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明朝儒圣 » 第一章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第一章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至正四年,黄河泛滥。

    决堤倾泻的滔天巨浪使得百万亩良田毁于一旦,数十万百姓沦为难民。

    应对此事元顺帝甚是头痛,文武大臣在朝堂上争吵不休。以右丞相脱脱为首的一批大臣希望征调民夫去治理黄河,而另外一批大臣对此事坚决反对。

    一时间朝堂乱象横生,最后在右丞相脱脱的坚持下。元朝廷决定征调15万民夫和2万军队治理黄河,重开黄河故道。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同年,淮河沿岸出现了旱灾蝗灾和疫病。

    杨度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

    本今年打算去参加县试,考取秀才。但家中实在难以为继,饥肠辘辘书是读不下去的。

    正遇着黄河泛滥,县簿征召百姓驻修河堤,没有工钱,但发两张粗粮饼子。这样倒是能对付着过一天,杨度如此想着,便前往应征。

    临近堤坝,远远的便见着一枯瘦老者穿着陈旧的官服在河堤上指挥民众加固河堤。在平原县,像这种苦差事一般都是县簿出面,县令不知道躲在哪里风流快活呢。

    疾行几步上前,朝县簿行了礼。

    “小乐你来了?”县簿声音中带着几分亲近。

    诚然,杨度的乳名就唤作小乐。这平阴县是下县总共不过一千多人,读过书的更是不到双手之数。县簿倒是也认识杨度。

    “是,县簿大人。我前来应征防驻河堤。”杨度回到。

    “好好好,你上堤吧。今天你负责巡堤,夜里会有人和你交班。”县簿心里叹道,快要科考了却遇到了洪灾,年岁不大,我便照顾照顾吧。

    “年年岁岁身长健,负岁年年春草长。”县簿双手一揖,官印中迸发出一道白光印入杨度的身体。杨度顿感身体一阵轻松。

    杨度再度稽首致谢。

    这时代,读书人伟力归于自身。刚刚县簿诵读的便是诗人王洋《庚午岁伯氏生朝作乐府一章为寿》的末句。县簿用文气激发可使人身体强健,巡堤值夜的时候不会困倦。

    这边是读书人的手段之一——强身诗。

    县簿确实也算比较照顾杨度,没有让杨度去做些运石填土的苦差事,分配了个岸堤巡查的活计。相比而言是确是轻松不少。

    受了差事,杨度便上了河堤踱步查视。黄河汹涌,咆哮的怒浪似一条黄龙,不由感叹:“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一丝淡不可见得文气溢出,显是此言此句正是应了现景。文气在空中转了几圈,随后没入黄河水中。水波浮起一个淡淡的人影。只见那人影向杨度微微一笑,杨度知晓这是黄河里的精怪吸收了这丝文气。

    可这就甚是奇怪,杨度还未考取官身,怎会文气引动黄河精怪,便是举人也难以一语封灵。

    摇了摇头,将脑中杂念搁置:“罢了,罢了,现在想此事难有结果。还是巡好堤,考上秀才,才是正事。”

    其实考上了秀才,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秀才受官府认可,免征徭役,见官不拜,很是受人尊敬。在这下县可以算做一方乡贤。平日里邻里之间有了矛盾,通常也愿意找读书人来评理调节。

    实际好处,别的不说。哪怕是刚刚踏入读书人阶层门槛的秀才,至少是可以开个私塾,教一教蒙童。只要愿意收学生,每月收到的束修是可以维持基本生活的。

    夜色渐浓,征召来的本地劳役大都回去歇息了。

    县簿劳累一天,回府休息前还特来对杨度嘱咐到:“河畔如有险情大声呼叫就是,堤下有巡岸军士驻扎。现在夜间湿寒,且在草棚中歇息歇息,亥时后会有人来接替你值守。”

    杨度和县簿客套一番后,县簿也回府休息了。

    亥时,夜晚寒风凌厉,河水汹涌。杨度衣衫单薄坐在临时搭建的草棚中等待交接之人。

    草棚里生起的火堆映照在脸庞上显得有些苍白。如果没有县簿加持的强身诗,身体是肯定受不了的。

    元朝时期,汉族百姓生活的很艰苦。蒙古人,色目人都比汉人地位高,就连官员汉人都不能做正职。比如杨度所在的平原县,达鲁花赤也就是县令都是蒙古人。底层汉人百姓可想而知,活的更是困苦。

