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起陆 » 第二章 土话 定位

第二章 土话 定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朱诚虽是一个小孩的身体,但是有一颗成年人的灵魂,也知道竭泽而渔的道理,相信用不了多久,这种傻笨的鱼就会被他吃光,那时候食物来源就少了一半,而且这么多天,朱诚都没有吃过盐,没钱买没粮换,可能以前吃的草根里面含有盐分,所以他还没有挂掉。

    到时候怎么办呢,我又应该怎么做,做些什么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在某一个寂静的夜晚,想到自己无辜穿越,从一个繁华都市流落到如此荒僻小村,前途渺茫,生存不易时,朱诚忍不住呼天喊地,哭爹喊娘,甚至还叫太公祖公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保佑,这些其实都是前世朱诚的口头禅,如此念念叨叨,重复往返,抒发自己悲惨……

    突然一道闪电跃入朱诚的脑海,拨开了眼前的迷雾。

    朱诚以前上历史课的时候听到过一个笑话,话说中国近代有一支这样的地方军队,其士兵组成主要是由同一个地方的老实农民组成的,甚至就是一个县的,领头人觉得就是他老家的人好带,不油滑,不敢做逃兵,就算战场失败了也必须老实归队,否则吃不了兜着走。敌人来他的地盘探查袭营,总是以失败收场,真是屡败屡来,屡来屡败。为何?因为敌人派来的做间的,不是进营的口令对不住,就是刚混进来就被轻易抓住了。

    没有什么办法?因为这支队伍,叽里呱啦,就是他们的口令,叽里呱啦又叽里呱啦是他们的日常对话,对于外面混进来的人来说,就是来到外国,怎么混得进去。

    正所谓十里不同音,这就是实锤。

    在后世的广东,广府人的白话很快能听懂,客家人的客家话相处一段时光就能分辨一二,唯有潮汕话,是在是太难了,学不了。

    中国南方各地的方言就是如此奇妙。

    在这几天的出入活动中,朱诚也与村里的人打过招呼,说过话,土话是脱口而出,张口即来,那时候是后知后觉,反应迟钝,生于斯,成于斯,会说土话那不是理所当然,有什么大惊小怪,从未静下来思考过,他说的土话是如此熟悉和亲切,从未思考过土话中透露出的重要信息。

    哲学三问,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也被称作“保安三问”,比如你到一个小区,保安拦住问你,你是谁,从哪里来,找谁干什么。

    通过对土话的思索,朱诚知道自己之所在,湖广承宣布政使司长沙府湘乡县,朱诚可以确定,这土话独一无二,就只有此地的人说。不仅如此,不仅是在湘乡,回顾这几天朱诚看到的山川河流,把水田面积扩大,丘陵山岗削平一点,把树木多砍一些,把水塘增加十口,把房子增加十倍,如此加加减减,记忆中前世的家正是现在之所在,南山的半坡就是漂泊在外魂牵梦绕的归处。

    就像吃了颗定心丸,朱诚没有前几天那样的惶恐和不知所措了。

    万历四十一年,正月十一,

    新的一天开始了,朱诚赶了个早,大概六点多就起床了,简单的熬了点根茎垫了下肚子,就是出门开始工作了。朱诚身上裹了床被子,拿着个陶罐,虽然打扮有点不伦不类,但是没有办法,此时春寒料峭,气温比较低,朱诚身上没钱没布没粮食没有厚衣服,为了不冻着不生病,又哪管得了那么多,一个人唯有解决了生存问题,才会去关注穿衣打扮,好不好看。

    眼下要解决两件事,一是可以节省出自由时间,可以做一些寻找食物之外的事,二是要拥有保暖防寒防雨的装备,这样就可以大胆的自由的出门办事,而不是整天窝在家里躺在床上,生怕冻着,生怕淋雨,生怕小命不保。

    今日朱诚提前大概一个小时出门,来到深塘和相思河,认真仔细有耐心的捕胖头鱼,有了差不多五两鱼获之后,又赶紧来到南山上采摘挖,手脚麻利,动作加快,看看日头,大概也就中午一点,时间就是这么挤出来的。

