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星河璀璨时 » 末日粒子九

末日粒子九

    就这样又经过了几个月的模拟计算,孙正严终于给出了自己的大统一物理模型,也就是万物理论。

    在他的报告中,他是这样描述万物理论的。

    在宇宙诞生的最开始,人类口中的大爆炸,它没有像我们以前想象的那么宏伟壮观,而只是简单的由一变成了二。

    137亿年前,宇宙中一个奇点突然变成了两个奇点,而新生成的奇点恰巧又在第一个的内部。

    一开始它们体积相似,但它们性质截然相反,这就造成它们之间存在着强大的排斥力。

    这令得第二奇点在第一奇点内部疯狂的与第一奇点的内壁发生碰撞。

    这导致第一个起点变成一个圆球,而且其体积瞬间暴涨为原先的10的30次方倍。

    注:大爆炸后10-35秒:约1027度,暴涨期(第一推动),引力已分离,夸克、玻色子、轻子形成。

    对于粒子的形成,孙正严万物理论的解释是。

    宇宙内部的第二奇点超光速反弹的过程中,会在宇宙空间留下一道道的轨迹划痕,这些轨迹不会立即消散,反而会跟其他的轨迹相互作用,他们的交点便以粒子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比如说光子,他就是两条轨迹的交点。

    如果从正上方看去,两条轨迹确实相交了,可通过实验观察,两条轨迹垂直最近距离还有一个普洛克长度的距离。

    就是在两个轨迹距离最短的地方,在它们的中间产生出了新的不断波动着的粒子。

    随着轨迹叠加的越多,形成的粒子也越发的复杂,从夸克到电子,再到质子,所需轨迹叠加的数量以指数倍的疯狂增长。

    孙正严给这个神秘的第二奇点取名为末日粒子,虽然这是威尔逊用来嘲讽他而起的名字,不过他还是觉得挺贴切的。

    末日粒子就如同一支画笔一般,疯狂地在宇宙的画卷之上书写着光怪陆离的世界。

    有时它也会下笔重一些,将一处地方莫名的图成漆黑一片,那便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黑洞。

    就这样,在它的描绘下,经过了137亿年,宇宙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样子。

    由于这个粒子在四维空间中运动,以我们人类三维的大脑,很难想象出它的运动状态。

    我们不妨降低一个维度,暂且用二维的思想来考虑它。

    我们将三维的空间想象成一个平面,一个二维的平面,这个二维平面处在坐标系的横坐标至上,而它的纵坐标刻度便是时间。

    随着时间的向上,宇宙从一开始的奇点变成了一个圆,这个圆越来的越大,其中由于末日粒子的运动,产生了错综复杂的交点。

    就如同3D打印一般,我们的世界被这样从下而上的打印了出来。

    通过实验模拟,这种打印从下至上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分层完成的,它们每一层的距离间隔是1.616乘以十的负三十五次方米,这个数值恰恰是普朗克长度。

    而每一层所产生的时间是5.391乘以十的负四十四次方秒,又恰恰是普朗克时间。

    小学我们都学过,长度除以时间,便是速度,得出来的速度是299792458m/s,这正是光速。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光速是速度的上限,因为任何物质的运动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宇宙自身的演化速度,在更上边的一层还没被描绘完成之前,宇宙中任何中物质都是没有意义的。

    光速不变也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来解释,因为宇宙的演化是宇宙的基本属性,它的创生速度便是光速,所以你无论在哪个参考系下观察,光速都是不变的。

    这个大一统模型对于光的双缝干涉实验的解释是,由于光子是在两条轨迹作用下,在其中间产生的粒子,由于受到作用力的不均,所以光子会围绕着这两条轨迹做波动性运动。而一旦人类对它进行观察,就将第三条轨迹叠加在其上。

    (人类的意识也是末日粒子产生的,它是所有轨迹中最为特别的一条,人类通过观察可以将它叠加在任何事物之上,从而确定物质的种种性质。)

    就像在几何学中学的那样,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这时的光子将不能再做波动性运动,它被死死的固定在了三个轨迹之间,这时候它表现出来的性质便是粒子。

    就如同画在水中的水墨画一般,相对于末日粒子而言,它留下的轨迹便是虚假的,不可长存的,这些轨迹会慢慢的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

