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槐序梦羞花 » 第三十九章 人不是机器

第三十九章 人不是机器

    因为孟繁桐的缘故,梁少榆的作息时间都规律了很多。梦境不再是一轮血月,而是在栀子花开的季节里,感受了沐浴在阳光里的温暖。

    梁少榆看了她所说的那本书,归类的话应该算哲学吧。或许是他没有书里面哲人那样的智慧,无法完全理解里面的思想。

    阿德勒主张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人的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同理人的幸福也来自于人际关系,所以要为他人做贡献)。他的理论里反对原因论,以目的论展开,认为心理创伤不存在,人类不受过去和情绪等支配;认为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课题分离”来解决,认为幸福就是一种“共同体感觉”......

    这些理论里面,梁少榆最不能接受的是“心理创伤不存在”这一主张。可能在心理学上来说,心理创伤确实是一种逃避的表现,因为他清楚自己至今不敢看月亮的原因是不能接受父亲离去的事实。

    用“课题分离”来解解决这件事,是那个歹徒做出了坏事,他的父亲成为这件事里的牺牲者,而他是这件事里的承受痛苦的人。只要他放下过去就可以了,道理很简单,但是太过理想化了。

    造成他痛苦的源头是这件事,而这件事并不是他自己想逃避什么才制造了这件事。只有这件事不存在,他的这份痛苦才会随之消失。或许这件事没发生,他也会有其他的痛苦,但是痛苦之源并不相同。这就是他不能理解目的论之处。

    人有七情六欲,要把人生的前半段过和后半段分离出来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即使是因为意外失去记忆的人,也会试着寻找自己之前的人生轨迹;机器也会因为错误的指令而故障,何况是人呢?

    世界很简单,但是人性很复杂;有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可以毫无保留的信任与付出,但是在受伤后依然毫无保留的至纯至善之人世上可有万分之一?

    他从来都只是平凡人,成不了圣人,无法超脱于世。

    他明白自己总有一天要直面父亲离开的事实,可他连自己都无法原谅,又岂能不仇恨那个歹徒?

    梁少榆休息的很好,洗漱完毕后更是神清气爽的感觉。

    他还记得孟繁桐说过的话,于是像是写读后感一样把全书总结,写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的结语是:“人若是一直活在过去里,并不能报复伤害自己的人,痛苦的也只有自己。普度众生不是人类的课题,受害者凭什么要替施害者背负罪恶的枷锁?作为受害者,可以不原谅伤害施害者,但要放过自己。恶魔要把我们往深渊里拖,妥协就是最愚蠢的选择,我们只有挣扎着向阳而生才对得起所受的苦难。我们终有一天要走在光明的大道上,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

    孟繁桐整理图片休息之余看了梁少榆写的读后感,既感叹于他的行动力,又被他的文笔惊艳。反正她自己是没有办法把这类书籍的读后感写得这么条理清晰的同时又感人肺腑。

    把饭煮上之后,她坐在饭桌前看剩下的部分。她发现这个人像是把自己的想法也写了上去,结束语更是直击她的心灵。

    他们并没有互诉过往,没有感同身受,没有同病相怜,却有相同的观点。

    她读了这本书以后才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原谅那些伤害自己的人,又明白自己没有办法将受到那些伤害抛之脑后,让自己陷入了一场死局。

    因为这让她进入了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的误区,梁少榆的结束语就像是在迷宫里打开了一条直达的通道,让她得以脱身。

    她一直以来都不太喜欢和大哥沟通,因为他总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指挥她该怎么做,却从来不能体会自己的痛苦。

    就像她刚去公司时,没有人教她该怎么做那些事,他就只会下达命令;她在公司背了黑锅,他只会说他们说的对,这是你自己能力不够......

    可是她既不是这个专业,也没有人教导啊,更没有人知道她跑了多少趟才把那些流程写出来。

    出来时之前,她手把手的教会另一个姑娘自己摸索出来的一切,心里想的却是:如果当初也有人这样教我该多好啊!

    有一次堂妹问她:“为什么孟想大哥总是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

    孟繁桐的回答是:“他这样就是最好的状态,他要是说起来,你就知道什么叫后悔。”

    后来有一次孟想开始讲道理、讲因果循环、讲发展,滔滔不绝一上午,孟婕才懂她姐说的话。

    孟想几乎没有参与过弟弟妹妹的青春,一心一意的读书希望能为家庭、甚至家族做贡献,他很好。孟繁桐其实也理解他,她只是委屈。

    记忆里有一次,他去质问她什么事情,她很委屈的哭了,事情解释清楚后他说:“你不要因为别人的错误伤害自己,无论是犯错还是受了委屈都不要流泪,即使无法微笑,也要沉默以对。”

    可人是不会被自己不在意的东西伤到的,而她委屈的点也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去质问她、不信任她的人是自己的大哥。

    生而为人,她无法没有情绪。他那句话在孟繁桐耳朵里和“吃亏是福”没有任何区别,她早已“福如东海”,而他未曾了解一丝一毫。

    孟繁桐摔倒在泥坑里,她并不想听到有人在旁边说:你怎么不保护好自己?这么容易摔倒。

    而是有人伸出手说:来,别害怕,我拉你起来。

    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里,她被信任的人伤害、被好朋友抛弃,不被亲人理解,只能把亲情作为救命稻草紧紧抓在手里不敢放。

    她不需要有人与她共情在坑里的感觉,她逃避只是因为她害怕,她需要一份由衷的信任与勇气。

    在她二十多年的岁月里,这两样东西都是在陌生人身上感受到的,一个是干爹,一个是梁少榆。

    明明只是自己随口说的一句话,他就能立刻付诸行动,且给了自己最好的反馈。

    她就这样在大厅里笑出泪,放肆的不像自己。

    梁少榆把自己的感想发过去后才发现自己已经饥肠辘辘,他第一次“写作业”写的这么开心。

    时间有些赶巧,已经过了吃早餐的时间,吃午饭又有些早。

    但是不吃的话,五脏庙会抗议的,所以还是决定做饭。

    依旧简单的果腹,他并不清楚自己的一篇读后感,能让孟繁桐下定决心面曾经。

    而孟繁桐也并不知道,自己随口一说的话,可以使梁少榆决定直面内心的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