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明朝儒圣 » 第十章 潜龙勿用

第十章 潜龙勿用

    韵儿准备的干粮是烧饼,韵儿本是官员之女,后又流落教纺司,十指不沾阳春水。

    自从以杨度侍女身份自居后,便想着学习做饭,只是总也做不好,不是饭没蒸熟了就是菜没烧熟。杨度倒也不说什么,挽起袖子将饭菜一齐放入锅中重新蒸治。

    只是有一日突发奇想,尝试做了烧饼,味道极美。

    便一连做了好几天,杨度那几日便天天吃烧饼。

    后来实在忍无可忍,便赶在韵儿做饭之前,去厨房将饭菜做好。

    这次考试,韵儿便想着为杨度准备干粮,望着韵儿渴望的眼神,杨度没有拒绝。

    “嗯,这烧饼味道真好。”

    吃了干粮,歇息了一会。

    第二场考试开始了。

    一叠由府中下发的考卷,由县官亲自用裁刀挑了封条。

    策对考卷由府试官出题,放在考卷箱内。外面用封条封着,用以保证试卷保密性。封条上书“乡试长条谨封”,有着文气和州府气运加持。

    运送途中本就有士卒兵丁押送,寻常人根本靠近不得,如果有人想在押运途中瞒过军士借用鬼神之力窥探试题,只怕鬼神刚接触到考卷箱就被文气震为灰灰,又有州府气运加持,就是强大的鬼神也不愿意冒着被州府气运反噬的风险。

    县官用着礼部特制裁刀,同时用县衙大印化去封条上的气运封印,才堪堪划开封条。

    裁刀和封条相遇,现交之处,金光乍现,其中隐隐有着一丝青气。不由得让第一次看见的杨度,吃了一惊。

    府官本身气运得官位加持不过金黄,实际自身气运一般红中带金。

    这封条竟金光莹莹隐现青气。可见出题,封题之人。自身要不然是鸿学巨儒,声名远播,集众望气运更上一层。要不然自身位格极高,当是可以牧守一城的位高权重之人。

    可这样的大吏怎会沦落府衙,给县试出题。

    不容杨度多想,接下考卷,略看题目,果是策对。

    所谓策对,一般是考验官员为政一方的治政理念,对时事,或者过去政策的解析和解读。但县试一般考的很简单,毕竟秀才还不可以做官,往往在府试,殿试,会考的辛辣些。

    细看题目。

    “盖闻天运之不齐,阴阳之或愆,旱干水溢,无世无之。虽以尧汤之盛而犹不免也。春秋水旱不雨必书,所以恐天灾,知戒而思备也......”

    一看这题,不由得心中疑惑。怎会如此,这次考题竟然说的就是现如今的水灾。虽然考题前段说,天灾无论在什么朝代都会发生,就算在唐尧,商汤这样的圣君名主的朝代都有过灾祸。

    但杨度心中明白,这不过是客套之义。关键是后面要求作答的部分,要求考生写出治政理念。

    本来县试不该出此种难题,按照惯例大致会考些过往方略解读,而这些政行是非功过早有定论,考生早早揣摩,或看政略大家批注,心中已是大约有些计划。

    待到考试时按图索骥,直接将准备好的内容,书写上去,一气呵成,洋洋洒洒岂不痛快。

    可现如今,心中一阵惆怅,这可如何落笔。其实,倒也不是不知道怎么写出自己心中所想。

    试问,哪个读书人心中没有沟壑,哪个读书人不想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哪个读书人不想立德、立功、立言。

    但这是科考,是决定自己前途的一场考试。

    如果所想所写,正和考官心意,那自然是好的。自可被录取,甚至可能被考官收做门生。

    但如果和考官政见相悖呢?如果所书所写过于惊世骇俗,被考官认定为放荡狂悖之徒怎么办?须知,即使文气再高,考官依然可以罢黜考生,只要事后跟礼部去说明缘由即可。

    心中一阵犹豫,暗中决定还是写些中正平和之言。既不能直抒胸臆过于激进,也不能太过平平无奇,被考官认为是个只读死书之人。

    想及如此不再犹豫,落笔生风,很快,一篇策论就完成。

    儒学署考官巡视考场,见到杨度将策论一挥而就,不由得暗暗点头。

    心想:“这份心性倒是不错,写的文章不偏不倚,倒也有几分亮点。更难得是没有年少轻狂,想着在文中语出惊人。这才是大智慧,倒是个可教之才。”

    其余考生大都神情踌躇,迟迟不敢落笔。能参加县试的,能有个蠢材?自然也是看穿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有两个考生已近连考几届,皆是落榜,所以心中更是谨慎。

    杨度能决断如此迅速,也是和自幼独立生活有关。年岁不大时,父亲就离家未归,母亲更是从小记事起没有印象。

    从小看到别人在母亲膝下承欢,心中羡慕,也会问父亲,母亲去哪了。每当问起,父亲总是会抿上一口酒,攥紧那卷从不离手的书,眼中满是忧伤。对杨度说:“你母亲很爱你,你还小,长大了会见到的。”

    后来父亲离家,杨度生活失去了依靠,冷暖自知,如果自己事事优柔寡断,怕是连老屋和那几亩薄田都保不住。

    写完对策,拿起稿纸细细检查。字迹工整,结构完善,又增减了些词句,就誊抄上考卷。

    当,当,当。

    院中梆声响起,儒学署考官手拿印信给考生的考卷盖上时戳,行文至何处,便盖在何处。这也可以很好记录下考生是否才思敏捷。如两份试卷文气相当,才思敏捷者登科。

    儒学署官见杨度已经誊抄完成,考卷上淡淡红色文气,隐有纸上生云烟之意。心中想到。

    “这小子倒是好文才,纸生云烟,文气淡红,殊为不易。后面两考哪怕平平,秀才也是无虞了。”

    但身在考场中,不便多话。将印盖了,就转身去了其他考间。

    其实县试本不应如此刁钻,寻常秀才只需要将四书背熟,将批注浅显道理熟记即可。而得出自己见解,并且还能逻辑自洽,自圆其说的,则是对举人的要求了。

    毕竟举人才有做官的资格,才需要治政。

    考卷已经完成,考试的时间还有些宽裕。

    杨度在心中盘算,这次府衙中出题的官员,位格如此高,出了个当下应景的考题。到底有何打算,能不成真的想问政于众。还是想看哪些考生和自己一般想法,将来更近一步,做了官。可以共同实施抱负。杨度正想着这次策论发现的端倪。

    突然!

    异变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