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超脱之争霸诸天 » 第三十三章 局势

第三十三章 局势

    直到四月下旬,李琦才正式接见了南家和朱家,对他们进行安抚。

    会面十分和谐,随着南山水这段时间对大夏的了解不断深入,越发的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不断提出各种问题和建议,君臣俩人聊的热火朝天。

    而朱家因为是被动投降,加上大夏陆军本就强于大离,对水师发展和战法又不了解,只能尴尬的和陪同的丁世轩、商震等官员尬聊。

    好在最后结果是好的,南山水顺利的融入大夏,朱家也得到妥善安置,并未受到区别对待,大批子弟加入到大夏军官训练营,开始长达半年的培训,一切以考核成绩说话,让朱家松了口气。

    对于两家的监视,丁世轩直接摆到台面上来说,没有丝毫隐瞒,对此,两家都表示了理解,南山水是不在意,家里总共也就四五口人,其他的侍女之类的都是大夏安排的,不怕监视。

    朱家则不同人员复杂,嫡系加旁系、亲近的支脉加起来上千人,即使嫡脉也有近百人,这么复杂的构成,让朱迅也担心出问题,牵连整个朱家,对于丁世轩的监视核查,朱迅举双手赞同,甚至表示愿意主动配合,需要了解什么,自己可以随时配合。

    对于自己的安排,朱迅为了能够更快融入大夏,也接受了前往训练营担任教官的提议。

    晚上,李琦设宴招待了两家的主要成员,算是接风宴。

    自从镇海军撤离之后,两国战场整个沉寂下来,两边都忙着重新调整部署,暂时都没有开战的打算。

    伍世伦一边忙着接收降兵,进行部署调整,一边让中央军前出虎啸谷,设置前进基地,准备对连山州的大离军进行下一轮攻势。

    白羽军经过前次大败,虽然补充了部分兵员,但战力和之前相比,自然是明显下降,对于驻扎在虎啸谷外的数万大夏军,没有丝毫的进攻打算,一边不断吸纳优质兵员补充损失,一边整合整个连山州的兵力,在几出关键之地设置防御,阻拦夏军南下。

    到四月底,连山州已汇聚近三十万大军,凭借险要的地形,展开防御,同时不断训练新兵,征集更多的兵马,意图展开反攻。

    镇海州这边,十多万新兵需要训练分配到各军、各地,主力则在镇海、虞城两城之间设置预警线,防止大离发起突然袭击,大部分时间都在协助当地百姓抓紧生产,稳定民心。

    而退守中州的沈涛,则以十八万镇海军为骨干,不但汇聚各地兵马,在大河、大雁、飞马三城之间,组建了新的防线,还从离京城城卫军中抽调十万人,汇聚五十万大军据城而守,与大夏军展开对峙,双方斥候呼啸往来,每天都有不少斥候消逝在中间广袤的森林平原之上。

    因为失去镇海和北湖两个州数百万人口,让大离的战争潜力受损,但大离的精华之地是南边的几个州,这些州人口密集,物产丰富,庞大的人口,依然可以轻松组建上百万大军。

    面对灭国之战,大离也不再顾及是否会伤及国本,按照五抽一的比例,大批的征召青壮。

    两个月的时间,大离征兵百万,大批农夫放下锄头,简单的训练一段时间后,便开始向中州、安海、连山三州进发,预计到五月中旬,大离在三州的总兵力,将会达到一百五十万之众。

    为了供应如此庞大的军队所需,大离还征召了大批青壮用于转运物资,大批青壮的抽调,甚至影响了大离的春种,预计今年夏粮将会大幅减产。

    但大离不得不如此,开战之处,大离上下,谁也没想到局势会变得如此之快。

    尽快知道大离军队得战力不如大夏,但仅仅十年前,单兵战力差距已经缩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甚至略有超出,整体实力虽然不如,但也不是很明显。

    但仅仅十年过去,大离与大夏的战力差距已经大到令人恐惧的地步。

    根据黑水反馈上来的消息,战场上,大夏轻步兵一打三毫无压力,重步兵完全是碾压姿态,若是结成战阵,这个数字还要翻倍,而整体战局上,双方的战损比达到了惊人的一比十,没消灭一个大夏士兵,大离就得付出十人以上的代价。

