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的大号是皇帝 » 第054章 我的老师实在太稳健了

第054章 我的老师实在太稳健了

    “皇上……”

    “朕意已决。”

    温体仁欲言又止。

    其实,他的内心是高兴的。

    毕竟,皇帝能够亲口履行自己的誓言,终究是一件好事。

    这个李向堂如此罪大恶极,皇帝也饶恕他一条性命,如果是换了其他人,自然也能保住自己的小命。这对于所有官员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只是,身为次辅大人的他,居然忘记了一件小事:只要李向堂还活着,就有可能招供出更多的人。而招供出更多的人,就有可能导致更多的官员被抄家,更多的浮财被没收,更多的田产被充公,被拍卖……你还得感谢皇帝的大恩大德。

    皇帝多仁慈啊,说不杀人就不杀人。

    但是皇帝没有说,不可以严刑拷打。

    你人可以活着。

    但是你的钱都得吐出来。

    我现在不需要你的人头。

    我只需要你的钱。

    “陛下,贼寇有向河南流窜的迹象,还请陛下早点定夺。”吴宗达将话题拉回来。

    “他们是冲着凤阳祖陵去的。”崇祯漫不经意的说道。

    徐光启顿时愕然,“什么?凤阳祖陵?”

    周延儒也是难以置信,“贼寇胆敢如此嚣张?”

    温体仁皱眉说道,“贼寇入河南,下江淮,怕没有那么容易吧?”

    “你们太乐观了。”崇祯皇帝摇摇头,“眼下内地的防务是什么情况,你们会不清楚?完全就是不堪一击啊!”

    不等他们说话,崇祯继续说道:“这几年,河南也是灾害不断,流民四起,人心思乱。说的形象一点,就是一把干透的枯柴,只要是有一点点的火星,就能够燃起冲天大火。西北贼寇进入河南,就像是龙入大海,如鱼得水。他们在河南可以招揽到大量的贫苦百姓,裹挟百万流民,声势雄壮。相反的,朝廷官军劳师远征,疲惫不堪,只怕是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陛下此言差矣。”吴宗达忍不住说道,“眼下的局势,还没有糜烂到如此地步。只要调集官军从山西、北直隶、山东南下,必然可以将流贼困死在河南。臣建议以洪承畴为四省都督,统筹帷幄,务求一击成功。”

    “臣附议。”温体仁点点头。

    “臣附议。”周延儒也赞成。

    “没有用的。诸位爱卿。”崇祯摇摇头,缓缓的说道,“流寇之所以称之为流寇,重点就在一个流字。他们来去如风,飘忽无踪,根本就不会据守一城一地。他们奉行的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策略。哪里有漏洞,他们就往哪里去。”

    “诸位爱卿,你们觉得,要将河南的所有通道都围困起来,需要多少兵力?洪承畴的手里,又有多少能用的战兵?我看顶天就是三万!其他都是附庸。三万战兵就能封堵河南?不可能的。河南乃是四战之地,贼寇进入河南以后,就是四战之军。”

    “向南,他们可以下湖广。向西南,他们可以入川。向东南,可以入南直隶。那么多的作战方向,洪承畴一个人能顾及几何?据闻高迎祥贼寇的主力,不过是几千人。其中尤以骑兵居多。行动迅速。一个晚上,就能前进三四百里。官军在后面追赶,什么时候才追得上?”

    前世的杨峥是名副其实的理工男,并不喜欢政治军事。

    然而,后世乃是知识爆炸的年代,一些基本的军事常识,他还是知道的。

    想要依靠封堵消灭起义军,是绝对不可能的。朝廷官军没有这样的力量。

    天下那么大,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可以去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形象的来说,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天下那么大,除了京师,哪里不能去?哪怕是在某个地方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队伍都被打光了,但是到了另外一地,立刻就能恢复元气。

    为什么?

    因为有无穷无尽的兵员啊!

