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顺治十四年 » 第四十五章 战争

第四十五章 战争

    满清八旗军长于陆地征战,不惯水战,未设正规水军,于是对船只也就不予以重视。

    陈旭日所做船模虽好,顺治只把它当做哄孩子欢喜的稀奇玩具。把玩半天,放到书案上,略有些婉惜道:“难为他把船做的恁般精致,倒是对这个十分在行,可惜却是赏玩之物,派不上具体用场。”

    岳乐笑道:“皇上要是喜欢,不妨让陈旭日据此监工打造一艘大船,以供日后游湖或是出行之用。”

    “你这主意好,眼瞅着就要入夏了,天气热起来,实在让人苦恼。往年只能往南苑去消暑避夏,若有这么一艘大船,盛夏烈日炎炎,在水上小住也的确有趣。”

    顺治有些意动,仔细想想,却是连连摇头,打消了这念想,“还是算了,他要给我造了这么艘船,传扬开来,民间必争相效仿。手里有了可行远路的大船,有些人只怕就有了别的心思,此风不可长。”

    船者,行于水上交通工具尔,顺治对这东西并无多大兴趣,更不想引得别人对它生起兴趣。

    大清从龙入关,征战至今未得消停。四川、云贵及两广部分地区,仍苦于兵患,西藏、新疆、漠南蒙古等边境,尚未大一统,海外又有郑成功等人雄踞海上,进行反清复明斗争。

    朝廷无力海上制胜,于是继承了明朝的禁海令,进一步申严海禁。顺治四年,明确规定“广东禁海,凡系飘洋私船,照旧严谨”,顺治十二年,下令全面推行海禁,“海船除给有执照,许令出洋外,若官民人等擅造两桅以上大船,将违禁货物出洋贩往番国,并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或造成大船,图利卖与番国,或将大船赁与出洋之人,分取番人货物者,皆交刑部分别治罪”。

    这些政策具体除了对国产货物出口做出严格限制,且再三重申,严格限制国内商人制造海船。

    是以顺治虽喜欢这个船模的精美构造,却不把它放在心上,“这个陈旭日,脑中的确有些好东西,也不知道有没有治国理政方面的道道?我看,得寻摸个法子,让他多吐露点东西出来,指不定有些真能派上大用场。”

    “皇上说的是,前后不到半年光景,这孩子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我倒真是好奇,这样一个人,要是入朝为臣,表现又将如何?那些让人苦恼的军国大小事,只怕他未必就不会想出有益的点子。只看他进宫月余,为人处事,说话办事,机伶之外,稳重有余,实是个可堪造就的主儿。”

    如今不比在关外时候,地方小人口少,管理起来相对容易些。现在大清入主中原,从南到北,拥有广袤土地,治下百姓既多,需要操心的事就更多了。

    皇上勤政有为,立志做出个样子来,奈何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时刻不敢放松,许多事情最后结果仍旧是差强人意。朝中不缺臣子,独缺能臣。

    岳乐叹息道:“就可惜他年纪实在太小,否则提拔到合适的位子上,慢慢锻炼几年,总是一名可以为皇上拾遗补缺的人才。”

    顺治心中一动,由不得低头沉思。

    的确,放着这样一个值得培养的人不予闻问,实在太过可惜。想他初登大宝,不过六岁而已,亲理朝政全权处理军国大事,也不过十三四岁,比陈旭日大不了多少。可见年龄不是问题,关键其人是否可堪造就而已。

    当年他与董鄂妃两情相悦,排除一切阻碍迎她进宫,这两年她在宫里日子过的艰难,纵是处处小心,仍不免动辙得咎,自己何尝不知呢?却是忙于前朝事体,无暇过问。

    母后在朝中和宗族里影响力太大,自己想立爱妃为后的心愿,终不能得偿。年前隆兴出生时,自己就表示要立隆兴做太子,直到今天,仍然不能如愿,而前些时日,母后突然下旨,以佟妃体弱为由,将三阿哥玄烨恩养到坤宁宫皇后名下,科尔沁蒙古吴克善亲王此时来京,频频接触朝中大臣,必有所图,倒不可不虑……

    嗯,为隆兴计,陈旭日此人也当予以大用,往后,一者可以成为自己身边得用的臣子,再者,他出息了,对隆兴有百利而无一害!

