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科幻灵异 » 颠覆红楼梦 » 第一节 依傍

第一节 依傍

    第一卷终于写完了,现在我们可以开始第二卷了。

    其实,第一卷还有很多可以写的,比如史湘云就是脂砚斋(二)。那么为什么笔者这么快就结束第一卷呢?

    因为笔者估计,对笔者推论出的“贾母和荣国府从来没有帮林黛玉过过生日”以及“林黛玉并不是荣国府”,很多人恐怕都不会相信。而且先讲了本卷的“林黛玉的身世”,对“史湘云就是脂砚斋(二)”也更好理解。

    有些朋友可能觉得,林黛玉的父亲就是林如海,林黛玉的母亲就是贾氏夫人(贾母的女儿),林黛玉的身世实在没有什么好讲的。但是,林如海的原型是谁啊?贾氏夫人的原型是怎样的?林黛玉的原型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林如海把林黛玉留在荣国府?为什么林如海让林黛玉在荣国府里一住就是多年?为什么林黛玉在荣国府期间,林如海和林黛玉之间断绝了联系?为什么林如海要叫林黛玉“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为什么林黛玉说,“我(她)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为什么林黛玉第一次进荣国府只带了一“甚小”一“极老”的两个人?

    《红楼梦》最怕比对和前后文联系。

    林黛玉的父亲是谁?林如海。

    林黛玉的母亲是谁?贾氏夫人。

    《红楼梦》里略写了林如海的景况。林如海的祖先做过列侯,但只到林如海的父亲这一辈。到了林如海,就不能袭爵了。林如海是进士出身。在贾雨村因“贪酷之弊”被革职罢官,游历天下,到维扬(扬州)时,林如海刚被皇帝钦点为主管盐政的巡盐御史。而且林如海做这个主管盐政的巡盐御史,才不过一个多月。

    从“因闻得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和“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可知,林如海是主管某个盐区的盐政的巡盐御史。

    《红楼梦》里没有写到林如海家的收支情况。不过从林如海是主管盐政的巡盐御史这一官职,我们就能推断出林如海家的景况是极其好的。

    巡盐御史主管盐政(盐务、盐业),不管在哪个朝代都是有权有钱的肥差。《红楼梦》写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的事。

    清朝时,共有长芦、山东、河东、两淮、两浙、福建、两广、四川、云南七个盐区。

    从网上搜索“巡盐御史”的词条、及贾宝玉的原型曹霑的爷爷曹寅和史湘云的原型脂砚斋(李雪琳)的爷爷李煦轮流担任两淮巡盐御史的经历、以及李陈常担任两淮巡盐御史,来看,清朝的巡盐御史是一年一任的。

    按周汝昌先生的考证,康熙五十一年的两淮巡盐御史是李陈常,且当时的“两淮运使(两淮巡盐御史)一年应得银(养廉银)七万两”。

    到了雍正十二年,主管盐政的巡盐御史的养廉银就下降为一万五千两。

    到了乾隆朝,乾隆干脆把盐政所有的养廉盐子停了(但事实上,还是存在的)。

    ——请大家注意:这项养廉银,在盐政各级官员的官俸(工资)之外的明面上的合法的灰色收入。私下里的灰色收入,数额只会更巨大。

    “巡盐御史”

    《长芦盐法志》顺治元年(1644)差御史一员巡视盐课;顺治八年都察院题准,巡盐御史一年一次更差。

    清朝前期,两淮盐区还设置巡盐御史,是两淮盐区的最高盐务专官,中央巡视员,无定品,任期一年。

    胡适《胡適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

    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二十二《丙辰札记》

    曹寅为两淮巡盐御史,刻古书凡十五种,世称“曹楝亭本”是也。康熙四十三年、四十五年、四十七年、四十九年,间年一任,与同旗李煦,互相番代。李于四十四年、四十六年、四十八年,与曹互代;五十年、五十一年、五十二年、五十五年、五十六年,又连任,校曹用事为久矣。然曹至今为学士大夫所称,而李无闻焉。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五月,李陈常来为盐运使。江西巡抚郎廷极来金陵署制府事,有《舟次集唐诗》廿七首,跋之。

    五月十六日李煦有代两淮盐运使李陈常谢恩折。《两淮盐法志》卷三十四《职官》三载都转盐运使李陈常为五十年任,相差一年。当以折为据。

    一七一四康熙五十三年甲午

    内阁起居注册,本年八月十二日云:

