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原始微光 » 第三十五章 建立学堂

第三十五章 建立学堂

    到晚上的时候建筑组的原梨找到到了凌树,“首领我们建筑组已经建好了居住的房子和养殖棚,”

    原梨是微光部落刚建立起来的那一批人,对于用青砖、瓦片木头建造房子有着天生的喜好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凌树也是全力支持她去做。

    看着她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建好了房子和棚子对她很是欣赏也有指点的意思说道“你们辛苦了!用这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明天让辛苦建房的族人们休息两天,做上好吃的犒劳一下,接下来还有新的建房任务,你们多辛苦一下,让族群的建设设施更加的完善一点,走我们去看看建好的房子如何。”

    原梨听到这里更是欢喜说道“首领我们还要建什么啊!不是有住的地方就行了吗?”

    凌树说道“有住的地方当然不够,你们有没有发现新来的族人领导起来不那么顺利语言不通,教导起来特别费力,我要教大家统一语言和学习文字这样不管工作学习都能事半功倍”

    原梨说“首领你是说打算教我们语言和写字,这样太好了。”凌树说“肯定啊!所以说还要建造学习的房子让大家来学习,这样的房子叫学堂,学堂可以学习文字语言,等学会了这两种,学习出众的族人要进一步培养建造房子、木工、冶炼、化学、物理、数学等”

    原梨这个大姑娘直接快跑几步来到凌树边急吼吼道“首领这些都可以学吗?我要报名!”原梨知道这个可不得了啊,她和族人们看到凌树每天晚上教孩子们写字和语言,房子建造还有造高炉等等高级的东西,他们羡慕得不得了,

    他们虽然是大人可是很多东西都没有孩子们懂得多,部落的房子之所以能这么快就建好都是孩子们的辅助,

    她哪能不知道能得到首领的教导哪怕就学一点点,都是多么的渴望和重要,原梨激动坏了。

    凌树说“当然可以每个人都能学”凌树看了看部落的养殖棚后面存动物粪便的沼气池那是一个个水压式沼气池,沼气池的入料口连接着每家每户和养殖棚,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地下下水道,下水道又开小口连接着每一个沼气池的入料口,粪便通过发酵生成沼气,沼气池会生成压力将发酵好的粪便压出排料口存储到大池子中用来做有机肥,

    生成的沼气又可以做饭、做菜、烧水比烧柴火还方便,又不用处理草木灰等废渣,很干净方便,这样可以避免了臭味,又能给植物加肥带来丰收一举三用。

    因为植物是不能直接用没有发酵的粪便做肥料,直接用的话农作物会生病的。凌树点了点头道“不错,做得很好!钢筋混凝土做沼气池顶,再加上青砖搭建,”凌树心里也是欣慰起来。

    凌树指着2公里的地方说道“挖出保护部落的人工河,东面连接着乌桕河,这是凌树给离部落东面的大河取的名字,一直挖到部落3公里外西面的悬崖山下,河宽30米深15米,在离河道的40米位置建造5米厚10米高的高墙,

    城墙上朝人工河方向每3米留有射击口和瞭望口,朝部落方向就用钢铁护栏,就算敌人上了城墙也不过是射击的耙子无处可躲。

    每300米的城墙位置建造一座物资房,用于囤放武器和物资,物资房顶做两盏风动力探照灯。”

    凌树又想了想指着离住房不远的300米开外说道“就在那里建造学堂,一个大的学堂能容纳300人还有20个小学堂,小学堂每个容纳60人左右,学堂的窗户要造大些,留着做玻璃窗户用来透光,增加教学堂的亮度,地上要有导热的管道做寒冬的保暖,房顶用钢筋混凝土做平顶房到时候可以晒稻谷粮食等,对了水泥够用吧。”

    原梨说到“应该是够用的,部落每天都有很多的铁矿渣、铜矿渣、煤矸石粉、石灰石、石膏粉石英石产出,不够的话都可以去煅烧做出更多的出来”。

    原梨有很多的小问号什么护城河啊、城墙啊、什么玻璃等,她都不懂但是她就是不问,因为她知道首领以后会慢慢让她知道,很多闻所未闻的东西,说出来也未必能够明白的,这是族人们一次次的心身体验领悟出来的道理,

    每一次首领都能给部落创造发明出让族人叹为神物的东西,可在首领的眼中就是不值得一提的普通物件,

    就像上完厕所提起裤子走出茅房一样平常随意,这些对于他没有任何多大的惊奇,最多也就是手上被蚊子叮咬的小鼓包让大家知道首领和他们一样是人。

    可就是这样的平常随意让族人都是满眼的崇拜和敬畏这个神一样的孩子,可首领看他们的眼神就像看待自己家的孩子一样的温柔,让大家觉得自己才是孩子,首领更加像是他们的父亲,奇怪的是他们心里没有一丝丝的抵触,

    大家都是努力的去做首领分给他们的任务,每一件事都严谨出色的去完成,什么都不想要哪怕只要能得到哪怕首领的一个关心的眼神心里就满满的充满了力量。

    就算是首领要他们把这个星球挖穿,他们都是不带任何想法撸起锄头就干。

    凌树看着原梨那带着炙热中带着干劲的眼神一愣,点头道“好的!等下你回去将孩子们召集起来,我们商量一下,今天晚上定出细节的建造方案,等族人休息好了大家就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