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山河劫 » 第三十二章 殿前司同正将

第三十二章 殿前司同正将

    从梦蝶阁回来之后,赵与芮回到居室歇息。

    夜半时刻,赵与芮后背被顶了一下,甚是异常。

    赵与芮起身,掀开床榻,竟发现床榻下面烂了一个大洞,从里面冒出来了一个人。

    来人正是萧陆离,“赵公子,你安排要挖的地道挖好了。”

    ……

    “你们不能挖向其他地方么?非得从我的床下面挖上来。”

    萧陆离说道:“呵呵,赵公子就别抱怨了,这为了不让人发现,我们把地道挖的深了一些,所以方位吗,咳咳,理解一下。”

    赵与芮无奈的摆摆手:“罢了罢了,这不是什么大事,萧兄帮我一个忙。”

    萧陆离问道:“你说,什么忙?”

    “替我睡觉。”

    “???”

    “咳咳。你在我的榻上佯装睡觉,毕竟每晚子时、丑时、寅时会有不明黑衣人于窗外监视我,你在这儿帮我吸引下注意。”

    萧陆离尴尬道:“这……”

    “萧兄,在哪睡觉不是睡呢?别在乎那么多了,来睡吧。”

    萧陆离带着满脸的黑线勉强答应道:“行吧。”

    待得萧陆离躺下后,赵与芮从地道中溜了出去。

    赵与芮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一个人,殿前司同正将华岳。

    大宋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共掌。

    虽然后来的御营使司以及屯驻大军等等演变,三衙手中的禁军也仅剩临安“行在”的三支大军了。

    但三衙手中的三支大军被史弥远所掌控,其他势力根本插不上手。

    但三衙的官员中也有耿直之辈,此人便是华岳。

    赵与芮读过宋史,其中有着关于华岳的记载。

    华岳于嘉定十四年,闰十二月二十八,因试图除掉史弥远,被史弥远知晓后,处以阴谋叛乱罪。

    而现在是九月九,算算时间也就是三个月左右。

    赵与芮认为,此人估摸着没多久便要与人合谋史弥远了。

    所以必须立刻劝下他,让他蛰伏待机。

    当然,身为殿前司同正将,仅次于殿前司指挥使和殿前司公事的次一级官员,对于殿前司有着诸多的影响力。

    赵与芮心道:“想必是与同僚合谋除掉史弥远的时候,消息泄露才酿成此祸的吧。”

    心中想着想着,便走到了华岳的府邸附近了。

    但赵与芮仍然谨小慎微,不敢从正门进去,只能从附近树上翻进去,毕竟城北有着不少史弥远的眼线,指不定哪天就被发现了。

    翻进华岳的府邸之后,来到了华岳的居室。

    轻轻敲门之后,里面传来了声音:

    “谁啊?老吴么?”

    赵与芮推门而进,然后关上了门。

    “你是…?”

    “在下新任将作监丞赵与芮,特来拜访殿前司同正将华岳大人。”

    华岳眉头微皱:“你为何来此?又为何翻进我院中?”

    赵与芮不理会华岳的些许恼怒,直接坐在了凳子上,淡淡道:

    “我此行特来挽救一个即将飞蛾扑火的生命。”

    “哦?你是说我便是那飞蛾了?”

    赵与芮笑道:“正是如此。”

    华岳有些恼怒,本来休息的时间,被人搅扰,还被人看扁,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你且说说,我怎么就是飞蛾了?”

    赵与芮笑道:“自不量力,妄图以一己之力颠覆朝堂,这算不算呢?”

    华岳额头上冒出了些许冷汗,他的确是有那种想法,但还没有成型,赵与芮是如何得知的?

    “你再胡说些什么……我…”

    “华大人,你无须否认,与芮既然说出来,那便是确认了的事情。”

    “我敬你身为朝廷大臣忠君为国,你有你的傲骨,但是在我看来,你这无异于自投罗网。”

    华岳这时收起了轻视,缓缓走到赵与芮身前坐了下来。

    “敢问将作监丞,我的想法可有不妥?”

    赵与芮说道:“出发点是好,但是做法大谬。”

    “华大人想要拉拢同僚,利用自己在殿前司的威望,聚集仁人志士,合谋史相,这没错,但是时机不对。”

    “史弥远虽为奸臣,但机警过人,对付他且不能急,必须蓄势待发,一击中的。”

    华岳问道:“擒贼先擒王,我聚集敢死之士刺杀史弥远当真不可?”

    “不可,首先华大人根本不可能毫无风声的聚集死士,史弥远定然会早你一步知道内情,毕竟殿前司几乎都是史弥远的人。”

    “再者,就算是华大人刺杀成功,但史弥远身后的朋党极为庞大,大人根本无法彻底除掉。”

    “一个史弥远倒下了,‘史党’中就会有另一个人站出来。”

    “所以在没有一举铲除的把握的时候,华大人动手,反而是在削弱对抗史弥远的力量。”

    “华大人纵然身死,还能赚到一个为国为民的美名,但是这样做,于华大人何益?于国又何益?”

    华岳攥起了拳头,愤慨道:“国贼一日不除,子西寝食难安啊。”

    赵与芮宽慰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华岳挤出了一丝丝笑容:“看来朝中还有仁人志士在啊,不至于尽皆糊涂蛋。”

    赵与芮拱手道:“所以,望华大人助我等一臂之力,也为了我大宋长治久安计,权且隐忍,待得时机反扑。”

    华岳颔首道:“明白了,多谢赵公子直言相劝,子西谨记于心。”

    “嗯,只要华大人能想明白,我此行便不算白来。”

    华岳说道:“只可惜,如此隐忍,颇为难受啊。”

    “隐忍只为爆发,满弓紧蓄离弦势。”

    华岳点点头:“赵公子可有要子西做的?只要能搬到史弥远,子西在所不辞。”

    赵与芮思考一会后,问道:“华大人,请问屯驻在临安的三支大军其家眷是否大多来自临安府下辖九县?”

    华岳肯定到:“是的,禁军将士家眷来自下辖九县的多达七成之多。”

    “那么这些兵士们的家境如何?”

    华岳脸色变得有些难看:“每每想起,总是痛心疾首。”

    赵与芮疑惑道:“此话怎解?”

    华岳说道:“赵公子有所不知,我大宋将士军饷一年十两银子,相较于前朝已然不少,但是将士们的家境却难以温饱。”

    “当地士绅肆意侵占土地,将士们的家眷沦为佃户,若风调雨顺,日子还过得去,若是遇上洪涝…”

    “子西每每请奏朝廷,希望能抑制兼并,起码保证将士们无后顾之忧。”

    “但总是难以被认可,长此以往,我大宋将士哪里还有战心呢?”

    赵与芮赞同道:“大人所言甚是啊,所以与芮便想,铲除不法、不良的士绅,善待将士家眷。”

    “一来,凝聚禁军将士们的军心战心,二来,减轻黎民百姓们的负担。”

    “三么…”

    华岳笑道:“为搬到史弥远凝聚力量!”

    “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