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科幻灵异 » 颠覆红楼梦 » 第七节 “王妃”之谜(“贾元春”的原型)

第七节 “王妃”之谜(“贾元春”的原型)

    什么?“王妃”之谜?“贾元春”的原型?有些朋友可能觉得我东一榔锤、西一榔锤的,好像没有一个重点。

    那如果我直接说“贾元春”就是薛宝钗,大家敢相信吗?

    下面请看笔者的推理。

    推理一,“贾元春”的原型,并不姓曹。

    笔者第一次意识到“贾元春”的原型,并不姓曹,是在《红楼梦》里的“王妃”之谜。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第870页。

    众人笑道:“我说是什么呢。这签原是闺阁中取戏的,除了这两三根有这话的,并无杂话,这有何妨。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我们家”,指贾宝玉家。

    “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贾宝玉家已经有了一个王妃了。

    当时笔者才开始研究《红楼梦》不久,看见“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我是觉得很奇怪的,贾家什么时候,有了一个王妃?

    更奇怪的是贾家的这个“王妃”,在《红楼梦》里,只出现过一次,就没有再出现过了。无头无尾、没前没后的,贾家的这个“王妃”,很突兀地出现了一次,就消失不见了。

    有些人认为“王妃”是“皇妃”的笔误,让我们赶紧抛开这种想法。脂砚斋写过数条评语,说《红楼梦》是“一字不可更改”的。

    从笔者后来研究的“女子无才便有德”、“外祖之长房”、贾政称呼薛蟠为“外甥”,都足以证明了《红楼梦》确实是“一字不可更改”的。

    因此,“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也是不能更改的。也就是说,作者曹雪芹确确实实写的就是“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

    “曹雪芹”是曹霑和脂砚斋两个人共用的笔名。贾宝玉家就是曹霑家,而曹霑家确实有王妃,而且不止一个,曹霑的两个姑姑都是王妃——“(曹寅)二女皆为王妃”。

    胡适说,“又曹寅‘二女为王妃’,其中一女是平郡王纳尔苏之妃,是可考的。”

    胡适《胡適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

    寅字子清,号荔轩,奉天旗人,有诗才,颇擅风雅。母为圣祖保母,二女皆为王妃。

    又曹寅“二女为王妃”,其中一女是平郡王纳尔苏之妃,是可考的。房兆楹先生查《爱新觉罗宗谱》(本院近代史所藏)乙册三二○七——八代善下第六代:

    纳尔苏

    康二九(一六九○)九月十一生。

    一七○七(康四○)十月袭平郡王。

    一七二六(雍四)七月因罪革退王爵。

    一七四○(乾五)庚申九月五日死,照郡王品级殡葬。

    嫡福晋曹佳氏,通政使曹寅女。

    又第七代,纳尔苏七子:

    长子平敏郡王福彭

    ……

    一七○八(康四七)六月廿六日生

    母曹佳氏,曹寅女。

    曹寅有两个女儿,其中大女儿是平郡王纳尔苏之嫡福晋。

    “嫡福晋曹佳氏,通政使曹寅女”这一句就表明了,平郡王纳尔苏的王妃曹佳氏,是曹寅的女儿。

    曹寅姓曹,被赐满姓为曹佳,故曹寅的女儿被称为“曹佳氏”。

    “嫡福晋”,就是汉语所言的“王妃”。曹寅的大女儿曹佳氏,做了平郡王纳尔苏的王妃,和平郡王纳尔苏生了若干儿女,他们两人所生的长子福彭,继任了纳尔苏的郡王之位,做了平敏郡王。

    周汝昌先生,也考证过曹霑的两个姑姑。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大姑某,寅女,颙姊,适镶红旗平郡王讷尔苏。

    康熙四十五年八月初四日曹寅一折奏云:“今年正月太监梁九公〔按即旧剧《盗御马》里的‘梁九公’〕传旨著臣妻于八月船上奉女北上……窃思王子婚礼。已蒙恩命尚之杰备办无误:筵宴之典,臣已坚辞。……”又同年十二月初五日折子云:“前月二十六日王子已经迎娶福金过门……所有王子礼数隆重,庭帏恭和之事,理应奏闻,伏乞睿鉴。”至四十七年七月,知此“镶红旗王子已育世子。”

    (至四十七年)七月,长女育世子。

    七月十五日折云:“再臣接家信,知镶红旗王子已育世子,过蒙圣恩优渥,皇上覆载生成之德,不知何幸躬逢值此。臣全家闻信,惟有设案焚香,叩首仰祝而已。所有应备金银缎匹、鞍马摇车等物,已经照例送讫。”

    此所育世子,即福彭。《清圣祖谕旨》(《掌故丛编》第二辑)谕翟霖:“……平郡王得了儿子,朕甚喜欢,总管同凌浦酌议送东西去。”