    大明朝那么多的贫苦百姓,那么多活不下去的灾民,就是起义军天然的兵源。

    “皇上……”

    “陛下……”

    内阁诸臣都是面面相觑。

    怎么感觉皇帝的语气非常的悲观啊,分析的似乎也是头头是道。

    他们都是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似乎皇帝和以前不太同样了?但是具体哪里不同,却又没有办法说的上来。

    总的感觉,就是皇帝悲观了,务实了,仁慈了,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难道说,西北流寇真的这么难对付?

    连洪承畴都无法剿灭?

    要不要这么悲观……

    崇祯完全明白各个阁臣到底是什么心思。

    他们肯定是还没有意识到流寇的旷日持久。他们肯定想不到,在十年以后,贼寇会攻克京师!

    在崇祯六年,他们肯定觉得流贼还是可以剿灭的。只是时间问题。

    “纤芥之疾,何足为患?”吴宗达不以为然。

    “臣以为然。”郑以伟也是沉声说道,“只要措施得力,必竟全功。”

    崇祯皇帝暗暗的皱皱眉头。

    这两个老家伙,就是太乐观了。其他人也是如此。

    他们都是没有深入的研究过,流贼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是怎么发展的,又是怎么生存的。只会张大嘴巴藐视对方。

    殊不知,看不起自己的对手,就是最致命的毛病。尤其是在军事上。

    你说李自成不会打仗?

    你说张献忠不会打仗?

    拜托,别人都是从死人堆里面滚出来的。

    就算是再不会打仗的人,在经历了无数的战事以后,都会变成骁勇善战的指挥官。

    别人李云龙的指挥才华是怎么来的?还不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放在大明朝,李自成、张献忠就是李云龙那样的人物啊!你说他们在政治上不行,没有问题。他们的政治水平的确不高。但是军事水平,绝对可以吊打大部分的朝廷官员。管你是什么总理,什么巡抚,什么总督,什么督师,遇到了都没有好果子吃。

    忍不住就要训斥这些老家伙几句,免得他们自以为是,忽然看见王承恩蹑手蹑脚的过来了。

    却是小太监来报,说是孙承宗在殿外求见。

    “朕亲自出去迎接。”崇祯霍然站起来,大踏步的走出勤政殿。

    孙承宗是帝师,他当然要亲自出门远迎。

    何况,孙承宗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赶到,也充分说明他的忠心。

    对于大明朝,孙承宗的确是呕心沥血,耗尽了自己的全部生命啊!

    事实上,孙承宗的确是一路风尘仆仆的赶到了紫禁城。

    皇帝的诏命很急,让他尽快的到来。孙承宗忧心国事,不敢怠慢,以高龄之躯,三日之内就到了京师。

    “老师。”崇祯皇帝规规矩矩的行礼。

    他和天启皇帝是兄弟。天启皇帝的老师,自然也是他的老师。

    作为后世来人,崇祯皇帝对于孙承宗,还是有比较深的认识的。这个人有能力。就是有点稳。太稳了。

    或许,他可以这么说,我的老师实在是太稳健了……

    稳健的在辽东一寸一寸的推进,让建虏鞑子无计可施。不得不连连后退。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全国大部分的军费,七成以上,都被孙承宗消耗掉了。以致惹来其他诸多主帅的不满。

    归根到底,还是没有钱。

    如果是有钱的话,完全可以用堡垒堆死建虏的。

    就好像是玩游戏那样,用密密麻麻的城堡,一步一步的蚕食敌人的地盘,让敌人毫无办法。

    “皇上,老臣惶恐……”孙承宗规规矩矩的行礼。

    “老师,你以后可以随时入宫。见朕也不需要行礼。”崇祯皇帝大派廉价的皇帝恩德。

    别人都是接近七十岁的老人家了,他怎么好意思受礼?

    放在后世,那是要被天打雷劈的。

    “老师请。”崇祯亲自搀扶着孙承宗进入勤政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