    杨度能读的起书也是因为祖上是有着功名的官员。后来家族没落,幸好在太爷爷一辈又中了个举人,后来被指派回平原县做了个县尉。

    太爷爷为人豪爽热情,仗义疏财,奈何俸禄本就不高,又不愿意做欺压百姓巧取豪夺之事。导致家里也就没什么积蓄,日子日渐拮据。

    太爷爷离世后,家里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一些。到杨度这一辈,家里值钱的财货几乎典当一空,就剩些祖上和父亲收罗来的书籍,一栋老宅,和几亩薄田。

    而父亲在杨度年幼时就不见了,了无音讯。

    导致杨度虽是读书人,但平时也要耕作,有时苦中作乐,戏称自己耕读以传家。家中平日里也蓄养些家禽,但大都要卖给城里的大户换取些盐巴和银钱。平时难见荤腥。身体自然难言多强壮。

    还好年幼时父亲给杨度启了蒙,但并没有用常用的三字经。

    杨度学会的第一句便是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惜清贫温馨的日子没过几年,父亲一日外出,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了。只记得父亲临走前深深的看了自己一眼。

    河堤草棚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杨度默默念了一句,这是他多年的习惯。每当陷入回忆,迷茫或苦难时都会轻轻念颂自己学会的这第一句文章。

    杨度不知道的是,念诵这句话时,一丝金光在眼眶隐隐浮现。但很快又暗淡下去,好似什么都没有出现过。默然无言,周遭只剩下了河水拍岸和寒风呼啸的声音。

    寒风中,黄河浪头突然涌起一朵莹色的浪花。

    一道声音缓缓飘入杨度耳中。“多谢公子白天点化之恩。”

    杨度吃了一惊,正了正神色问道:“你是何人,所言何事。”

    “我本此段黄河水灵,诞生了神智。正处于化形之时,公子赞诗曰: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一缕文气助我省十载苦功。特来送明珠一颗用以报恩。”那声音回到。

    “往日也有学子在黄河边吟诗,难道也有这般效果吗?如此黄河水灵岂不是很多了?”杨度好奇问道。

    “公子说笑了,我乃本土水灵。平原河伯受平原县祭祀,我亦能分享些香火,如今正处在化形边缘。公子望水由心感叹,气运中又隐有一丝金黄才使我有此番造化。”

    “气运金黄如何说起?我望自我气运不过淡红。金黄已是府县位格了。在下不过区区一届白身,连秀才都尚未考取,莫不是你看错了。”

    “公子,此事奴家不知,但若不是公子文气点化,和公子气运有了一丝羁绊,公子气运我也看的不甚分明。”

    浪花显出人形,隐约是个少女身形。微微矮了矮身子道了个万福。

    “公子,奴家尚有一言想告诉公子,望公子知晓。”

    “请讲。”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廷气数将尽,世道艰难,望公子早做准备。”

    杨度听闻吃了一惊,这等大事。竟然就这般被自己知晓了。自己家境贫寒,也无功名在身。如逢乱世中可谓最为危险。虽然元廷无道,但天下承平日久,谁也没想到竟有蜚言传出。不论此事真假。但是这样的大事,河灵就这样随意告之。不由得震惊的望向河灵。

    河灵心中知晓杨度怀疑,于是细细解释道:“公子不必如此震惊,此事其实不是绝密。人间王朝和世家豪族其实已经知道了。”

    “元廷气数将尽,公子赠诗一首,我由此化形。因此我便和公子气数有些牵连,若公子受了无妄大灾。我恐怕也会被殃及,多年苦修付之东流。所以特来告知。”

