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妇复何求 » 24、敬重发妻的典范

24、敬重发妻的典范

    今日这场闹剧,大皇子和二皇子,一母同胞,众目睽睽之下撕破了脸。

    以后这朝堂,不会太平了。

    这些都碍不着唐翰林府上的事。

    贺欢妍在二门下了马车,准备往内宅走。

    “今日这事儿,我得去听听梁先生的意思。”唐文正报告了行踪,转身准备离开。

    二门里跑出一个婆子,后面跟着一个肿着脸,哭哑嗓子的小丫头。

    “大奶奶,可了不得啦!”

    贺欢妍知道这婆子,是秋菊的姨母,如今在桂香院里当差。

    “出了什么事!成何体统!”唐文正被这俩人吓了一跳。

    孙婆子拍着巴掌道:“大小姐和二小姐,把牡丹姨娘,秋姨娘给打了!”

    贺欢妍听愣了,“她们打秋菊作甚?凭什么打秋菊!”

    话气里带着浓浓的不耐烦,还有一股说不清的怒气。

    小丫鬟捂着脸,哭哭啼啼道:“不知道怎么了,今儿绣坊送来衣裳。

    姨娘正试衣裳,大小姐,二小姐就来了,呜呜......”

    “不是!”贺欢妍看向孙婆子,“她们打秋菊作甚?秋菊惹她们了?”

    “没有,秋姨娘劝了两句......”孙婆子听她这样问,心里一下舒坦了许多。

    大奶奶就是好,瞧瞧,护着咱们秋菊呢!

    贺欢妍扶额,转头四下看了一圈,把门栓拎手上就走。

    “大奶奶?”孙婆子激灵灵打了个寒颤。

    唐文正傻了,这是怎么了?妍儿拿门栓做什么?

    “妍儿,门栓太重,让丫鬟帮你拿吧!仔细累着!”唐文正追了上去。

    自从贺欢妍下狠手整治府里下人,再大的热闹,下人们都不敢围观了。

    只有秋菊姨母跟着一路跑,丹红,丹青一路跟着主子护驾。

    打是没打起来,贺欢妍拄着门栓,往唐文珊面前一站,话还没说,唐文珊就怂了。

    “嫂子!我错了!”

    “嗯!”贺欢妍点点头,“错哪了?”

    “不该打牡丹姨娘。”唐文珊认错态度很好,却没认识到错在哪里。

    贺欢妍把门栓往桌上一放,冷哼一声,“错!”

    “啊?”唐文珊眼珠转了半圈,“我不该打秋菊。”

    “错!”贺欢妍又拿起了门栓。

    “大嫂!”唐文珊惊恐的叫了一声,“大嫂有话好好说,女子怎能打打杀杀。”

    “原来你知道啊!”贺欢妍放下门栓。

    侧头看了一圈屋内,站起身进里屋转了一圈,出来坐下。

    唐文珊吓的直咽口水,大气都不敢出。

    “翰林府的小姐,该清雅高贵,似你这般,到处惹事生非,怎能好说亲?”

    贺欢妍淡淡的看了唐文珊一眼,“忠言逆耳,嫂子我说你几句。”

    “是,请嫂嫂教导!”只要不挨打,唐文珊乖的很。

    “你得有主见,不可听身边下人胡说。”贺欢妍冷哼一声,“别当我不知道,给你们脸不想要,是吧!”

    屋里下人呼啦啦跪了一地,唐文正见没打起来,让人通报,慢吞吞走了进来。

    贺欢妍指着椅子,示意唐文正坐下听。

    “我请了官媒帮你说亲,可你也要争气,女孩子名声最要紧。

    我多事一回,帮你寻个教导嬷嬷,好好教教你,该怎么做翰林府的小姐。

    你身边这些人,虽说没规矩,都是你的人,自幼陪着你长大。

    我不好出手发作,你自己看着办!非要被她们挑唆的,名声臭了大街?”

    贺欢妍站起身,“大爷,说说你妹妹吧!毕竟以后嫁出去,人家会说,翰林府没教好女儿!”

    唐文正紧跟着起身,把贺欢妍送出院门,这才转身回来。

    盯着唐文珊看了半晌,恨铁不成钢的训话。

    “这个家,败坏成什么样了?你嫂子刚进门,一桩桩一件件,你仔细想想。

    她若不是为你们好,何苦拼了名声,挥刀舞棒教导你们!”

    唐文珊消停了,跟着万嬷嬷一起,给秋菊陪了不是。

    又去牡丹娘子院里,送了些茶点,权当赔罪了。

    唐文瑶逃过一劫,老实的缩在院子里,一步不敢往外走。

    生怕碰见嫂子,也被拎着门栓教训一顿。

    唐文正目睹两位皇子驾船对撞,兴奋劲儿被妹妹闹腾,冲淡了许多。

    找到梁先生,把目睹经过说了,与梁先生分析起这场事儿。

    “如今的长宁侯夫人,是顾太师唯一的女儿,顾老夫人最疼孩子。

    听说当初,皇上还是王爷的时候,想要求娶太师之女,被老夫人拒绝了。

    顾老夫人说,娶妻不止要娶贤,还要能说得来,志趣相投。

    那时皇上已经有了贵妃娘娘,两人自幼青梅竹马。

    顾老夫人觉得很好,不该让女儿插入两人之间。

    听说因为此事,皇上对顾老夫人很是敬重。

    就连贵妃娘娘都说,顾老夫人通透明理。”

    梁先生从当今圣上的婚事说起,“守正怎么看?”

    “京中传言,顾太师对发妻极为敬重,在太师府里,老夫人能做得了太师的主。”

    唐文正自认为,亦是尊重发妻的典范。

    梁先生嘲讽道:“皇上眼里只有大皇子,二皇子,心中的发妻也是贵妃娘娘。

    顾老夫人懂事明理,先皇后的母亲,张老夫人大概是不懂事的了。”

    当今圣上只有五位皇子,长子,次子都是贵妃所出。

    皇三子也就是将来的皇上,是难产死了的张皇后所出。

    四皇子是贤妃所出,五皇子是赵贵妃所出。

    皇上的内宫里,赵贵妃出身最高,当初选秀时,打算封为继后。

    杨贵妃听说要选继后,闹了起来,甚至要回娘家去。

    皇上只能顺着贵妃,压住满朝立后的呼声,封赵氏为贵妃,与杨贵妃比肩。

    “如此看来,一母同胞的两位皇子,没有传言中和睦啊!”唐文正知道,两位皇子的结局。

    他想听听梁先生的看法,由此考量,梁先生是否有先见之明。

    “虽说立储要看皇上心意,可储君关乎社稷江山。

    大皇子性格暴躁易怒,传言二皇子颇有仁君风范。

    只看今日两位皇子表现,便知一母同胞,性格相差无几。

    毕竟只是贵妃之子,虽有皇上疼爱,却终究抵不过祖宗礼法。

    若是皇上一意孤行,大皇子早立为储君了。皇上不愿担昏聩之名。

    朝中衮衮诸公心里明白,更不会推两位皇上为储君。

    这场事儿,与翰林府无关。秋闱将至,守正该一心备考。”

    梁先生这番话,让唐文正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三叔推荐的幕僚,果然有几分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