    顺治考虑清楚后,抬头叫道:“吴良辅——”

    吴良辅一直站在几步外的一根柱子后,把自己当个隐形人,悄没声的听着顺治和岳乐说话,随时候着上面传唤。这时急忙上前两步,“皇上,奴才在。”躬身听命。

    “去承乾宫,传陈旭日来见朕。”

    吴良辅领命离开,顺治走到案几后,拿起一本奏疏,对岳乐道:“你来看看,这是孙可望上的折子。”

    岳乐双手接过,打开来,开章标明“愿取三省上献,以大一统之盛事”为题,其下数行小楷:“大兵征滇,臣报效之日。滇南形势,臣所熟悉。或偕诸将进讨,或随大臣招抚诸境,庶少效奉国初心……”他要求朝廷发兵,“则滇黔蜀地愿尽入于皇上之版图,兵马将士愿咸奉皇上之军旅……”

    岳乐合上奏疏,“孙可望打算领兵亲赴前线做战?”

    “数月里,前后递了几个折子,都是这个意思。”

    岳乐略做思索,直言道:“孙可望此人,因贪权内讧,事败归降,此人两面三刀,乃小人耳,可加高爵,不可重用。”

    顺治稍做沉吟,犹豫道:“滇黔形势,他最熟悉,南明永历朝廷,李定国是我大清心腹之患,孙可望与其相处多年,对此人用兵之道最为了解,我军南征,若得他随军亲往,当有事半功倍之功。”

    “皇上且不必忧心。南明小朝廷偏居一隅,不思进取,仍以内斗为乐事,距自取灭亡之日不远,不足为惧。那李定国虽名声在外,依臣看,心胸却是狭隘,好大喜功。马吉祥以南明永历帝近臣,先献媚于孙可望,一手导演了十八学士案,后对李定国歌功颂德,此等小人,李定国不但不杀,反而让他入阁予以重用。刘文秀经营四川,已见成效,李定国却以永历帝名把刘文秀召回,现川、黔、湖广经略无人,南明败局,已无疑义……”

    孙可望与李定国相争败走后,李定国不顾清兵在旁虎视眈眈,大敌当前,不但以内讧中的“功罪”大申赏罚,而且不思争取和团结内部,减少损失,对于曾经接受孙可望密令的将领,本可以用朝廷名义对他们赦罪招抚,却计不出此,亲自率兵攻打,务求杀之而后快,实莽夫尔。

    这也便罢了,与其同为南明支柱的蜀王刘文秀,虽战功不及李定国,但安抚地方和军队的工作做的相当出色。他在追逐孙可望时,注意收集孙可望部下兵将,多达三万余人,加以改编训练,打算用于守卫同清军接境地区。正因为他的豁达大度,使得孙可望降清时,应者不过几百人,而且没有一个重要将领。与李定国之所作所为形成鲜明对比,却反遭到他的冷遇。

    “刘文秀安抚了贵州、四川、湖广军队,被李定国所忌。我军利用南明内讧、孙可望来降的机会,秣马厉兵,调兵遣将准备大举进攻,李定国却心存芥蒂,把刘文秀和处于一线的将领调回大后方昆明,严重的削弱了前方指挥部署。这两人不合,自乱阵脚,等于帮了我们的大忙,来日进攻,克敌之期,指日可待矣……”

    岳乐曾经数度亲上沙场,前线局势了然于胸,此时分析的头头是道,顺治听的频频颌首,面带微笑。

    陈旭日在吴良辅带领下,悄悄走了进来。

    只不好打扰两人说话,在旁边跟着听了会儿,却是听的心里百味杂陈,说不清是个什么滋味。

    他生活在和平年代,发生枪火炮击的战争场面只从电视上看到一些,可是那离现实生活实在太远,没有身临其境不是当事人,对战争的残酷性,到底不会有切身的感受。

    此时听着岳乐将西南战事一点一滴道来,虽然一样遥远,却是发生在中华大地,发生在自己前世曾经去过的省份,联想到进京循机刺杀孙可望的于老、沈芸等人,不由得生出一些紧张的感觉。

    其实早就知道,如今天下并不太平,正在前线为满清政权浴血厮杀,向自己同胞举起刀枪的吴三桂等人,将来有可能再挑起新一轮战火。

    战争并不遥远。但是日复一日,他看到京城的老百姓都一样的婚丧嫁娶,一样每天清早提着篮子上街买菜,官员们一样起早摸黑上朝,明了暗了受贿,说的恭维话也不见得就短些,一颗心慢慢也就安静下来。

    却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陈旭日,你且站过来些。”

    顺治和岳乐说完话,回头看见他,立刻招手让他向前走。

    “半个多月了,南苑那些人已经过了天花发病的潜伏期,无一人见喜,朕让他们都回家了……这次你立了大功,朕要重重赏赐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