,是个可造之才。毕竟能把洪承绶气得在尚书苑破口大骂的人没几个。”起居太监笑道。

    “一个唐青山,一个黄荣佳,朕提前将这盘棋的速度下快了些,那些人估摸着有些按耐不住了。陈宏瑞提上来的改稻为桑的折子还在洪武手中,何日又顾着瓷造局的事,何月又忙着子风的第二道香,何年又偷摸着去了江南,朕这身边也没有什么人可以用了,你盯着点黄荣佳,若是可以就提拔一把。陆鸿渐这个人也不可以小觑,难得也是为数不少能将洪承绶惹生气的人。都仔细瞧着,何从也给我盯紧点,别再让他给朕惹出什么事端来了。海董青偷着见过了他,怕是要一条心走到底了。还有便是洪武这手中浙江的折子了,老王八蛋以为捏在手里朕就收拾不了他了?无论这改稻为桑的政策是谁逼着陈宏瑞提出来的,朕都要灭他九族!”隆庆帝说道。

    改稻为桑的折子,上次洪武进宫向隆庆帝禀明后,隆庆帝就让他跟三省的两位大人商量,殊不知洪武却一直按着折子不拿出来,这折子在他手上,就找不到背后的人。他既然敢按着折子就说明这事儿不是他交代下去,所以隆庆帝也只是撤了他的职,并没有拿他怎么样。但是这背后的人还得查,只要折子到手,隆庆帝就敢去掀了洪武的家,也要找出来这背后的人。毕竟陈宏瑞是洪武的学生。

    “老侯爷那边有消息了。”起居太监又道,隆庆帝又惊又喜,急问道:“什么消息!快说!”

    “北阳的谍网已经潜入了北阳的皇宫,已经弄清楚这次北阳为何要孤注一掷的原因了。老侯爷只身前往北阳数年,潜伏再北阳都城,将谍网重启并摸清楚了北阳的目的。而李淳忠,到现在都没有消息传来,陛下,要不要派个人去找一下?”起居太监没说北阳的目的,因为他知道隆庆帝担心的是什么。

    “你去!一定要找到他!朕不许他死谁也要不了他的命!快去!”隆庆帝喝道,李淳忠不能死。起居太监急出宫往北边去,北阳的目的很简单,只不过是在大夏朝中有了内应想要一举南下罢了。隆庆帝怕的不是这些,而是那个丢下京官之位,不屑享清福做富家翁的李淳忠。而李权北上的原因一个是潜伏在北阳的谍网忽然销声匿迹,京都联络不上所以老侯爷亲自前往北阳一探究竟,第二便是北阳谍网传回来最后的一条的消息是京都之内有北阳内应,且官职不低。

    所以隆庆帝才会下这么大的一盘棋就是想揪出来那个位高权重的北阳内应。消息传回来的时候到现在整整过去了五年的时间,隆庆帝还是没找到那个人,这次他也是孤注一掷了。

    隆庆帝年前下了决心从三省六部开始查,三省三位大人洪武、黄门春、梁茂卿最有嫌疑的人是洪武也是最没有嫌疑的人。因为他的一切都是隆庆帝给的,隆庆帝想不到他造反的原因。第二个是梁茂卿,是个茅坑的石头也是块难啃的骨头,在朝为官多年,官至中书高官官,一辈子都没有污点,没有贪墨没有党羽没有党争,所以隆庆帝第二个想到的是梁茂卿。而黄门春则是隆庆帝一直没有怀疑的人,直到今年开春黄门春提出来回乡养病,隆庆帝这才怀疑他是不是要找后路,可是最后发现这位老人只不过看不惯洪党行事这才抱怨回乡罢了。接着是六部尚书,从兵部唐青山开始,到工部何茂文,一个都没逃得掉隆庆帝的明察暗访。户部洪武兼着差事,那点屁事隆庆帝不想知道也不屑去查,反而是兵部让隆庆帝提起了兴趣。兵部唐青山多年来连虎符都没见过,隆庆帝起先查六部的时候最注意的就是这个唐青山,在位不得权,心生怨恨勾结北阳也不是不会,但是越查他越发现唐青山这个人的厉害。混迹洪党不说,倒是与梁茂卿黄门春关系也不错。既能在太子府上自由进出又能在梁茂卿这块臭石头的府上也能偷偷摸摸的上上下下。

    礼部徐汝臻,这人没什么稀奇的,贪图名利,有贼心没贼胆,隆庆帝就是逼着他去勾结北阳估计他也没这个胆子。吏部洪承绶,洪武的儿子,隆庆帝相信洪家不敢做这么出格的事,索性这洪承绶也懒得去查。这样就剩下黄门春兼着的刑部还有工部了。刑部侍郎陆渐鸿,工部尚书何茂文,这两个人一个是黄门春近两年提上来的人,不符合谍网传来的消息,一个当了多年的工部尚书,又是洪党的人,隆庆帝严查之下,才发现此人的所作所为,所以在何茂文下江南的时候找了个借口让他死在了江南。总之谍网最后传回来的消息,那个人到现在还没找到。隆庆帝不得不把线放长,所以将李子风萧瑟都卷到了这件事来,这两个人都是干净的底子。但是提出来将这两人卷进来的人是李淳忠,一开始隆庆帝是决计不肯将李子风卷进来的,拍着桌子骂李淳忠枉为人父。

    老话说谁家的儿子谁知道疼,李淳忠怎么不疼李子风?这些年来,为了这个儿子能平平安安,自己这二十年来见他都只能偷偷摸摸,到现在他都忘不了在李子风出世的那个晚上。而李夫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一气之下离开了李府,至今杳无音讯。

    “李家之忠,不止一人乎。”这是李淳忠决定将李子风卷进来时劝说隆庆帝时说的一句话,直到现在,隆庆帝接触了李子风才知道李淳忠这句话为何能说的那么不假思索。他见到的两代武信侯,都在用生命在向帝王诉说着李家的忠勇,到现在,第三代虽然去了武字,但是在他心中仍然是一个“武”信侯。李家的武不止在军事,武者,忠勇仁智,李子风配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