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家江山 » 第44章 再升官,吏部尚书

第44章 再升官,吏部尚书

    卫韵和刘备的宴席相当有含金量。

    因为第二日,这个原先的葭萌关东隘守将,只是享受校尉品秩的刘备,升为北中郎将。

    这已经是昔年卢植的官职了。

    而卢植担任这个官职时,是四十五岁,如今,刘备是三十二岁。

    新朝的中郎将和孝灵皇帝朝还不太一样,新朝的东南西北四个中郎将,执掌的就是守卫长安四营。

    也就是说,刘备已经是执掌北军九千人的朝中贵族了。

    更重要的是,刘备被封了都亭侯。

    这个,虽然说刘备的功劳远远配不上封侯,但是宗亲,尤其是圣眷在身的宗亲嘛……总是这样的。

    以后刘备,也要被称呼一声“刘侯”了。

    ……

    “在下田豫田国让,参见卫侯。”

    卫韵一挥袖:“不必多礼,吾之脾性想来你有所耳闻,莫要废话,有甚能力,拿出我看。”

    卫韵还是那个大汉的副相,如果真不想无聊的话,事能多到要死,再加上他本来性情就干练果决,没兴趣跟不熟悉的人寒暄。

    田豫斟酌片刻,道:“在下无所不通。”

    嚯!

    语调不高,语气不小。

    卫韵看了一眼田豫,然后将十份送到他府上了的奏章递给了田豫。

    “且一试便知。”

    “来人,给他搬张案几,准备纸笔。”

    田豫接过奏章,等到案几纸笔备好,便一撩衣袍,跪坐于席上,随意打眼一看,便高声道:“广汉军营出现山洪,因救难损失一百一十六,以烈者身份安排下发抚恤……”

    田豫的声音很干脆。

    一百一十六人死亡,这笔抚恤不算大,但是却可以振奋军心。

    但也不能发太多,这个时期的军队,若是发多了,说不定有人会主动求死以要求这笔抚恤。

    朝廷办事,不是按纯粹的法度来办,要务实,不要用心是好做出来的事是坏的。

    因此,田豫将自己对这十份奏章的态度表述的很明确。

    卫韵听毕,果断道:“自即日起你为吾左右手,以往徐子卓做什么,你便做什么。”

    田豫大喜,一拱手道:“多谢卫侯,门生定当竭尽全力。”

    田豫安能不喜?他对面的是如今大汉朝廷最年轻也是前途最为无量的权臣。

    看看徐穆,只是在卫韵门下打了两年杂工,便一跃成为南郑这块政治和战略上的双重要地的县丞。

    若是寻常士子,十年也不一定能在南郑这种地方当县丞。

    陈群和徐庶在蓝田的班子也是卫韵一手搭建的,陈群当了这些年县令已经有了初步调任的迹象,可能是关中某郡的主簿或者别驾之类的。

    “国让,今日申时左右,会有一批名士来侯府,你去招待,将结果告知于我,知晓否?”

    田豫一拱手。

    卫韵甚至没有说招待什么,但是田豫当然是懂了。

    他必须懂。

    体会上意是大汉每个职场打工人都得做的,这点田豫明显做的也很好。

    卫韵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继续批阅起了奏折。

    大汉的奏折流程相当麻烦,百官送折子到三省,先由尚书省呈递中书省,中书令王允会和一众中书大臣进行批阅,如果有值得拿到政事堂的事情,就会留存,不值得拿到政事堂,就初步进行批阅,然后送到门下省复批,最后呈递陛下面前,由陛下进行最终决定。

    门下省中,黄老头一幅不管事的样子,事就都压到了门下省侍郎卫韵和录尚书事卢植手上。

    毕竟卢植是单纯以“录尚书事”这个官职进位的宰相,他可以管各省的事。

    卫韵批完奏章便离开了书房,吃了个午饭然后就直接去睡午觉了。

    他的午觉时间非常长,整个午时和未时都是他的午觉时间。

    正好,申时他可以起床去看看田豫和那群人的扯皮。

    帝师之职责在当年卫韵领兵前往葭萌关时便已尽数被荀文若拿去,不过帝师之名依然是二人共享。

    估摸着田豫占不到什么便宜,不过嘛,他毕竟是将来的寿陵侯府东席幕僚,对于一部分出身贫寒的人而言可能身份上有压制力。

    不过让他惊异的是,除了崔钧崔州平和田豫还能辩上几句,其他人居然都是大汗淋漓,甚至众人之中声望最盛的高诱居然都已经满面通红,看上去怕是要气哭了。

    崔钧虽然也算口舌伶俐,但是田豫似乎嘴更毒,起手掀人家底,一点都没有将来可能俩人要当同事的概念。

    张嘴闭嘴“铜钱太尉”,细看之下田豫和崔钧头上发冠都不是很正,头发也有些凌乱,怕是刚才已经干了一架了。

    卫韵听着听着就忍不住笑出了声,然后大步上前:“国让和州平俱乃吾左膀右臂,如何争得这般激烈?今夜吾以宴邀之,但望诸位摒弃前嫌,我等痛饮之。”

    羞辱人父是很大的仇,但既然打了一架了,那事就没那么大了。

    汉朝文人,不管什么矛盾,你摊开了打一架,大家都会夸你光明正大,而忽略矛盾本身。

    崔州平脸上羞怒尽数退去,一拱手:“多谢寿陵侯大恩,不以崔某卑鄙,愿留崔某一条路。”

    石韬保持着淡然,他根本就没掺和崔钧和田豫的争执。

    相较于行事激烈的崔钧,石韬简直是另一个极端。

    卫韵听人提起过石韬这人,“在其位,谋其政”简直是他最好的体现。

    高诱有点徒有虚名了,做一做日常文书肯定是没问题,但是出谋划策吧……就差点意思。

    刘澍倒是出乎其料的很出色,缺乏经验,稚嫩了些,但是知晓自己的问题所在,多看多学少说话,而且有卫韵的干练。

    卫韵算是给一些年轻士子开了一条捷径,干练是可以锻炼出来的,而这又是部分实干型官员所非常喜欢的优点。

    现在已经有不少官员会给自己来一两个擅长简洁文章、做事高效的文书或者书佐了。

    建安二年七月初,朝廷敕封荀彧为益州刺史,去卫韵门下省侍郎职,转为吏部尚书。

    荀彧用三年从一介白衣走到了一方封疆大吏,即将拜相,而卫韵也是走到了中枢之中,仅次于众宰相的位置。

    那门下省侍郎的位子,得是他卫韵坐,那才叫副相。

    卫韵一离开门下省,黄琬直接就像年轻了二十岁,每天早出晚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