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家江山 » 第12章 郭嘉入长安

第12章 郭嘉入长安

    卢植笑呵呵地看着兵科之地,瞥了一眼皇甫嵩:“等义真退了,卢某来担任这兵科祭酒吧。”

    其实卢植才是最适合的人选,他是最为文武双全的,但是吧……说实话,有些大材小用。

    牛辅被褫夺官职之后,董旻挂了个兵部尚书的名号,而卢植为兵部左侍郎。

    说是这么说,但是兵部的事,兵部尚书不管,兵部左侍郎也不可能管得了,偌大兵部,竟然由担任兵部右侍郎的胡轸来管。

    诸冶监这种关键司衙不可能给别人管的。

    诸冶监,就是锻造金铁之具的地方,说明白点,打兵器的。

    新朝立后,诸冶监归兵部还是工部有不少人商议过,最终决定还是归兵部。

    皇甫嵩闻言大怒:“卢老匹夫焉敢口出狂言?以你学识也教的学子?莫要误人子弟!”

    别管卢植多大才学,反正在皇甫嵩这,不值一提。

    当着卫韵这个晚辈的面,被皇甫嵩骂误人子弟,卢植也不开心了,冷笑道:“不知是何人,弱冠之年尚且只会写自己名姓,误人子弟四个字也是他说得出来的,安年!你且说,是否引人发笑?”

    啧啧。

    这两位在外面那可都是逼格拉上天的大人物,彼此之间却是毫不在意风度互相嘲讽。

    瓜是好吃,不过却是苦了卫韵,夹在两位天柱之间两边不是人。

    正当此时,张温走了进来,看了一眼二将,不愉道:“安年当前,安能失态!”

    二将思忖片刻,还是拜服,口言冒犯。

    张温这个人,虽然有些倒霉,但是品行俱佳,二将也是心服口服。

    “安年……来。”张温看了许久,喊了一声卫韵。

    卫韵走上前,疑惑道:“张公?”

    “安年,吾此刻心有不安,欲与你聊一聊朝堂未来。”

    “若除董后,天下不定,你当以何为先?”

    卫韵沉思片刻,先是扭头道:“史阿,盯好附近,除我四人外,若是有人,提醒我。”

    “喏。”无人现身,轻声响起。

    有史阿在就是这点好,在哪都能避开李儒耳目。

    “不瞒张相与二位将军,韵所想,除董后当北上南下,先复河套平原与蜀地……”

    秦时,便是司马错先破巴蜀之地,为大秦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粮草。

    当今之世当然大不一样,关中沃土不缺粮,但整体而言,先下巴蜀,随后东进,始终都是最佳方略。

    若是可以的话,他当然也想先一扫北方再南下,多美好啊,可是咋可能呢?

    北方诸侯甚多,实际操作没个十年谁也不敢说能拿下啊。

    不如先下巴蜀。

    北攻南南攻北一般都是就两条路,其一,走徐州,其二走巴蜀,荆州那条线基本没人走。

    北攻南,走巴蜀,直接顺长江而下甚至能直接给你干穿扬州。

    这不是更轻松,而且巴蜀者,大汉龙兴之地也,大汉另一块龙兴之地叫南阳,拿下巴蜀之后顺着长江那条线说不定也就轻松拿下了。

    当然巴蜀也不好拿,关键点在于如今军中多为铁骑,但好在皇甫嵩他们的底子还在,除董之后,一呼百应不敢说,最少重新拉起来一支以步卒为基层军官的。

    而河套平原,战略意义就更大了,而且取之还可以振奋军心民心,必须拿下。

    “且巴蜀可以大治,巴蜀难点在于气候,地理,此二者,皆可治之,吾父曾言,若将巴蜀之地治理妥当,当为天下诸粮仓之一。”

    “大善,有安年在,吾死而无惧矣。”张温长出一口气。

    卫韵大惊失色,连连道:“还望张公莫自贱自轻。”

    他其实也不太在意生生死死的事,但毕竟其他人在意,他这个态度必须做出来,就和贾诩一样。

    张温嘿然一笑,摇了摇头。

    “陛下有旨,百官于明日辰时至门学,与众学子齐听门学第一讲,有恙有事者今日要假。”