    所以人类永远也无法确定,历史是否真实的存在,因为他们确实的存在过,又确实的不存在了。

    在孙正严的报告中,他首次的解释了人类的观察对于物质世界的影响,由于他的万物理论模型太过于匪夷所思,所以仍然有很多的科学家并不相信和接受。

    六个月后,孙正严众人回到了地球,还没下航空飞船之时,众多的记者便将他团团围住,想要从他那里得到第一手的消息。

    可还没等这些记者们近身,孙正严便被联合学会的保镖接走。

    时隔一年,世界物理大会便重新召开,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孙正严提出的新的理论。

    孙正严刚到达大会,便被推上了会场中间的巨大讲台。

    物理学家们没有丝毫的客套,直接提出了心中的问题。

    来自日本的山本一郎问道:“孙教授,在您的理论模型中,末日例子是描绘整个宇宙的画笔,而且它正无时无刻地穿梭在我们中间,是不是只要我们提高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就算不利用恒星级的粒子对撞机,也能观测到它呢?”

    “确实,恒星级粒子对撞机对于资源的消耗非常大,但没有它,我们就不能观测到末日粒子。因为末日粒子在理论上是没有体积没有质量的一个粒子,它相对于宇宙,就像一滴细小的墨水隐藏在清明上河图之中,不把画纸上的图像全部擦掉,我们根本就没法观测到它。而恒星级量子对撞机加速过的粒子对撞时,会将已知的最小粒子夸克撞碎,到时末日粒子将无法隐藏它的存在,我们才能观测到它。”孙正严回答道。

    山本一郎得到答案后,便缓缓地坐回了自己的座位。

    然后另外一个科学家立即站起来提问,奇怪的是他并不是一位物理学家,而是来自德国的一位哲学家冯诺鲁曼。

    “孙教授,我看过您的报告,既然世间一切都是由于末日粒子的运动产生的,而相对于末日例子而言,世间的万物,甚至是你我都是虚假的,虚假的我们无法对真实的末日粒子做出任何影响,这是不是说明,人类没有自由意识呢,所有人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是被注定和安排好的?”

    “冯教授,我想您一定没有仔细的读完我的报告,确实,我们无法对末日例子做出任何的影响,但我们的意识也是轨迹中的一条,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观察和意志强加于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我想说,正是由于我们生命的存在,现在的宇宙才会变成现在的宇宙。”孙政研回答道。

    冯诺鲁曼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他也满意地坐回了自己的座位。

    紧接着是一位来自英国的数学家约翰尼德普提问。

    “孙教授,据我所知,所有的物理学模型都会有数学来作为基础,您将用什么样的方程来描绘您的模型呢?”

    “这是当然”孙正严回道,说罢,他便转身缓缓地写下了一个复杂的方程式,并将其投影在空中。

    “这个方程式便是末日粒子的运行轨迹方程,由于现在采集到的数据过少,所以这还不是最终的方程,但即使这样,这个方程也足以解决现在科学界遇到的所有问题。”孙正严骄傲地回答道。

    “众所周知,牛顿的万有引力方程无法解释水星进动的问题,直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出现,水星进动的问题才得以解决,后来我们知道,牛顿的万有引力方程不过是相对论的一个特殊的解,我想你们经过计算也发现了,现存关于物理模型的所有方程,都是我这个方程的特殊解。”孙正严继续解释道。

    注:(在太阳系中,牛顿的万有引力告诉我们,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转,它们的运行轨道是一个个的椭圆形。按牛顿当时的看法,这个椭圆形应该是固定不变的。

    然而,在1859年,天文学家们根据从1697年(大清康熙三十六年)到1848年一百五十年的水星活动记录的观测数据发现,水星绕着太阳转动的这个椭圆并没有闭合,而是有一点点的偏移。这个偏移让科学家们感到非常的困惑。这个水星偏移的现象就称作“水星近日点进动”。)

    所有的物理学家听到孙正严这么说,立即将自己正在研究项目的数据代入方程中,随后他们便惊讶地发现,方程和实验结果竟然出奇的吻合。

    约翰尼普德看着这个方程,仿佛看到了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他无比兴奋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