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的大号是皇帝 » 第016章 舶来品

第016章 舶来品

    “饶命!饶命!”

    “饶命啊!饶命啊!”

    “各位官爷,我不是主谋,我不是主谋啊!”

    目标完全没有保守秘密的觉悟,三下五除二的,就将自己的同伴给全部供出来了。

    他们确实是从江北来做买卖的。他们甚至和流贼有一些关系。

    郭保义的事情,不过是他们顺手牵羊而已。

    没想到,居然被人发现了。

    被抓住的人,叫做冯七角,是西北流民出身。

    不用严刑拷打,他就承认,自己曾经参加过高迎祥的流寇军队。一度进入山西、河南等地。

    后来不想干了,就跑来了江南,继续做无本的买卖。

    “你的同伙在哪里?”

    “我带你们去。”

    “不许耍花招!”

    “不敢不敢……”

    “带路!”

    冯七角带着他们来到一个客栈面前。

    那个客栈是用木头搭建而成的。使用的都是破旧的船板。估计和码头有关系。

    “跑啊!”

    “官兵来了!”

    蓦然间,冯七角一声吆喝。

    段志旋来不及阻挡,冯七角居然成功的吼出来了。

    “唰!”

    段志旋拔刀,就要一刀结果了冯七角。

    这个混蛋,居然敢在锦衣卫的眼皮底下耍花招?当真是活的不耐烦了啊!

    “留活口。”

    “我有用。”

    杨峥摆摆手,轻描淡写的说道。

    没有必要。让他们跑了又何妨?

    他正好要让人跑呢!

    不跑的话,怎么引来各方震动?

    果然,客栈里面立刻窜出来好几条人影,一看就是亡命之徒。

    他们倒也狡猾,分开各个不同的方向逃窜。就算是被抓,也不可能全部落网。至少有人能够跑出去。

    段志旋就要带人追赶。

    百户大人感觉有点丢面子了。

    锦衣卫什么时候被人这样涮过?当真是怒火中烧。

    “不要追了。”

    “让他们跑。”

    杨峥淡淡的说道,“让他们先跑几天。”

    段志旋立刻将人撤回来了。

    虽然不太明白杨峥的用意。但是他还是不折不扣的执行命令。

    从客栈里面逃出去的亡命之徒,很快就消失在他们的视线外。

    “回去吧。”杨峥淡淡的吩咐说道,“将冯七角关在水牢里,加点生石灰,炼炼他。将其他人提出来,一般关押。不让他们逃跑就行。”

    “明白。”段志旋立刻带人押送着王英和冯七角去了。

    路上,王英还将冯七角揍了一顿,几乎将他打得半死。

    幸好是杨峥善良,没有下令杀人。

    否则,他们两个今天都活不了了。

    自己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活命的机会,居然被对方破坏了,你说王英能不恼火?

    “段志旋!”杨峥叫道。

    “杨公子有什么吩咐?”段志旋急忙回头,恭谨听命。

    “让王英来审问这个冯七角。”

    “明白。”

    杨峥挥挥手,段志旋才真的走了。

    王英顿时就心花怒放了。让我来审问?好啊!你个王八蛋,看我不炼死你!

    看看天色还早,杨峥独自一个人在街上闲逛。

    常州府其实非常的繁华。

    骄横交错总共有十几条街道。两边都是店铺林立。

    和北直隶相比,南直隶的商业发达的简直是让杨峥吃惊。在常州城,你几乎是可以买到任何自己想要买的东西。

    辽东来的人参、鹿茸、貂皮……

    陕西行都司(甘肃)来的苁蓉、香瓜、花椒……

    云南来的普洱茶、三七、紫皮石斛……

    都是一些比较罕见的东西。

    普洱茶还有沐王府的认证。

    还有扶桑来的清酒,朝鲜来的绣花手帕,暹罗来的香米,南洋来的肉桂、郁金、豆蔻……

    甚至,杨峥还吃惊的看到了几个黑人!

    没错,就是黑人!

    浑身上下黑不溜秋的那种。

    他们居然堂而皇之出现在了华夏的土地上。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昆仑奴?

    西班牙和葡萄牙贩卖黑人奴隶的时候,居然还贩卖到了华夏?

    想想也不奇怪。

    卖哪里不是卖?

    只要有市场需求,自然就会有人尝试。

    荷兰人不是已经霸占了台湾了吗?估计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很快就会到来了。以后还会有英国人。

    才这么想着,忽然就看到了几个穿着黑色长袍,胸前悬挂着十字架的传教士。

    杨峥的眼神顿时就眯细起来了。晕哦,西洋的传教士都已经来到了常州府了?

    突然想起汤若望……他好像就是传教士?他好像好没死?

    孙元化好像就是第一批皈依的华夏人?