    别的不说,门学建筑足够大气,百官齐聚加上诸多学子也没什么。

    一般来说,大汉也是卯时起,但此时已是冬天,天亮的晚,故而辰时起床辰时二刻开讲。

    百官离开门学后,卫韵拉着荀彧留了下来。

    “到底所为何事?”荀彧跟着卫韵坐在牛车里,好奇问道。

    “那些个有心向学,却身无钱财且无缘官学的年轻士子,必然在这些天来此,吾要在其中挑些人。”面对荀彧的问询,卫韵如此回答道。

    荀彧恍然。

    在某些时候,卫韵确实有奇思。

    片刻后,二人都是瞪大了双眸。

    门学前,一个纤瘦士子看着偌大牌匾与冬日老松,叹息。

    荀彧没忍住,直接钻下车,一把拽住年轻士子。

    “奉孝何时来的长安?如何不与我等招呼一声?!”

    片刻后,牛车里。

    郭嘉身上披着卫韵预备的大氅,他身子也差,听到荀彧问声,叹息一声:“本想看看天下可还有雄主,未曾想半年下来,竟无一值得吾投效之人,就是志才那边的曹公,如今也还迷茫着。”

    “所以……”

    “所以吾这不是来长安,找你们讨口酒喝嘛?”郭嘉随意道。

    “来了就别想着走了,我给你安排个官职,你想做什么。”卫韵一点儿也不掩饰郭嘉走不了了的事实,以郭嘉聪慧,若投效他人,将来必是一大心腹大患,必须早早解决这个问题。

    郭嘉撇嘴:“我?我去给义真公当军师?好像义真公不缺军师,去……”

    “这样吧,你不适合跟着文若,我这边也不缺人,我请奏陛下,让你入中书令府,当个记事令史,中书令是除董先锋,他身边没个得心之人,我总是放心不下。”卫韵打断郭嘉的话语,直接安排道。

    郭嘉咂了咂嘴。

    “想了半天,我没找到新朝之中有半分我的落脚之地啊。”

    卫韵面皮一抽。

    “军师,太尉。”

    郭嘉一口酒直接就喷了出来。

    “这话可开不得玩笑,开不得玩笑。”

    他不是什么性子高傲之人,说实话,他懒散多于高傲,因此,他是真觉得自己现在还配不上太尉之职。

    太尉何等人也?一国军队之首,前些年何进那屠户当大将军,因此太尉的重要程度一再下降,但再怎么,那也是曾经的三公。

    如今太尉之职空缺,那是忌惮董卓,卫韵要真是直接举荐他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当太尉,那就真是捧杀了。

    说实话,玩笑都没有这么开的。

    郭嘉真不知道最适合自己的路该怎么走吗?别开玩笑了,最适合他的路就是半文半武,一路干到太尉。

    至于几个宰相位,都不适合他。

    他就是最典型的留侯型谋士。

    同时他也知道,以卫韵心思,不可能再放他走了,若当真不能用,他必死无疑。

    好在他来长安,本就是抱着走仕途的态度来的。

    以谋士身份入局,总好过现在连荀彧的节奏都有点跟不上的苦哈哈的法正。

    当然法正那边也是条通天仕途,毕竟是储相的心腹,但……

    没空喝酒了那就。

    郭嘉得了卫韵和荀彧的引荐信,直接来到了中书令府上。

    得知是卫韵荀彧有亲笔,再加上郭嘉这个名字,王允就想起了什么。

    “奉孝,坐。”虽然也是人才,但毕竟和卫韵荀彧情况不一样。

    卫韵有个老爹,声名远扬,王允对其也是敬畏有加,所以一开始将卫韵视作子侄。

    荀彧,何等人才?大司农丞转尚书令再转吏部尚书,不过短短一年已是朝廷储相,能力更是冠绝朝堂。

    别看朝堂如今还有黄琬等一众宰相,但他们……说沽名钓誉有些过分,但才不配位也是真的,哪怕治理一州,他们也能做一做,治国,真不行。

    而郭嘉嘛,虽然祖上也曾显赫,本身也有才,但不可能让王允再那么礼贤下士。

    郭嘉显然拎得清自己,大礼拜下:“王公,郭某一介白身,素无经验,日后唯盼王公多教郭某些,郭某感激不尽。”

    王允笑着摆摆手:“奉孝且入座。”

    自此,季汉三谋已然尽数归汉。

    “奉孝,应知安年贤侄所谋?”

