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末一闲人 » 287章 袁绍荐异人(写私货文思泉涌;书正文搜索枯肠 md 绝了!)

287章 袁绍荐异人(写私货文思泉涌;书正文搜索枯肠 md 绝了!)

    五日时间,京城热潮涌动,几句无处不谈先生,无人不言宝药。

    但四世三公之袁家,却别有一番计较——

    “人物品评会,本初(袁绍)与公路(袁术)就不要去了,这两小儿是我袁氏麒麟子,不合立于危墙之下。

    其余袁氏子弟,就任他们去吧。”

    袁隗淡淡的说道,决定了族中年轻人的前途。

    袁逢却有忧虑:“次阳,非我固执已见。

    只那天兵神威着实不凡,大将军何进,庸人之才也,如今竟成天兵,得神甲神刃,百十人都近不得身。

    若我家闲杂子弟也获此等大运,而绍与术仍为凡人,我怕祸起萧墙啊!”

    袁隗老神在在:“彼辈,儿郎也。

    即便化作天兵,杀人虽容易,服人却不易,而本初、公路二子,早得降人之术,身虽凡人,神已超人,焉不能降服他者为己所用?

    若不能,就是此二子不堪造化,不合为袁家梁柱。”

    袁逢讶道:“次阳,你果然一贯狠心,此我不如你处。然绍与术两小儿,是你我亲手抚养,倾力造就,尔竟不怜乎?”

    “怜子如何是丈夫?”

    袁隗居然反问一句,

    “我袁氏数代三公,岂是怜子得来的?兄长,慈悲不仅败子,更败坏门庭,君不见几多豪族大阀,皆是因慈悲怜子而衰。”

    两连问,叫袁逢哑口无言,这时候,两人谈话的地方突然走进来一个年轻人。

    “大人何故忧愁?可愿言之。”

    这年轻人不是别个,正是袁逢亲子,袁成继长子——袁绍,见袁逢脸上愁色遍布,这小子关切的问道。

    此时,作为地主阶级统治学的儒学还没打磨好它作为一个统治工具的功能。

    长幼尊卑,君臣父子的核心观念还只是一个雏形,所以袁绍能以后世略失礼的态度直接询问长辈。

    这似乎也是汉代迷人的地方——

    汉独以强亡。

    后来被打磨完美的统治工具——儒学,还没能在此时彻底封锁人们的心智。

    在生产力茁壮成长的当前时代里,人们不断的在儒学的罅隙或孔子言论的脉络中(儒学与孔子言论不是一回事。

    儒学是封建地主贵族的统治学,而孔子言论则是他探索出的试图用以复兴奴隶贵族的统治学。

    孔子最惧怕礼崩乐坏,何谓之也?

    是因为礼乐是奴隶贵族的统治核心,借用繁复的礼来割裂主与奴,使奴不解主,把主人当做神一样的生物。

    利用占据庞大生产力的乐器来垄断社会多余的生产力,使人们疲于奔命。

    所以《论语》最开始是孔子希望教导奴隶贵族,使他们不要自毁的学问。

    但正如下文所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匹配导致了春秋战国的大混战,而孔子致力的克己复礼因为不符合当时生产力而最终被统治群体们放弃。

    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孔子的智慧是强大的,他的《论语》点出了许多普世的道德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我很赞同的一句。

    所以因此,《论语》被后世继承下来,并重新开发为新的统治阶级的治世学问。

    那它有没有资格作为更新一代的统治阶级的统治学呢?

    我的回答是没有。

    因为对于工农,我们有五大圣【避免和谐】的理论。对于资本,金钱会教会他们一切,而且《论语》中的道德观与他们追逐利益的途径有许多是不相符的。

    如果喜欢《论语》,那么可以摘取一些普世的价值观念。至于理学、心学等在孔子言论基础上发展处的封建贵族统治学,看一看就得。)

    寻找着新鲜空气,偶尔还会探索非儒学的或是新儒学的更符合大生产力的统治学。

    也即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匹配是混乱之源,战争之由。这一点,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中都有着诸多体现。

    晚辈面前,长辈需表现出尊严来,袁逢很快整理心绪,他是此处房中最长,袁绍问的又是他,所以率先说道:

    “此大人事也,尔不必过问。

    尔此时不在京中玩闹,怎在府上见我们两个,莫不是闯出什么祸来,又要我予你遮掩?”

    袁绍喜道:“大人误会了。我今日来,是为了想两位大人引荐一位奇人异士,我观此人神通,胜过大将军何进何止数倍!”

    袁隗冷哼一声,道:“自从京中来先生,能人异士多矣。可惜虚者有,实者无。尔受教导,也会被蒙骗么?”

    袁逢叹一声,并不说话。他知道袁隗的心中并不高兴。

    因为立帝的事,袁隗十分厌恶巫者,并且可以预见的是,以先生为代表兴起的巫者群体必将使人心浮动,影响由他们——

    大型地主把持的天下秩序。

    因为生产力尚算底下的缘故,中小地主虽然是庞大群体,但仍然不能够凝聚足够的力量来使得他们有被团结的价值。

    这一现象最明显的表征就是察举制这一完全由朝廷高官把持的选拔体制。

    当科举制成为主体选拔制度后,才是中小地主群体正式站上历史舞台的时刻,那时候的朝廷政治会更加复杂。

    到那时,会有新的,更符合中小地主的儒学理论出现。

    而大中小地主们也会携起手来,一起限制武官的权力,避免新的王朝出现(皇帝是由地主们主动或被动的让渡权力而产生的。

    这样的过程对地主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大出血的过程。

    而每个强大的武官,在地主们眼里,就是一个个新王朝,新皇帝的苗子。

    因为成为皇帝的基础是拥有强大的武力,使他对内能限制各阶层地主的行为,不使野蛮行径在统治阶层出现。

    换言之,皇帝对内是裁决者,维持统治阶层内部的公正。

    对外,能打击外来落后制度,也打击失地农民的起义,保护不到最危难关头,不能团结的地主群体。

    当然,即便在最危难关头,他们也还是有许多不能团结的时刻。

    而地主们在开国初让渡的权力会在王朝经历的漫长时期里一一的收回。这是自毁的举动,但地主们无法遏制这种举动,因为人性尚利。

    在汉代,地主为何没有限制武官的权力呢,我以为是大型地主本身就拥有着召集一支强大军队的能力。

    此时的史载中,也处处不乏大地主散家财募兵的故事。

    而此时的中小地主则完全没有限制这种行动的能力。

    这是如果大地主,也即是朝廷高官主动提出限制武官权力,那基本上也就意味着这人要么失心疯了,要么就是他的皇帝是个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