    这河灵受杨度文气点化,堪堪化形。这便是受了杨度的因,由此气运命数隐隐有了一丝牵连,如果杨度遭遇不测,河灵便会受到反噬,被打散化形,这便是果。

    但如果河灵稳固了化形,便是受到反噬,也如蚊叮大象,无关痛痒了。

    河灵刚刚化成人形,境界不稳,身形眼见维持不住。

    急忙道:“奴家还要回去修行稳固境界,公子多多保重,后会有期。”说罢不待杨度回话,人形微微矮了矮身子道了个万福。

    莹色浪花缓缓消逝。只剩杨度草席旁的有一颗珍珠,显示刚刚发生的一切不虚。

    这世道要变了吗?朝廷的确腐朽不堪,朝局糜烂,蒙古人和色目人在元廷作威作福,黄河如此泛滥,平原县的县令那个昏官还在府中寻欢作乐不管治下百姓死活,不得已县簿才拖着年迈的身子出来主持大局。

    “杨度,俺来换你了。”一声粗犷的声音从屋外传来,打断了杨度的思考。

    “二牛叔,您来了啊。夜里冷,您在这个棚子里休息的时候,注意点水位。如果水涨的太快要及时通知下面值守的县兵啊。”杨度对河水上涨是有些担心的。

    “知道了知道了。上来前下面的县兵就和我说过了。”二牛叔恨恨得说道“这贼老天,这场洪水发了下来。明年粮食怕是要歉收了,这日子可真难过啊。”

    担心二牛叔守夜虚寒冷,杨度对二牛叔微微稽首颂唱到:“年年岁岁身长健,负岁年年春草长。”一丝比县簿稀薄的多得白光没入二牛的身体。

    二牛叔见状,活动活动了身子道:“嘿,小杨度真有本事。秀才老爷的本事都能使出来,我看今年你就能当秀才老爷了。等过了这阵子我把狗娃送到你那边学点读书写字,不求考上秀才老爷,但也要把自己名字学会怎么写。”

    狗娃是二牛叔最小的孩子,二牛叔家里一共三个孩子,最大的已经在地中帮忙做农活了,闲暇时还经常帮杨度打理打理那几亩薄田。而狗娃就是最小的孩子,虽然有些顽劣,但也确实讨人喜欢。

    “二牛叔过奖了,现在我还没有开蒙的资格。”杨度嗤笑一声。

    元朝规定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开私塾给孩童开蒙,违者仗三十。现在的杨度,还未通过县试,自没有这个资格的。

    当然家中父子教导和家族族学不在管制范围,毕竟没有对外招生嘛。

    二牛搓了搓手说到:“快了快了,打小我看你就是个读书的料。文文静静的哪像我那个小狗娃,皮的很,每天不是掏鸟窝就是在田里野,难管的狠呢。”

    杨度宽慰几句,便回家休息。

    下了堤,心里还在回想方才河灵所说的谶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如此看来乱世将起,自己须早做准备。

    唯今之际,今年的县试就是重中之重。在这个时代儒生伟力归于自身,文位越高儒术越强。早年间听闻西南妖族作乱,有一大儒,携圣人遗物。一人镇压万千妖族。

    而且考上了秀才,官府便会发一枚秀才文印,文印可借用官府气运,施展的儒术威力则会增强不少。

    元廷科举以文取士以气运定次序。文采合格无需赘言,以气运定次序就有说法了。

    元廷国运白红,国家气运代表了国家统治力。国家气运要镇压整个国家,分散开来所以看上去层级不高。要知道盛唐也不过红中带一丝金黄。

    普通百姓气运皆白,气运好的人白色气运汇集为淡红,所以常言满面红光,代表这个人处于顺风顺水。州府官员气运金黄是汇集一州一府气运才有如此气象。再往上就是中央大员的青气和皇帝的紫气了。气运高者可辟易鬼神,是谓人道气运。

    科考讲究的就是器格和位格。举个例子,如果考秀才,你的才学达到秀才水准。那就是器格圆满。那位格呢?秀才一般气运淡红。你若气运白红,不足淡红,那就是位格不够。

    如果考上秀才人数不足,则可补录器格圆满,位格不足之人。不足的气运由国家气运来填充。

    文位越高需要的位格气运越多,国家气运需要镇压全国,自是不能抽离太多。所以一向不喜位格不足的生员。这种考生往往名次极低,甚至常常名落孙山。

    所以朝廷用气运定次序,也是有着自己一番考量的。

    元廷科举只考四书,杨度自幼便熟读,自是器格圆满,气运淡红位格也是圆满。此次县试题名三人,若无意外。秀才有望,但前往府试考取举人怕是有些困难。

    前路依然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