    “然,已无甚瑕疵,只需尽人事,尽力争取每一处。”

    若可以,最好策反胡轸或者段煨其中之一,胡轸更重要,段煨更好策反。

    胡轸掌握西凉各军,重要性毋庸置疑,段煨则是一直心怀大汉,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当王允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郭嘉毫无犹豫:“自是两头并进,段公必拉拢,其为人良善,心向大汉,且权掌凉州,若无他相助,便是除了董,大汉也不得安宁。”

    “而胡轸……次之。”郭嘉顿了一下。

    “为何?”王允凝眉。

    在他看来,胡轸明显更重要。

    “因胡轸之职,并非无人可替。”

    这时,王允终于是明白郭嘉的意思了。

    段煨必须拉拢,因为他能做的稳定凉州,别人都做不到。

    但胡轸若死,董铸可以凭借自己的关系,还有吕布的威慑镇住西凉军。

    吕布本人是稳不住西凉军的,毕竟他在西凉体系中资历太浅。

    郭嘉逐渐取得王允信任,这边卫韵,依旧在挑选人才。

    有洛阳士子赵壑,其父乃地质学家,他自己也是,曾以自己方式画有司隶堪舆图,卫韵得之大喜。

    毕竟蜀地治理,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有陈留士子朱晖,起于微末,高官不可为,与民同耕却是一绝,好生培养,若能有郡守之才,定可造福一方。

    有东莱士子徐穆,为人仁善,长于农耕畜牧兵马钱粮计算,不可主政一方,却同样是大才。

    ……

    可以听出来,这些士子身份基本都不高,如今天下混乱,就算是名门士子,都有可能被遗漏不在门学之列,更何况寒门士子?

    不过这些人,目前只能进文渊阁,当一小吏。

    大汉的大学士和卫晁印象中的不太一样,因为大汉的几位大学士也是有班底的。

    三位正常的大学士中,皇甫嵩的班底最横,都是昔年跟他打黄巾的老将,其次就是司马防,关中世族因为战乱,打击不轻,但是干礼仪,还是有很多人才。

    杨家、韦家、司马家都还有不少人才可用。

    最后就是卫韵的文渊阁。

    其实文渊阁是最需要人手的,因为皇甫嵩的武英殿管不了军事,而华盖殿又不需要太多人手。

    好在卫韵招来的这批幕僚,变相的半工半学,一边得了卫韵帮助,在门学可以学些东西,一边下了课之后就到卫韵府上帮卫韵批些事。

    当然,目前来说,他们批过的所有事都得给卫韵看了过一遍。

    “大学士,卑职以为,这长安北军,兵不过八千,何须骑兵,骑兵需开阔地带以提速和绕跑,而南北军只需拱卫长安,无需有骑兵,这般多粮草……”徐穆头疼。

    八千人,竟然开口就敢要五十万斛粮食,这是打算直接要一年的粮草吗?

    当然徐穆知道,这是因为北军为西凉精锐,其中还有马的因素,但是那也太多了。

    若说边军,那直接开口要很久的粮草,还可以忍,毕竟运输不便,每运输一次粮草都需要不小的人力物力,你要一点一点要,朝廷反而不开心。

    但是北军就在长安北部,据渭河而建。

    卫韵沉思片刻,抓起毛笔,在奏折最末尾点了一个小黑点。

    这意味着他建议批,然后皇帝只要朱红一批,就可以通知各部司办事了。

    北军是董卓的,不批不行。

    徐穆见状,叹气一声,也不再劝。

    很显然,他也是看得清形势的,不是只会高喊“于国无益”的蠢材,那样的话,卫韵早就立斩之。

    “这个,渤海太守袁本初遣人入京,言祝吾皇万岁。”

    “嗯?”卫韵微微凝眉,“董相居然没直接给他砍了?”

    卫韵不知道徐穆他们到底清白与否,对手是李儒,这些年轻士子哪怕只是见了李儒一面都有可能被策反。

    “董相……应是未知,这些天,就连李文忧都少见董相。”

    卫韵沉思片刻,提笔写到:“请尚书令定夺。”

    袁绍这厮,甚是心毒,遣使者来长安是什么意思?

    人是给董卓还是不给?给?汉廷威严再降。

    不给?万一董卓闹起来重新有了警惕心,计划还行不行?

    不知道是沮授已经投了袁绍,还是袁绍自己想出来的毒计。

    但,不管如何,最终卫韵还是决定把人给董卓。

    威严,那是可以靠杀而后治得到的,而这,需要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