    只要有了目标有了方向,人就有了动力,

    下午又垫了一下肚子,朱诚以南山上另一个位面的家为坐标零零壹,开始寻找耐火厂的位置,

    南山老家零零壹之南大概两公里的地方,不是直线距离,从后世家的位置沿着小路,或者披荆斩棘,按照后世相同的路径走,从南山向南向下而走,相似的转折,来到相思村,来到河边,在与后世差不多的位置有一座横跨相思河的木桥,名为相思桥,虽不如后世的石桥一样牢固,但一桥连接南北,作为一条便捷的通道,缩短了河两岸的距离,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活动。跨过相思桥,过了相思河,再向前走估摸着距离,比对着各处自然参照物,来到一个长长的山坡的正中央位置,从这里远眺到相思河相思桥的距离方位,和南山相对距离,朱诚大概可以确定这应该是后世耐火厂的大门位置,然后做个记号,迈着小步,估算着长度,定下了后世直冲云霄,在这一片农村区域的最高建筑大烟囱的所在,大烟囱可是非常有名的地标建筑,外来人问路指路都以它为参照物,它的代号就是耐火厂。从大烟囱位置继续向西南方向走,来到一个小斜坡上,又计算了一下长度,脚下之地就是今天的目的地,红木冲的耐火粘土矿,在后世为什么这偏僻的山村会有这个耐火厂,就是因为这里有一个耐火粘土矿,矿虽不大,大概也支撑着耐火厂生存了二三十年,直到朱诚上高中时耐火厂才慢慢萧条下来,最终被改造成一个村级的休闲广场,朱诚相信,今世今时今地,这耐火厂所在将会是自己的生存基石。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朱诚觉得应该充分利用穿越者的优势,无论是学识,信息,情报,眼界,在此时此刻此地,又有谁知道这里有耐火粘土矿,知道它能干什么,知道怎么靠它换来粮食?没人知道,而今这里的人几乎都是文盲,见识浅薄,眼界狭隘,除了土里刨食,很少有人能找到其他的门路可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境遇,古代的中国农村,世世代代,几百年上千年都是凝固的状态,很少有改变和向前发展,进步。

    朱诚不需要有多么强大无敌,只需要比身边的人,比周围的邻里乡亲强一点,然后向他们提供需要的工业制成品,换取他们手中拥有的粮食和其他资源,利用工农业剪刀差,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并且积累自己的第一桶金。

    后世工业革命以来创造的财富比人类前几千年来多得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各种地下资源的充分挖掘是重要原因,这也是朱诚需要借鉴和利用的。

    当天下午在确定了耐火厂粘土矿的位置后,天气渐冷,朱诚就打道回府。

    此后的日子,朱诚每天都有规律有方向的早出晚归,上午深塘捕鱼,南山采摘拾柴,下午来到红木冲(耐火厂所在地,属于相思村)挖粘土矿,并用树枝树叶杂草搭建了一个矮矮的窝棚,有了窝棚后就可以临时躲雨和放置多挖的粘土,虽然挖土的工具不给力,不是铁锄头,而是石制的锐器,但顶不住所在的粘土矿好挖啊,一个下午可以刨出近百斤粘土矿,奈何朱诚人小力弱,道路又不好走,运土的工具也差劲,只是两个自制的稻草篓子,而不是马车牛车鸡公车和竹篓,每天下午能带回去二三十斤土,于是朱诚就在红木冲先把每天挖的粘土挑拣筛选好,挑着估摸着三十斤左右回家,多余的部分也处理好堆在窝棚里面保护好,晚上回到家,又把耐火粘土制作成砖胚,搁置好干燥一些水分,每天都是有规律的忙着,晚上躺在床上也会思虑明天和往后要做的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忽悠又是十天过去了,在这十天里朱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辛勤劳动,取得了可喜进步。一是,顽强的生存了下来,没有生病,没有饿死冻死,虽然裹着的被子已经脏成不知什么样子了,但是保暖功能还在,虽然裹着被子出门会被村里人以另类的眼光看待,但谁会在乎呢,慢慢也就习惯了,我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虽然每天还是吃不饱,但是至少饿不死,朝不保夕。二是,积累了近三百块耐火砖胚,这为我今后的打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熟悉了人文环境,通过这些天的出入和相处,起陆村和附近暂时都还是比较安全的,没有汪洋大盗和土匪,也没有什么大恶人和村霸黑势力,真是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