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当皇帝的那些事儿 » 第四十章 飞尸警告(加更)

第四十章 飞尸警告(加更)

    (感谢打赏不如加更来的实在,为掌门好好睡好好看加更)

    当天晚上,马士英府上。

    阮大铖正在做客,因为夏天闷热,二人在院中桂树下纳凉,边喝酒吃肉,忽而畅谈国政,忽而论起往事。

    正在兴头,忽见一道黑影从天而降,闷声砸于院中。

    “什么东西?”

    二人就着皎洁的月光看去。

    似乎是一个人?

    一旁侍奉的老仆打着灯笼过去查看。

    “啊!尸体!”

    老仆扔掉灯笼,连滚带爬夺路而逃,却不小心撞到院墙,当场晕了过去。

    二人走近一看,正是潞王府老太监的尸体!

    马士英和阮大铖呆立当场,眼中满是惊惧。

    一分钟内,两人身上加起来至少出了八斤汗!

    “是他......”

    好不容易缓过神来,从阮大铖惶恐的眼神中,马士英看出了端倪,沉声问道:“你认识?”

    阮大铖木然点头,道:“是潞王府的太监......”

    事关潞王,马士英沉声道:“细说!不可隐瞒!”

    书房内,马士英坐在椅上,微闭双目,听着阮大铖一五一十的交待事情经过。

    原来,上次朱以海大闹兵部,惹恼了阮大铖,他是个睚眦必报的主,故而找人准备给朱以海一个深刻的教训。

    “这是鲁王干的?”

    马士英不敢相信,一个混吃等死的亲王,居然有这等魄力,敢往当朝内阁首辅家里扔尸体警告!

    “今晚是他们行动的时间,想来那边出了岔子。”阮大铖说道。

    马士英神色微凝,道:“京营的人马,由司礼监卢太监和勋贵掌管,调动需兵部批文,你是如何调动的?”

    阮大铖道:“这个月由忻城伯赵之龙轮值卫戍南京,下官找他出的手,仅让他调动本部十几个亲兵。”

    “你呀,尽给我惹事!”马士英负手踱步,步伐凌乱不堪。

    阮大铖嘀咕道:“本以为他只是个贪生怕死的藩王,教训一番就是了,谁承想此人深藏不露,倒是下官小瞧他了......”

    你小瞧他了,老子何尝没有看走眼!

    马士英越想越觉得不安,昨日他刚建议皇帝下旨申饬鲁王,今天就收到死亡威胁,这仅仅是巧合吗?

    心头怒火上涌,他指着阮大铖喝道:“鲁王知你是我的人,今日飞尸警告,明日说不定派人来暗杀!你以后给我安分点,别再招惹他了!”

    阮大铖只得点头应下,心中的恨意却丝毫未退。

    ......

    一连数日,南京城内趋于和平。

    马士英和阮大铖似乎低调了许多,连朝堂上都没有吵闹之声。

    龙泉山庄内的鲁王朱以海,更是销声匿迹了一般。

    在双方的刻意隐瞒下,“王驾胡同遇袭”和“马府飞尸警告”二事,仿佛从未发生过。

    政治斗争本质上是权力和利益之争,朱以海和马士英,一个藩王一个首辅,二人没有太大的利益矛盾,故而选择尽量克制,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阮大铖可不这么想,一直寻找报仇的机会。

    在此期间,东林党们也没闲着,一个个忙起了新活动——翻案!

    首先,这些大儒们推翻了满清给崇祯皇帝上的谥号和庙号,重新立了一份。

    将庙号怀宗改为思宗,重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也就是原本的怀宗端皇帝,变成了思宗烈皇帝。

    不想新的庙号一经发布,立刻遭致广大文人士子的强烈反对。

    因为降魏的蜀汉后主刘禅,死后的谥号也是“思”。

    崇祯皇帝是殉国的皇帝,乃汉人皇帝的脊梁,让他和刘禅用一样的谥号,不是羞辱人吗?