    上曰:“……又,两淮运使一年应得银七万两,李陈常将此项银蠲免一年,止取银五千两……”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两淮盐法志》卷三十四《职官》三叶十七,雍正《扬州府志》卷之十八《盐法》叶二十二,《江南通志》卷一百五《职官志·文职》七叶八,并载两淮巡盐御史:李陈常,秀水人,进士,五十三、五十四年连任。

    黄国信,刘巳齐,《交易成本与课入量:清代盐课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

    “朝廷也对盐务官员们的合法收入作出了规定,‘雍正十二年,酌定盐政(我自注,特指主管盐政的巡盐御史)养廉银一万五千两,总理盐政总督养廉银三千两,盐运使六千两。’”

    “到了乾隆元年,弘历说:‘朕查两淮盐法,从前浮费繁多,商力日困’,因此,他要‘彻底清查、革除浮费……务使商民宽余,以受国家恩泽。此项公务薪水银两(即盐商每年馈赠盐政和运司的12万两白银——引者注),既在额课之外,著永行停止,以惠商民’”

    盐政的养廉银,在盐政各级官员的官俸(工资)之外的明面上的合法的灰色收入。私下里的灰色收入,数额只会更巨大。我们来看公元1768年(即乾隆三十三年)发生的“两淮盐引案”,涉案人员为两淮巡盐御史高恒等人。从这个案子,我们可以窥见清朝主管盐政的巡盐御史私下里的巨额的灰色收入。

    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发生的“两淮盐引案”,涉案金额高达一千零九十余万两银子。

    清朝中晚期时的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150至220元人民币。一千零九十余万两银子,大致相当于16亿至24亿人民币。这是骇人听闻的一个数字。

    “两淮盐引案”是乾隆期三大案之一,《清实录》、《清史稿》、《清稗类钞》均有记载。

    《清实录乾隆三十三年》的记载特别详细。摘录其中最重要的四条,如下:

    “高恒任内。则查出收受商人所缴银两。至十三万之多。

    再高恒任内。屡次收受商人银两。至有二十余万之多。

    今查高恒家产。几值数十万。一应精粗什物具存。且其平昔费用奢侈。

    军机大臣会同刑部议奏、原任两淮盐政高恒普福侵蚀盐引余息。高恒收受银三万二千两。普福私销银一万八千八百余两。均应照例拟斩监候。秋后处决。顾蓼怀包揽渔利。应依律拟绞监候秋后处决。从之。”

    从这四条,我们可以看出,高恒贪污受贿的数额越查越大,从开始的“十三万(白银)之多”,到“有二十余万(白银)之多”,再到“今查高恒家产。几值数十万……且其平昔费用奢侈”。

    在清朝,巡盐御史是一年一任的,也就是说,高恒一年就贪污了十多万、二十多万两白银。

    至于最后结案时,“高恒收受银三万二千两”,不过是在乾隆三番四次干预下,得出的结论。

    金额高达一千零九十余万两银子的贪污受贿案,高恒作为之首的人,才贪污受贿了三万二千两银子,这很说不过去。

    我们再来看百度百科“高恒”的词条。

    “高恒”的词条:

    “根据内务府奏案,高恒被抄家问斩后,高恒的旧宅邸在乾隆三十四年被改建为固伦和静公主的府邸。”

    请朋友们注意:

    第一,高恒的旧宅邸,是高恒个人购买的宅邸,不是祖宅,是高恒个人贪污所得。

    第二,“两淮盐引案”(即高恒贪污案)发生于乾隆三十三年。乾隆三十四年,高恒的旧宅邸就被改建为固伦和静公主的府邸。

    这个时间,相差不到一年的,由此可见,这座高恒个人购买的旧宅邸,底子很好、很豪华。才会被改建为固伦和静公主的府邸。

    所以,高恒贪污的数额,是很巨大的。绝不止三万二千两。

    “今查高恒家产。几值数十万。一应精粗什物具存。且其平昔费用奢侈。”这一条,才应该是高恒贪污受贿最准确的数字。

    康熙五十一年左右的两淮巡盐御史一年的养廉银是七万两白银。

    雍正十二年,巡盐御史的养廉银是一万五千两。

    时任两淮巡盐御史的巡盐御史的高恒一年就可以贪污了十多万、二十多万两白银。

    就算林如海胆子小,没有高恒那么贪婪,不敢一年就贪十万、二十万两白银,但是林如海一年私下里收那么两三万,还是轻轻松松的。

    所以,林如海既有官俸,又有高额的养廉银,再有私下里的巨额的灰色收入,林如海一年大大小小,少说也得收入四五万两白银。这是极其可观的收入。

    正是因为林如海一年就有这么可观的年收入,所以他才能轻轻松松、随随便便地对在他家才做了一年家庭教师(西席)的贾雨村说,你官复原职的钱,我包出了。

    《红楼梦》第三回

    却说雨村忙回头看时,不是别人,乃是当日同僚一案参革的号张如圭者。他本系此地人,革后家居,今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冷子兴听得此言,便忙献计,令雨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雨村领其意,作别回至馆中,忙寻邸报看真确了。次日,面谋之如海。如海道:“……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在林黛玉离开扬州林家前,林如海就对林黛玉说,“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这说明了,林如海根本就没有给林黛玉生活费。

    依傍,就是依赖、依靠的意思。

    《红楼梦》第三回,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为什么林如海宁愿给钱帮助贾雨村官复原职,也不给林黛玉生活费?

    我们都知道,贾雨村补授的是“金陵应天府”,也即南京知府。金陵和应天府,都是南京的旧称。因此,贾雨村的官职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NJ市长。

    贾雨村虽说是官复原职,但跑官走关系是免不了的。跑官走关系需要钱,而这笔钱是林如海全包了——“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贾雨村官复原职花了多少钱,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比对一下。

    清朝把买官卖官制度,称为“捐纳”。从阎崇年的《正说清史》(四)《系统介绍--清朝“捐纳”(买官卖官)制度》,可知,买一个知府需要白银13300两——“我把这个价钱说一下大伙听一听,是乾隆三十九年的价钱……知府四品官银13300两”。

    当然有关系的人,不需要这么多钱。比如贾蓉捐一个虚职的五品龙禁尉,只需要一千二百两白银,还可以拖欠。而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求捐,就要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不能拖欠。别看襄阳侯的兄弟老三要一千五百两银子的现款,永兴节度使冯胖子想求,都求不到。这就是人脉关系了(《红楼梦》第十三回)。

    从贾蓉捐五品的龙禁尉来看,就算有人脉,也需要钱来打通关系。虚职的五品龙禁尉要1200两白银,那么实职的正四品南京知府,翻两番,或者翻三番,也不成问题。

    翻两番是1200×2×2=4800,

    翻三番是1200×2×2×2=9600。

    我们不说翻三番了,就那翻两番的4800两白银,相当于什么呢?

    从王熙凤的话里,我们很容易就知道,老太太贾母和太太王夫人每个月的月钱(月银、月例,大概相当于工资)是20两白银。一年有12个月,一年就是240两白银。那翻两番的4800两白银,就相当于贾母或王夫人20年的月银。

    如果林如海不帮贾雨村官复原职,而是把钱给林黛玉,这笔钱就足够林黛玉丰丰富富过一辈子了。

    (附,老太太贾母和太太王夫人的月银。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凤姐儿笑道:“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顽顽,能几年的限?他们各人出了阁,难道还要你赔不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一个河涸海干,我还通不知道呢!”)

    林如海能在家庭教师(才做了一年)贾雨村来询问官复原职的事,还没等贾雨村开口相求,就一口应承了,贾雨村官复原职跑官走关系的全部费用,他全包了,那么林如海应该是非常有钱才对,那么林如海为什么不给林黛玉生活费?

    按理说,林黛玉一年到头住在荣国府里,就连中秋节、过冬、过年这么大的节日也不回扬州,就连林如海的生日和母亲贾氏夫人的祭日,也不回扬州,林黛玉天天就这么住在荣国府里,林如海应该每年都派人给林黛玉送生活费才对。

    而且林如海是巡盐御史,按照巡盐御史的官俸、明面上的高额的养廉银、私下里的巨额的灰色收入,林如海一年大大小小,少说也得收入四五万两白银,这还是在林如海不贪的情况下的收入,加上他们林家就只有他和林黛玉两个主子,林如海又对林黛玉“爱如珍宝”,林如海一年给林黛玉不说四五千白银,就一千几百两白银也是应该的。

