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杀虎 » 第二章 梅四友

第二章 梅四友

    梅四友,原名梅如松,徽州人,此人年少成名,诗书满腹,书画诗词举手拈来。

    早年成名,傲气十足,曾在淮阳城最大的酒楼,凤满楼酒后狂言道:“天下之人,论武皆我不及,若论文皆不及我,能与我为友者除了春兰秋菊翠竹,诸君难有配之”,所以称自己为三友先生。

    意思是他的梅姓乃是梅花,而梅兰竹菊乃是古人所说的花草四君子。

    而在当世能称得上君子的乃是兰韵谷的医师兰青衣,剑侠秋正见和一个酿酒的大师竹千两。

    本一个酿酒的能称的上君子,是好酒的文人和江湖好酒的侠士笑谈,因为竹千两的酒不是别家能比的,他的酒烈却纯,清而香,入口岂止一个甘甜可形容,回味更是绵绵悠长。

    而且他的酒却不是想买便能买得到的,无论是手持千金的富豪也或是朝堂上万人之上的国士,想要喝他的酒也不是想喝就能喝得上,所以竹千两被称为君子多为戏言。

    他的酒一年只卖三十坛,一人或者一府只卖一坛,而且贵的离谱,所以普通人一辈子也很难喝上他的酒。

    不过这三十坛酒卖完,如果有人想要喝他的酒,也不是不可能,只是有一样规矩,那就是说一下曾经做过异于常人的三件事,而且还要让他觉得满意的。

    据说曾经一个江湖上好酒的高手想喝他的酒,事情说了三件又三件,没有一件事情是让竹千两满意的,一怒之下便提剑硬抢,但在竹千两手下三招都没走过,便被竹千两打断两条腿丢出了门外,此后哪怕再好酒的人也没有硬抢得想法。

    而竹千两真正让人钦佩的是,一位新任将军由于南方蛮族屡次骚扰本国,便令命率军出征,出征前夕前去讨酒也被避之门外,本欲让手下铁骑抢来。

    但觉得出征前,一是强抢民众影响士气,二来是怕错手杀了竹千两,世间再难寻得这等好酒,三怕竹千两弃家而逃。以后视他为仇人不杀不快却更是麻烦。毕竟自己不是随时随地都有几万士卒跟随,而竹千两的武功可是随时随地都能发挥出来的,领兵打仗或许他行,但是论武功他还没有自信到可以胜过的竹千两的那把精钢打的酒葫芦,要知道被打断腿丢出门的剑客,是在江湖榜上排名二十四的好手,所以也只能悻悻而去。

    但六个月后边关传来将军关风平战胜敌军消息。竹千两一人赶了三辆马车,载着百余坛酒送往边关。

    关将军后来问竹千两:“为何出军前一坛难求,而现在却送了百余坛美酒”。

    竹千两道:“出征前将军醉酒,一怕影响将军布阵行军,所以只能推诿,二是看将军是否有本事喝的上在下的酒“。

    关将军暗道:“虽然当时起了别的心思。但还好没有执行,那样只会伤了江湖人士对朝堂的仁义之心”。

    接着面色略带惭愧的看着竹千两说道:“在下不才,半年来怕也没做过能令先生满意的三件事。只有一件便是,关某虽不才却是不负圣恩和百姓的期望大败了敌军,依先生的规矩,恐怕先生的美酒,在下受之有愧了”。

    竹千两正色道:“将军却勿言它,此一件便抵得千万件,以后将军但凡缺酒,竹某定不远千里送到”。

    后两人促膝长谈,酩酊大醉不谈。只是后来传言竹千两醉后,一人一骑追了敌军两百余里却是不知真假了。只是以后竹千两的君子之称却是落实了,再无他人戏言。

    早年间梅如松进京赶考,觉的自己定能在朝堂上搏个功名,会考前夕大言道“我必是三甲”。但是等得发榜出来发现自己名落三十名后,气的当街破口大骂阅卷人员不懂文章,朝堂之上污秽横流,结果被官府以辱骂朝廷为由,仗责三十后赶出京城,并下令此人永不可再参加科举,那年他刚二十岁。

    被赶出京城的梅如松,身上银两皆无,加上有伤在身,差点死在了回家的路上,幸得这户人家的主人外出路过将他救起,带到家中静养半月后才慢慢痊愈。只是外伤好了,心伤难愈,整日借酒消愁。

    只是无论他在这户人家做得什么,这家主人也未曾多言,哪怕是大醉后打骂这家的下人,这家主人也从不过问或为难与他。待得时日已久,心中多少便有些纳闷,莫说是外人,就是自家人也不会容忍自己这般无度。问及主人时,主人说:“只要小友开心,我等又有什么委屈”。

    又问下人,下人只道是:“我家主人好客”。

    后来偶尔出府慢慢听得镇上人说,这家主人自从来到这个镇上后,帮助过得人有五六百不止,救过命得也有近百人。而且,他救人或帮人从不问原因和来历,这些人中有的是江湖义士,有的是贩夫走卒,不过无论是什么三教九流酒囊饭袋或是朝堂高士只要是他碰上得或是找上他得,他从不推辞。

    梅如松又问这家主人:“此等事却又是为何”?

    主人只说:“天下之财,散尽必复,人可无才,不可无义,世界纵使有恶千般,大道却是善念长存”。

    梅如松听后哈哈大笑说道:“我曾大言不惭说,能与我为友者世间少有,今日在先生面前真是惭愧”。

    后来征得这家主人同意写了这副对联,虽工整不够,平仄不具。但是深得主人喜欢。后梅如松便告辞这户人家,走时念道:“先生大义,吾有四友吾有四友”。

    而后几年,梅三友轻文重武,终是登堂入室。此后为人低调谦逊,称自己武第一,诗词第二,琴棋次之,其余皆是末流。

    但是江湖上或朝堂上鲜少有人不知。

    梅如松的书法才是当代一绝,一支判官笔不止胜了江湖榜上排十六的好手。写起字来更是笔走龙势。有人说“好笔配好墨,好墨配上好砚台再加上好纸才能写出好字,但梅如松无论在什么纸上哪怕一张烂布上写的字都能灿若生花,只要这张“纸”够干净就行。

    曾经梅如松杀死自己仇家后,随便在一张布上留下“杀人者,人恒杀之”几个大字,却在江湖上被一些好杀者竞价到了两千两白银。

    江湖传言,梅如松武在江湖上排十六,而且可能不止十六,因为战胜排名第十六的高手后,他便退居山野鲜少与人斗争,书法和天赋应该是并列第一,因为一介书生只几年便在江湖榜上排第十六位,天赋可见一斑。后梅如松便在江南山野之间开了间书院,教人琴棋书画,改称四友居士,一年之中求字者不计其数,但是大多悻悻而归。

    只是这十余年江湖上鲜少再有此人的事迹。再有求字者,已经很多年找不到这梅四友,有人说他前些年拜了个大师,在深山的寺里做了和尚,也有说他已死去多年。

    但是也如刀痴的传言一般都是猜测,但是他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在江湖上都留有自己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