    面对文人士子的汹汹反对,内阁也觉得极为不妥,最后改“思”为“毅”,崇祯皇帝的庙号谥号为毅宗烈皇帝。

    这一闹剧还没结束,东林党人忙完了崇祯皇帝的事,或许是觉得不过瘾,又开始捣鼓起大明另外两位皇帝的庙号和谥号。

    大明自太祖朱元璋起,到崇祯皇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但在北京天寿山的陵寝只有十三个,加上南京朱元璋的孝陵,也才十四个。

    差的两个坑,是建文帝和景泰帝。

    朱棣靖难成功后,压根就不承认建文帝的年号,朱老四进入南京城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建文帝的年号,将建文四年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第二年直接改元永乐元年,父子二人的年号无缝对接,硬是将大侄子建文年号踢进历史的垃圾桶里。

    至于景泰帝,兄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被瓦剌俘虏,他监国主持大局,后登基为帝。

    没想到八年后战神兄长来个夺门之变,复辟后将景泰帝软禁至死,以亲王礼安葬在北京西山。

    这二位皇帝因为政治因素,没有被朝廷承认,故而没有资格拥有庙号和谥号,更不配进太庙。

    以大学士高弘图牵头,东林党人开始为建文帝和景泰帝翻案。

    没有过多的粉饰,他们直接为建文帝朱允炆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给景泰帝上庙号代宗,追加谥号为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礼部,乃至整个弘光朝廷上,几乎都是东林党人,弘光帝不好驳回,只能批准。

    首辅马士英则似乎还在“飞尸”事件的恐惧中,这几日上朝一直心不在焉。

    东林党人似乎玩嗨了,给皇帝翻案后又想起给历朝的大臣们翻案。

    比如二百年前被明太祖朱元璋杀的开国功臣,如冯胜,傅友德等人。

    还有那些在靖难之役后,被明成祖朱棣杀的建文朝忠臣,如方孝孺等人。

    一连数日举行朝会,朱以海还以为商量勤修武备、北伐之事,结果上朝后整个人都傻了。

    满朝诸公盈廷而议的,不是军国重事,而是粉饰太平,全力翻案!

    在朱以海震惊的目光中,被朱元璋赐死二百多年的冯胜、傅友德二人,被弘光帝追封为王,又赐谥号。

    被明成祖朱棣宰了的大喷子方孝孺,竟被追谥为“文正”,还被恢复名誉!

    “文正”可是历朝历代文官毕生追求的至高谥号,几千年来也没几个,结果一个早朝下来,多出好几位......

    弘光朝廷中这些大臣们乐此不疲,多次上疏倡导“盛典”,弥补历朝之阙,继续搞追谥。

    内阁大学士高弘图甚至请开馆修史,不仅先后补予开国诸臣谥、建文死难诸臣谥、正德朝死谏诸臣谥、天启朝死难诸臣谥。

    又赐北京殉节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华等二十二人赠谥、祭葬有差。

    天启、崇祯两朝追谥的大臣,多为东林党人。

    几天朝会下来,朱以海彻底绝望了。

    弘光朝廷建立于风雨如磐之时,满朝文武却置军国重事于脑后,不仅文恬武嬉,还热衷于不急之务,粉饰太平!

    “必须要跑路了!”

    朱以海已然下定了决心。

    弘光朝廷的苟且偷安达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当政的文武大臣都是一批鼠目寸光的政治侏儒,一旦清兵南下便会立刻土崩瓦解!

    可以说,这帮人眼里只有一个共同敌人:李自成!

    对屡犯中原的清军,却一味退让,还打着“借虏平寇”的如意算盘。

    说白了,他们只想保住江南这块最肥沃的土地就足以荣家安身,黄河流域的大片疆土,数以千万计的百姓全被忘在脑后!

    朱以海跑意已决,但跑之前得先干几件大事,不能净身出户似的白跑。

    不仅要名正言顺的以就藩名义逃离南京,还得要捞足政治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