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一路福星 » 第十章 满月 下

第十章 满月 下

    夏一的满月酒席上有很多的酒,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饮酒,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但凡有庄严的仪式比如: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都要饮酒。渐渐地也就有了“满月酒”“百日酒”这样的风俗,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一同祝贺,而亲朋好友也会送上祝福、送上红包或礼物。夏爷爷给夏一办这个满月酒席也是冲着那些红包什么的才会开的窍,毕竟这念头越来越实行办酒席收红包,这都形成了习惯。

    在一些地方,孩子满月的那天,外婆家要送衣物、食品和彩线(长寿线)扎成的装有钱币的红包,并挂红包于婴儿胸前,谓铜钿牌。娘家给外孙买新衣、鞋帽、座椅、推车、摇篮等小儿用品,在小孩满月的那天送去,叫送祝米,夏一身上穿的就算是外婆给的祝米吧。

    传统上,亲戚朋友送红包或礼物祝贺,家内摆筵招待宾客。在孩子满月酒时要吃红蛋,也叫吃满月蛋,这种喜宴和其他喜宴不同,凡坐席吃酒的宾客东家都发四个煮熟染色的红鸡蛋,让大家带回去做礼品。后来,也有的人家做满月将鸡蛋不煮熟,只将生鸡蛋染上红色就行了。但进入八十年代后习俗都渐渐改变,只要是宴席就一定是喝酒设宴,大鱼大肉地。

    据老人讲,婴儿要剃满月头,戴狗头帽,穿一口钟、虎头鞋,由长辈托着,撑着凉伞,串街走巷兜一圈,邻人互抱相看,戏称兜圈的男孩寻老婆、女孩寻老公等等。满月这天,婴儿多用公鹅头冠瘤开荤,意谓儿童跌跤时会像鹅头一样昂起,不伤头面。

    这一点夏一很是不满意,穿穿漂亮衣服就算了,还要剃什么头?夏一真是欲哭无泪呀。

    据说关于满月酒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在岐山脚下住着一对年轻夫妇,而立之年喜得爱子,非常高兴。孩子生下的第二十九天,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北风呼啸,非常寒冷。孩子突然发起高烧,浑身抽搐,夫妻俩吓得手足无措。他们家住在深山老林,大雪封山,也无法送孩子去看医生,不到两个时辰,孩子就死了。两口子悲痛过后,将孩子放在山上的树林里。

    第二天,孩子的外婆从这里经过,忽然听到后山女儿的哭声,就连忙向女儿家赶去。不想路过树林时,一只大老虎紧紧盯着她,老婆子本来心里急,再加上翻山越岭,早已精疲力尽,受此惊吓,顿时眼前一黑,昏了过去。待外婆醒过来,大老虎不见了,听到不远处有个小孩在哭。原来扔掉的孩子并没有真死,在风雪中苏醒过来,不住啼哭,正巧一只才生了虎仔的母虎路过这里,便用自己的奶喂孩子,暖着孩子,将孩子救了过来。外婆便将孩子抱回女儿家。

    女儿女婿猛然看见妈妈抱着自己的孩子,竟然不敢相信。待老人说明情况后,才觉得这是老天相助。从此以后,为了驱邪保平安,使孩子健康成长,通常由舅舅家用黄布制成布老虎,在孩子满月时给孩子送过去,以图喜庆吉祥。喝满月酒保佑婴儿平安健康成长。

    虽然夏一的满月礼俗没那么丰富,但样子上还是有一些的。像什么穿虎鞋什么的还是根据习俗来的,这让好奇心奇重的夏一很是得到了满足。

    ------------------------**-----------------------

    满月酒席最是满意的,就是爷爷了。因为当爷爷看到那一个又一个红包的时候,眼睛都是亮亮的红光满面的样子。

    夏一这天很是激动,很久没有当焦点的感觉了。但更让夏一激动的是,她在爷爷的吝啬之下终于见识了传说中的八碗。(在八十年初代八大碗已经很不流行了,只有极少宴席用八大碗,因为成本要比当下流行的菜式少很多)当然也因为爷爷是**的缘故,信仰***教。

    小时候听外婆说过在七十年代,农村待客的最高标准就是“八大碗”。那时一提“八大碗”,会令那些流着鼻涕的孩子直流口水。如果想请某人办什么事而某人又不痛快,则会说“怎么着?还非得‘八大碗’请你才行啊?”,可见“八大碗”的待客标准之高。那时的“八大碗”里没有整鸡和整鱼之类的大菜,但大碗的方肉和片肉就足以让人感觉到这桌菜水的丰盛了。进入八十年代,“八大碗”被“十大碗”替代,多出了鸡和鱼两大菜来,此时再用“八大碗”待客,便会被人看作小气了。

    夏一记得在穿越前,小时候坐了不少席。农村谁家有喜事,不管日子穷富,乡里乡亲的都会封上十块二十块的礼,喜主家自然要摆席请客的。那时在村里要是有个做会计啥的,或是有点文化的人,村里人家的喜事往来基本不落下。

    农村坐席的规矩挺多的,不象现在坐在桌前想吃啥叨啥。每桌坐八个人,辈分最大者坐在上席,辈分最小者坐在下方,且要负责给上席的长者倒好水和酒。八大碗主菜上桌之前,会先上四个小菜。酒也随之一起上来。这时候就正式开席了。

    尽管桌上的菜香诱得你直咽口水,但小孩子是要忍着的,坐在上席的长者不说“来,咱叨着”,谁先动了筷,会被斥为“没出息、少教养”,长者会冲你直瞪眼睛的。看着大人们陆陆续续的举筷“出击”了,这才可以放心大胆地夹起菜美美地放在嘴里。当长者吃完第一口菜,举起筷子来说“来,咱再叨”,然后再挥着筷子再来“第二趟”。长者的筷子指向那个菜,一桌人的筷子会齐唰唰地奔向那个菜,是绝对不能乱来的。再好吃的菜也只能叨上两次,长者就会放下筷子,然后大人们说话聊天。

    也许正因为这么多的规矩,小孩子坐席没有人愿意和老年人在一桌。如果碰巧了一桌全是孩子,那这桌就热闹了。没有人去发号叨菜的使令,也没有那么多的客套话,筷来筷往,上来一个菜吃一个菜,等下一个菜端上来的时候,前一个菜早已吃光。八大碗上齐了,很快就碗碗见底,风卷残云一般,那叫一个爽快。

    小嘴吃得溜滑回到家,大人看着心里也高兴:“嗯,孩子解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