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起陆 » 第十三章 风雪夜

第十三章 风雪夜

    万历四十一年十一月,起陆村,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怒号。今年的冬天,真的是特别冷。

    趁着雪没下的时候,朱诚和众人,放下制胚的活计,赶紧都出门去挖矿,积累原材料。钟氏兄弟主要是挖铁矿,挖煤,陈氏兄妹捡柴,砍树枝,还有在家门口把制砖的粘土也要多挖一点,朱诚则偷偷摸摸的去挖陶土和耐火粘土,终于在降雪之前,准备了足够燃料和其他原材料。

    彼时的大明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各种极端天气频发,冬天天气特别冷,就连广东,福建都下雪了,湘乡就更不用说了,外面的积雪差不多有六七寸深,屋檐上的冰凌,长的有一米多长,用棍子打下来可以当冰棒吃;

    深塘也结冰了,冰面可以走路,屋前因制砖挖土特意留出来的小水池自然不能幸免,造纸的工作暂时停歇。唯有起陆村村民喝水的水井,却汩汩冒着热气,因为那是活水,井眼通着暗河。

    这种极端天气,朱诚自然不会不近人情让手下去室外干活,冻坏了身子怎么办,现在朱诚劳力这么紧缺,每一个人力资源都是无比珍贵。朱诚特意紧急打制了两个烤火炉,这样,可以一边干活一边取暖,速度慢一点都没关系,手冻僵了就稍微烤一下火,手活络一下,又可以继续制陶胚和砖胚;轮流来,轮流干活,轮流烤火,关键是工作不能停,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白天,就是拼命的压榨他们的剩余价值,晚上朱诚开始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从下雪后的第二天晚上开始,万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朱诚开始做起了识字老师。

    寒冷的冬夜,五人围着火炉,朱诚开始扫盲。

    课程是三个,语文,算学,历史。

    语文,顾名思义,语言和文字,语文教的是普通话,带有湘乡口音,没办法,乡音难改,就算是前世,朱诚的普通话也不标准,因为在农村读书,高中以前的老师教书都是说湘乡土话,语言环境不行。

    语言真的很重要,在这个没有广播,电视,收音机的年代,出了这个县,你可能就听不懂别人说什么了,说话就靠比划和猜,特别是湘乡县的语言真的难懂,可能湘乡人听的懂宝庆话,听得懂衡州话,但是衡宝人听不懂朱诚说的湘乡话。后世朱诚碰到过一些没出过远门的湘乡老人,他们认为,他们说的话跟新闻联播主持人是一样的,朱诚无力反驳。

    语言不通,这怎么能容忍,朱诚以后还打算把善事做到其他地方去,为更多的人“服务”。

    在朱诚手中教棍的淫威下,几人必须死记硬背,啊喔鹅衣乌鱼,每天记几个,靠棍棒之威把他们深深的印在脑海里,为了加深记忆,朱诚不会手下留情。

    钟氏兄弟学习基础为零,学这些东西真的是要了他们的命,幸好皮粗老茧厚,抗打击能力强。

    陈氏兄妹不出朱诚所料,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接受能力较强,特别是陈大这个小胖子,看上去学这些东西好像小菜一碟。

    算学,教的是阿拉伯数字1,2,3,4,和简单的加减法,像那些打算盘,繁体字,朱诚自己都不懂,就不误人子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朱诚只教自己会的和实用的,懒得跟他们解释太多,反正也解释不清楚,朱诚不会告诉他们,他是穿越者,所以只会这些奇怪的东西。

    相比语文的啊喔鹅,看上去算学比较简单,所以板子也打的少了。

    其中,小胖子陈大学了个位数还能自行推倒出二位数,真是人不可貌相。他妹妹陈二就差了一点,各方面都差了一点,陈大面白,陈二面较黑,陈大是个小胖子,陈二瘦瘦的;陈大看上去很聪明,一点就会,陈二呢,只比钟家兄弟好那么一点点。

    不过作为东家,朱诚看其他人比较顺眼,陈大喜欢偷奸耍滑,作为兄长经常占妹妹的便宜,干的少吃得多。

    历史,是大家的最爱了,不要打棍子,还听的这么有趣,朱诚也最喜欢讲古,只要有观众,朱诚也能兴致勃勃的讲到睡觉为止。内容分两部分,远古神话故事和国朝开国将相,从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大禹治水讲到太祖和小伙伴杀牛,皇觉寺里扫菩萨,果然年龄不分大小,无论是钟南还是陈二,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都会大呼小叫,惊叫连连。

    寒冷的冬夜,有了这些故事,也不显得那么漫长了。

    大雪连下了三天,积雪没脚。

    从来没见过这么厚雪的朱诚,没有后世见到大雪的欣喜,而是忧心忡忡。

    钟南过来报告,两间放煤炭,干柴的窝棚被积雪压垮了,那时工具简单,经验欠缺,搭建的窝棚躲过了大风大雨,却没躲过积雪。

    钟南不放心家里和岳父家,抽个时间回去看一下,虽然两家的房子没有垮,但是带回来的消息也不妙,起陆村朱坚忠老人夜里被活活冻死了,朱青石一家草房子倒了,无家可归。他家所在的老矿附近也垮了好几间屋子。

    听到这些不好的信息,朱诚唯有叹息,自己真是爱莫能助,家里的粮食也仅够支撑五人四五个月。

    面对灾难,大明朝的百姓几乎都很无助,地方不是袖手旁观就是杯水车薪,有些有钱的人甚至会趁火打劫。

    湘乡这个地方,因为太祖的仇堕报复,赋税额外沉重,百姓家无余财;又身处衡邵干旱走廊,年年大旱;一下大雨,排水不畅,又形成洪涝。种田条件极差,百姓收成少,遇到自然灾害,只能无能为力,要么到处去挖野菜草根,要么去逃荒,聚众去地主大户家吃排饭。难怪现在人口这么少,要知后世,老湘乡地域有近四百万人,而今登记缴粮的人才四五万,加上隐匿的人口,又多到哪里去。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发泄了一下情绪,朱诚振作精神,安排自家人的自救。

    倒掉的草棚要清理好,用好一点的木材搭建,挖深坑,打好基础,屋顶也要搭严实。两个陶器窑上的雪也要清理掉,免得也被压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