    开战到现在,除去水师,陆军方面,大离通报的战损士卒不过两万余人,而大离则损失大军数十万,其中阵亡近十万,被俘近四十万。

    光是南湖州,就损失水师八万,南湖军十余万,加上近十万州军,还有白羽军数万,总数近四十万。

    镇海州方面,东海水师投降,连带着虞城数万守军被俘,加上镇海军为了摆脱追击丢下的十二万大军,损失二十余万,

    开战四个月,大离就损失整整六十五万大军,更让人崩溃的是,其中近半都是主动投降。

    六十五万,相当于之前大离四大主力军团的总和,如此惨重的损失,让大离朝堂上下一片悲观,不少官员提议主动议和,割让土地谋求大夏撤军,但被暴戾的刘宇当庭杖杀。

    两国两百多万大军在漫长的战线上对峙,而大离的援军还在不断抵达,庞大的数字,让冯军和伍世伦已经一众高级将领都面色凝重,即使再怎么精锐,面对如此庞大的军队规模,依然让人心惊不已。

    不得已之下,冯军多次上书,请求提前发起进攻,防止敌军数量过多,无法处理。李琦思虑再三,驳回了冯军的请求。

    李琦认真考虑过,尽管大离军数量不断增加,但都是新兵,同时,大离也缺少能够指挥如此规模军团的指挥官。

    冷兵器作战,并不是人越多越好,人越多,对指挥官的要求就越高,光是百万兵马的调动,就足以让人崩溃。

    大离的一众高级将领,指挥兵力最多的,也不过三十多万,从未有过指挥百万大军的经验,且有能力的副官也不多,无法辅助主帅整合大军战力。

    如此一来,大离看似强大,实际上必然指挥困难,无法做到全军如一。、

    反观大夏,虽然兵力不如大离,但差距并不夸张,而在指挥系统上,大批英雄充实了各级指挥体系,让大夏军团指挥顺畅,加上士卒素质和装备的差距,依然是大夏占据优势。

    只要指挥得当,大夏正好趁此机会削弱大离一波,百万大军,若是能抓到一般俘虏,就可以彻底解决占领大离驻守兵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李琦特意书信一封,送到了冯军手里。

    看完李琦的信,冯军也不禁思考起来。

    冯军想要主动出击,是处于伤亡的角度考虑,面对这种规模的大军,想要正面击溃,付出的代价绝对不少,但正如李琦信中所说,大离此次汇聚百万大军,一旦溃败,想要再次组建如此规模的大军,难度将大大提高不说,大离财政也无法承受。

    而击溃敌军,大批的俘虏不提,大离军心必然溃散,之后的战事必然会轻松不少,原本围困一月才能拿下的城池,说不准就直接投降了,会大大加快攻略大离的速度。

    眼下南燕局势紧张,大炎百万大军强攻,南燕损失惨重。

    以往,南燕因为有北凉和大离支持,面对大炎的进攻,会主动放弃部分军堡,来增加大炎守城兵力的支出,但这次不同,大离无力支持南燕,大炎又出兵百万,即使放弃全部的军堡,大炎依然有充足的兵力展开进攻。

    开战月余,南燕丢掉了十余座军堡,损失数万兵力,而大炎虽然损失也不小,但整体兵力的优势尽显,各路军团没有丝毫停下的迹象,不断向前挺进,大量军堡陷入包围之中。

    即使北凉攻入大炎西北腹地,西北军损失惨重,大炎也没有丝毫抽调南境兵团回援的迹象,而是从各地召集州军救援,下定了决心要覆灭南燕。

    南燕局势随时可能恶化,若是能通过这一战,打掉大离最后的反抗力量,加速大离的攻略速度,确实是有利于大夏的。

    想到这里,冯军顿时明白李琦的用意,也加快了新军的训练速度,希望能增加一些部队的战斗力,减轻未来的压力。

    李琦自然不会什么都不做,刚训练出来的五万军士,被加速送往镇海州,加强镇南军的实力,以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大战。

    而伍世伦则轻松不少,连山州的地形,使得这一路注定无法成为主战场,两边数十万大军,已经让整个连山州挤得满满当当,再也容不下更多的军队了,自己只需要按照计划,逐步推进即可。

    此时的大炎中都城,一众朝臣也是面色凝重,此次南征,大炎精锐尽出,为了防止出现意外,还特意提前征兵五十万,加强了边境的守备力量。

    但大炎低估了南燕的抵抗决心和北凉救援南燕的决心。

    南燕在边境部署的上百军堡,成为了大炎军队的噩梦,为了拔除这些军堡,大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拿下十五个军堡,大炎就付出了近五万人的代价,而南燕仅仅死伤不到三万。后边还有近百军堡,按照这样的比例,大炎付出的代价是不可想象的。