    徐光启似乎和西洋传教士也是关系很密切?颇有皈依的倾向?

    依稀间,杨峥还想起一个词:西法人。

    什么意思?

    就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人。

    自从葡萄牙的红衣大炮传入以后,朝廷上下,有部分人已经意识到了中外差距。

    其中,孙元化、徐光启、汤若望就是突出的代表。其他人将他们称作西法一党。认为他们是比较另类的。甚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那种。

    人头涌动,叫卖声此起彼伏……

    这是明末吗?

    感觉完全没有末日迹象啊!

    乍一看,还以为是盛世呢!

    难怪生活在这里的人会醉生梦死,夜夜笙歌,纸醉金迷。

    完全没有危机感啊!

    北方的战事对这里丝毫没有影响。

    最大的影响,就是多了几个流民。

    如此富庶的江南地区,怎么会沦陷于鞑子之手呢?

    难道就是因为太富庶了,太安逸了,太生平日久了,所以已经没有血性了?

    有可能。你看辽东铁骑,就是战火中成长出来的。

    可见,指望江南地区的百姓打仗,估计是很难的。

    大明朝的战斗力,还得依靠边军。

    江南可以做点什么?

    当然是充足的后勤支援啊!包括粮草、金钱等等。

    当务之急,就是解决财政问题……

    忽然看到什么,情不自禁的走过去。

    红薯……

    土豆……

    辣椒……

    居然有人在路边摆摊卖?

    走过去仔细的看了看。没错,的确是土豆、红薯、辣椒。

    红薯这个时候应该是叫做番薯。

    汉唐的时候,外界传来的物种,基本上都带一个胡字,如胡椒、胡萝卜之类的。

    在宋朝、明朝,但凡是外国传来的,都带一个番字,意思就是番邦。如番薯、番茄等等。

    到了满清,天朝上国的地位急促下降,外国传来的东西,都带一个洋字,例如洋火、洋皂、洋枪之类的。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秦汉三国,两晋隋唐,宋元明,天朝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到了满清就被蹂躏了。

    好像还有一种,似乎是木薯?它好像也是舶来品?

    看来,这些从南美洲传过来的舶来品,现在已经是开始民间种植了。但是产量应该不高,种植面积也不会很大。

    否则,肯定不会是摆摊零售的。而是一筐一筐,或者一袋一袋,又或者是车辆运输。

    什么车辆?当然是畜力车了。难道还指望机械动力?

    估计对它们的用途,也没有多少人清楚。

    甚至,可能还有人担心它们是否可以吃。

    毕竟没有人大力推广。完全是依靠民间的自发的行为。推广速度非常慢。

    中原、西北、北直隶、辽东等地区,说不定还没有。

    偏偏这些舶来品,最适合栽种的区域,就是三边啊!

    那三边?

    西北、华北、东北。

    刚好是覆盖了九边重镇等亟需粮食的区域。

    粮食很重要。

    尤其是现在灾荒时期。

    陕西的流寇是怎么来的,因为没有粮食吃啊!

    为什么流寇的队伍会越打越多,因为没有饭吃的流民太多。只有跟着大队伍,才能找到吃的。

    是他们自己不想种植吗?

    当然不是。

    是种植艰难。产量很低。还要上缴沉重的赋税。

    此时此刻的大明朝,正处于小冰河时期。气候反复无常。主要是旱灾居多。水源严重不足。很多田地无法耕种。

    其中,陕西就是灾情最严重的。孙传庭递来的奏章,明白无误的记载是十室九空,赤地千里。

    从外地输送粮食到西北地区。不划算。也不可能。必须自力更生。

    即使是朝廷免除陕西的全部赋税,当地的百姓,也得自己种粮食。

    然而,关中一带,渭河两岸,在大唐时期,乃是最肥沃的土地,现在都已经是非常干旱了。

    没有足够的灌溉用水,水稻就无法种植。

    小麦的产量非常低。一亩地不到两百斤。

    只有红薯、土豆、玉米、木薯这些比较抗旱的作物,才能顽强的生长。

    它们的产量也是非常高的。

    虽然这些舶来品的产量和后世还相差很远。但是,每亩一千多斤,或者两千斤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须知道,后世的这些农作物,动不动都是亩产几千斤以上的。尤其是木薯,亩产上万斤(五吨)都有可能。现在的产量怎么也有后世的五分之一吧。

    这些农作物必须大力推广。

    问题是……

    怎么推广?

    木薯本身是有毒的,会导致食物中毒。

    发芽的土豆也是有毒的。吃了会死人。

    这些东西,因为是舶来品,国内的百姓不熟悉,不了解,本来就比较抗拒,没有积极性。

    万一出现食物中毒的问题,肯定是以讹传讹,大家都不敢栽种了。

    想要迅速的推广种植,还真是需要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