    二姑某,寅女,颙妹,适王子侍卫某。

    康熙四十八年二月初八日曹寅一折奏道:“再梁九功传旨,伏蒙圣谕谆切,臣钦此钦遵。臣愚以为皇上左右侍卫,朝夕出入,住家恐其稍远,拟于东华门外置房移居臣婿,并置田庄奴仆,为永远之计……”据此知道曹寅在四十八年又曾遣嫁最幼一女,所嫁的是一侍卫……因为《永宪录续编》叶六十七说:“寅:……二女皆为王妃”,可见为侍卫是此时当差,后来也袭了王爵

    众人说“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说明这个“王妃”是曹霑家(贾家)的人能见到、能收到信息、能派人送礼回礼、能有往有来的。周汝昌查证出,曹霑的爷爷曹寅在上给康熙的奏折中,至少提到三次他的大女儿曹佳氏——“今年正月太监梁九公传旨著臣妻于八月船上奉女北上……窃思王子婚礼……”、“前月二十六日王子已经迎娶福金过门……所有王子礼数隆重,庭帏恭和之事”、“再臣接家信,知镶红旗王子已育世子”。

    康熙四十七年七月十五日,曹寅上给康熙的奏折说,他接到他的大女儿曹佳氏的家信,知道她和镶红旗王子(即平郡王纳尔苏)生育了嫡长子——“再臣接家信,知镶红旗王子已育世子”。曹寅还写道“臣全家闻信,惟有设案焚香,叩首仰祝而已”。曹寅在奏折上还说,他给他的第一个外孙子——他的大女儿曹佳氏和平郡王纳尔苏所生的世子,“已经照例”送了“所有应备金银缎匹、鞍马摇车等物”。

    康熙听说,曹寅的大女儿曹佳氏和平郡王纳尔苏生了世子,很高兴,让人商量酌情送东西给世子了。——《清圣祖谕旨》(《掌故丛编》第二辑)谕翟霖:“……平郡王得了儿子,朕甚喜欢,总管同凌浦酌议送东西去。”

    周汝昌先生只找到了曹寅为第二个女婿买房子买奴仆的事,其他资料什么都没找到。而这也是《红楼梦》研究中,能找到的全部的曹寅次女资料。这从侧面证明曹霑家(贾家)的另一个王妃(即曹寅的二女儿),和曹霑家(贾家)是断绝了来往、断绝了音讯的。

    曹霑家(贾家)的人都知道,他们家和另一个王妃是不可能有来往的。曹霑家(贾家)的人都知道,他们家的这另一个王妃,却等于没有。因此,他们才对另一个王妃避而不谈,只说“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把另一个王妃当成了不存在的。

    前面,笔者从“寅字子清,……二女皆为王妃”证明了——贾敏不是贾母的女儿,连庶女都不是,贾敏是贾母的丈夫的亲侄女。由此也可以证明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写的“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是真事。

    因此,可以证明曹雪芹写的就是“王妃”两个字。

    曹雪芹没有写错,曹雪芹写的就是“王妃”两个字。那么,曹家的这个“王妃”,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现在已知,《红楼梦》里写的就是真事,因此“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写的,也是真事。

    既然“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写的是真事,那么它就隐含了以下意思:

    1,曹霑家(贾家)的,只是王妃;

    2,曹霑家(贾家)没有出过皇妃;

    3,有“皇妃”,但这个皇妃不是曹霑家(贾家)的。

    加上人们(包括胡适和周汝昌)从来没有在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的后宫中,找到姓曹的妃子;因此,我在某再次看到“寅字子清,……二女皆为王妃”时,除了想明白贾敏不是贾母的女儿外,还想明白了“贾元春”不是贾家的人。

    因此,曹雪芹就是用“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这一句,来“暗写”,“贾元春”并不是曹家的人,这就意味着“贾元春”的原型,并不姓曹。

    “贾元春”的原型,并不姓曹——因此,人们(包括胡适和周汝昌)才无法从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的后宫中,找到姓曹的妃子。

    胡适《胡適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我曾考清朝的后妃,深信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没有姓曹的妃子。大概贾元妃是虚构的人物,故曹雪芹先说她比宝玉大一岁,后来越造越不像了,就不知不觉地把元妃的年纪加长了。

    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增订本)》第70页。

    参看《红楼梦》所叙之元春。其人实为何等品级,尚待查考。《清史稿》帝王世系所载的诸妃,康、雍、乾三朝,并无曹姓的。

    元妃

    《红楼梦》里的人物和原型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贾元春”就有着多个原型。

    在后金和清初时期,元妃指大汗和诸王、贝勒,皇子的原配嫡福晋。“元”是“元配”之意;“妃”是“妻子”之意。因此即知,“贾元春”的原型之一是曹霑的亲大姑。房兆楹先生考证得,曹霑的亲大姑(曹寅的大女儿),是平郡王纳尔苏的嫡福晋曹佳氏。“曹佳氏”是清朝皇帝对曹霑家的赐姓。