    好在,驻守军堡的是州军,南燕过来衰弱,人口不足,虽还有近百军堡,但想要全部如一线军堡这样驻扎这么多人,南燕是做不到的,之后的军堡,守军数目会越来越少,直到无兵可派。

    而南燕的三大主力军团,被镇燕军和烈阳军主力死死拖住,为了困住机动灵活的南燕军团,大炎不惜派出近十万骑兵,不断压缩他们的活动空间,才勉强形成正面对峙的局面。

    大炎刚抓住南燕主力,正在计划展开进攻,一举歼灭南燕主力。所以总体来说,南境的局势大炎是占据绝对上风的。

    但北境局势就有点不妙了。

    北凉派出三十万精锐骑兵和四十万步兵,兵分两路,跟云山军和西北军死磕,五十万骑兵在西北平原狂飙不止。

    一个多月的时间,西北军骑兵近乎全灭,仅有一万余人继续在战场牵制北凉,步兵只能呆在城里,看着北凉骑兵呼啸往来,勉强扼住了北凉南下的通道。

    但惨重的伤亡,让西北军士气低迷,十余万西北军加上后期调集的五万州军,已经伤亡近半,在不给予支援,整个西北防线就要彻底崩溃,届时数十万北凉精骑南下,造成的破坏是无法想象的。

    云山州这边,拓跋弘统帅的步兵,在十万铁骑的护卫下,日夜不停攻打云山军镇守的军堡,集中攻打东部防线,目前已连下七城,只要再拿下两个军堡,云山东部防线就会出现缺口,北凉大军可以沿着缺口一路南下,甚至威胁到中都城。

    大炎朝臣们汇聚于此,就是商讨这件事。

    “眼下北境战事不利,诸位爱卿有什么应对之策?”阳明端坐在龙椅之上,朗声问道。

    “陛下,我大炎兵多将光,各地州郡还有数十万大军可以抽调,眼下兵部已从北方各州抽调十五万人前往北境支援,后续各州还会有大军北上,足以稳住北境局势,清陛下放心,兵部已做好详细的支援计划,确保北境不失。”兵部尚书计存孝从队列中走了出来,恭声回复到。

    “笑话,北凉此次倾全国之力举兵南下,甚至连国内三大贵族部落都抽调了近半精锐,连西北军精锐都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损失惨重,只能据城而守。

    从各州郡抽调的兵马,只怕防守都勉强,何来无虞?若是若此安排,如何让人放心!

    依臣之见,此时还当立刻从南境调集主力北上,确保北境不失,或调西境精锐前往西北,方可安心。”刑部尚书范进立刻出声反驳到。

    “陛下,万万不可,此时南境刚刚将南燕主力抓住,此时若调集烈阳军或镇燕军北上,有可能被南燕主力逃走,想要再次抓住机会,就难上加难了。

    更何况,一旦从南境抽调兵马,必然导致征讨南燕之战难度加大,毕竟灭国之战,南燕再弱,征集百万大军也不是难事,一旦减少南境兵力,灭燕就成了笑话啊!”户部尚书钟逸群站出来反对。

    不是他支持打仗,而是因为现在已经打起来了,从全局考虑,想要灭燕,百万大军是最低数字,不能再少,一旦调集大军北上,北凉自然是退的,但灭燕就成了笑话,大炎将再次做无用功,空耗国力,所以钟逸群坚决反对从南境抽调主力北上。

    “陛下,臣附议,南境主力不可轻动,西境精锐是为了防止周宋两国再次放北戎人南下所留,也不可轻动,此时唯有调集州军一个办法。清陛下明察!”计存孝激动的说道。

    于是,一场激烈的辩论在朝堂上展开,众臣分成两边,不断反驳对放的言论。

    阳明冷眼看着纷乱的朝堂,心中不住冷笑。

    虽然大炎是阳氏独大,完全能压制住其余世家,但世家为了自身利益,自然不甘心如此,这些年,其他世家的势力有抬头的迹象,若此次伐燕再次失败,阳氏的声威必然受损,其他世家必然趁机壮大自己。

    “看来,只能出动底牌了!”阳明眯着眼睛,心中不断衡量得失,最终下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