    但林黛玉却说,“我是一无所有”。

    《红楼梦》第二回,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黛玉道:“……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林如海有钱到他家的家庭教师贾雨村来询问官复原职的事时,马上就二话不说,一口就应承了贾雨村,他官复原职的事,林如海全包了。

    林如海那么有钱,为什么林黛玉却说,“我(林黛玉)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林黛玉说“我是一无所有”这句话,是在《红楼梦》的第四十五回。

    而在《红楼梦》第十二回,林如海病重,写信叫林黛玉回去,贾母就派贾琏陪同林黛玉回扬州。《红楼梦》第十五回,昭儿从苏州回来说,林如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红楼梦》第七十二回,贾琏“透”露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很多人因此就认为,林黛玉“一无所有”,是因为她的父亲林如海病死了,而他们林家的巨额家产被贾琏连同荣国府众人吞了。

    但是这种猜想是不对的。

    我们看《红楼梦》一定要看得特别特别地仔细。《红楼梦》第三回,林如海在林黛玉第一次离开扬州林家前,就对林黛玉说过,叫林黛玉“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

    林如海的话“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和林黛玉的“我是一无所有”,意思是相同的,只是说法不一样

    ——可见,林黛玉的“一无所有”,并不是因为他们林家的家产被夺走了。

    ——可见,林黛玉的“一无所有”,是另有内情的。

    《红楼梦》第三回,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红楼梦》第十二回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贴。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

    《红楼梦》第十四回

    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千儿请安。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的?”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

    贾琏道:“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在林黛玉第一次离开扬州林家前,林如海不但对林黛玉说过,叫林黛玉“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林如海还在贾雨村面前,透露过,他的岳母认为林黛玉“无人依傍教育”——“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

    注意这个词语“依傍”。依傍,就是依赖、依靠的意思。

    为什么贾母会认为林黛玉无人依傍教育?

    在封建社会,包括清朝,按照封建礼教来说,男女授受不亲、女人不能抛头露面,所以出外赚钱的主力是男人。在当时,男人就是一家之主,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家里的生活经济来源。在贫苦人家,为了活命,女人还会去干活。但是在林如海家、荣国府这等官宦人家,女人绝没有出外工作的可能。像荣国府里的女人,连出门的机会都没有。《红楼梦》一至八十回,这么多回,足足六十万字,写荣国府的女眷正常出门的次数,不是为了礼仪交往,不是为了殡葬婚礼,才仅仅只有“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真情”荣国府的全体女眷去清虚观这一次。

    在封建社会,虽然也有很多有能力有才华的女性,但赚钱的主力是男人,因而当时的女性基本上是男性的附庸。因此林黛玉虽然没有了母亲贾氏夫人,但她的父亲林如海还在生。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就是林黛玉的依傍(依靠)。为什么林如海的岳母会认为林黛玉“无人依傍教育”?

    而“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这句话,是林如海亲口所说。可见林如海也赞成贾母的话。在林如海的心目中,林黛玉是“无人依傍”的。

    《红楼梦》第三回,第35页。

    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

    这不对。

    林如海是巡盐御史。巡盐御史是专管盐业的官。在清朝,巡盐御史是皇帝专门任命的,带有钦差的性质,就如《红楼梦》里所写——“因闻得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宗族制度。一个巡盐御史,不但可以庇护自己的家人,还可以庇护自己的家族。那么林如海足可以成为林黛玉的“依傍”。

    因此,林如海的岳母不可能因为她的女儿贾氏夫人病死了,就认为林黛玉“无人依傍教育”。林如海也不会因为他的妻子贾氏夫人死了,就认为林黛玉“无人依傍教育”。

    那么为什么林如海还活着,贾母和林如海就认为林黛玉“无人依傍教育”?

    我们还可以看到,林如海、林如海的岳母和林黛玉的话,是遥相呼应、前后相一致的,那么为什么林如海还活着,林黛玉就要依靠荣国府生活?

    林如海安排贾雨村跟随林黛玉进京,打点礼物并饯行。林如海对贾雨村安排妥帖,什么都考虑好了,一点儿不用贾雨村费心。贾雨村什么都不用想,轻轻松松就到了荣国府,找到贾政走门路去了。

    而林黛玉呢?林如海为林黛玉打算了什么?林如海只让林黛玉“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

    这合理吗?做父亲的,完全不为亲生女儿打算,却反而为外人打算得那么周到。林如海为什么不为林黛玉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