    正是因为“贾元春”就有着两个以上原型。其中一个原型是平郡王纳尔苏的嫡福晋曹佳氏(曹霑的亲大姑),另一个原型是某一位皇帝的嫔妃。因此,在《红楼梦》里,作者曹雪芹经常混称“贾元春”为“贵妃”、“贾妃”、“元妃”。

    “贵妃”代表“贾元春”的某个皇帝的妃嫔这个原型;元妃代表她的平郡王纳尔苏的嫡福晋曹佳氏(曹霑的亲大姑、曹寅的大女儿)这个原型;而“贾妃”其实意为:姓贾的元妃,也是指“贾元春”的曹霑的亲大姑(平郡王纳尔苏的嫡福晋曹佳氏)这个原型。

    “元妃”词条:

    后金和清初时期,元妃指大汗和诸王、贝勒,皇子的原配嫡福晋。“元“是“元配“之意;“妃“是“妻子“之意。

    《红楼梦》第十八回,

    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果进益了。”

    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贾母乃启:“无谕,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尤氏、凤姐等上来启道:“筵宴齐备,请贵妃游幸。”元妃等起身,命宝玉导引,遂同诸人步至园门前。

    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觉又哽咽起来。

    贾妃虽不忍别,怎奈皇家规范,违错不得,只得忍心上舆去了。这里诸人好容易将贾母、王夫人安慰解劝,搀扶出园去了。

    《红楼梦》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

    于是贾政方择日题本。本上之日,奉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日上元之日,恩准贵妃省亲。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

    且说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

    闲文少叙,且说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

    贾妃乃问:“此殿何无匾额?”随侍太监跪启曰:“此系正殿,外臣未敢擅拟。”贾妃点头不语。

    因不知曹佳氏之名,又因她是平郡王纳尔苏的嫡福晋(元妃、王妃),故笔者以“曹元妃”称呼。

    贾元春的原型之一,是曹元妃,她是曹寅和李氏所生的嫡长女。曹元妃的亲生母亲李氏,就是《红楼梦》里贾母的原型。

    《红楼梦》里的“贾妃(曹元妃)”和她的亲生母亲李氏(贾母)说过“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红楼梦》里又写“贾妃(曹元妃)虽不忍别,怎奈皇家规范,违错不得,只得忍心上舆去了。这里诸人好容易将贾母(李氏)、王夫人安慰解劝,搀扶出园去了”——可见,曹霑的亲大姑曹元妃自嫁给平郡王纳尔苏后,很艰难才能见到她的亲生母亲李氏一面。

    曹元妃很艰难才能见到她的亲生母亲李氏(李氏)一面,她的女儿更不可能在曹霑家(贾家)长住。再说了,这个时候的曹元妃还没有死。曹元妃的丈夫平郡王纳尔苏也没有死。而且就算曹元妃和纳尔苏都死了,还有他们两人的嫡长子平敏郡王福彭当家,曹元妃的女儿哪需要去外祖家长住?

    曹寅就两个女儿。曹寅的二女儿——曹霑家(贾家)的另一个王妃又一直没有音讯,就连曹霑家(贾家)都已经当她不存在了。她的女儿更不可能跑回外祖家长住。

    因此,“(曹寅)二女皆为王妃”,就足以证明了贾敏根本就不是曹寅和李氏的女儿。

    贾敏不是贾母的亲生女儿,连庶女都不是。

    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贾母的原型就是曹寅的妻子李氏

    小说里贾代善的原型,是曹寅;贾母的原型,是曹寅的妻子李氏,李氏的哥哥,叫李煦。

    前面讲座里,我讲到贾母原型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

    《红楼梦》第十八回,

    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果进益了。”

    ……

    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觉又哽咽起来。

    贾妃虽不忍别,怎奈皇家规范,违错不得,只得忍心上舆去了。这里诸人好容易将贾母、王夫人安慰解劝,搀扶出园去了。

    贾母的原型是曹寅的妻子李氏。曹寅和李氏一共生了一子一女,而他们的亲儿子曹顒在继任了江宁织造才三年就去世了。李氏(贾母)中年丧夫,三年后又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就只剩下曹元妃这一个女儿,所以李氏(贾母)才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这是按实情说的。

    而后半句的“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则是一半虚构一半真实的,是曹霑和脂砚斋特意给贾母加上去的“掩饰”之词。

    为什么这么说?

    曹霑和脂砚斋为了“掩盖”真事、假装“故将真事隐去”,给林黛玉安排了贾母的亲外孙女的身份,林黛玉的生母“贾氏夫人”又早已去世,但是,这个时候的李氏(贾母)的亲生女儿曹元妃其实还在世。因此李氏(贾母)所说的“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固然是指林黛玉的生母“贾氏夫人”早已去世这件真事,但这句话由李氏(贾母)来说,就变成了“掩饰”之词,因为林黛玉的生母“贾氏夫人”并不是贾母的女儿。

    所以,笔者说,贾母的话“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是半假半真的“掩饰”之词。

    《红楼梦》第三回,

    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