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山河劫 » 第八十一章 誓师北上

第八十一章 誓师北上

    赵与芮等人合计之后,便各自回到了各自的营帐。

    回到营帐后便躺在那里,看向帐顶,一个人傻傻的发愣。

    赵与芮心道:“虽说文翰和文德二人都提出了方略,且认为我此战必能大获全胜。”

    “可是世事无绝对,李全好歹经营多年,想要轻易除掉他,还是有些困难。”

    当然了,怎么除掉李全还需要自己妥善谋划,赵与芮此时还再想另外一件事情。

    虽说朝廷解决史党之后,重新拥有了大批田产,但是赵与芮并不想轻易地将这些田产赏赐出去。

    赵与芮此次前往淮北除掉李全之后,济南府周边府县的百姓肯定要想办法拉回到两浙境内的。

    在赵与芮看来,宋军还没有做好和蒙军、金军全面开战的准备。

    或许会取得小战役的胜利,但是输一次的话,大宋便是在国破家亡的绝境。

    胶东半岛地势平坦,一马平川,极其利于骑兵部队的快速展开,对宋军作战极为不利。

    赵与芮认为,宋军现在守不住山东,完全不具备那个能力。

    平原有利于骑兵作战,这是一条很浅显的战争道理。

    众所周知,大宋缺马,大宋全国境内能够作战的马匹大概只有两万匹。

    一个士兵作战所用马匹至少要为两匹,也就是说整个大宋的骑兵部队也就堪堪一万骑。

    而且这一万骑还分布在漫长的边境线上,赵与芮的殿军能够拥有一支上千骑兵的部队,已经可以说是奢侈待遇了。

    大宋的马匹大多是从大理那边买到的滇马,马匹矮小不说,爆发力和冲击力都不够,对于骑兵战斗力是一个很大的削弱。

    马种有问题也就罢了,这是客观因素导致的,是人力无可奈何的。

    但最让赵与芮感到惋惜的是马政问题,大宋缺马,最关键的原因便是马政问题。

    大宋的战马或被私相贩卖,或被军士监守自盗,总之各种问题的搅扰下,大宋战马从十数万匹一直下滑到现在的两万匹都有点水分。

    民间没有养马的风气,朝廷没有相关的措施,全部都推到没有养马地作为借口。

    实际上大宋境内是有不少适合养马的地方的。

    江宁地区当涂县附近的万春湖,每年三月出场,六月撤回,七月放牧,八月收槽。

    临安府的钱塘江南岸地区,每年也可以放牧两次。

    荆州八处地区可设马场,成都金井湾地区等等都可以作为大宋的养马场。

    可惜的是,从来没有人重视这一点,导致宋军每每只能用步兵迎敌。

    须知步兵机动性不足,只能采取防守姿态,即便打了胜仗,也不能扩大战果。

    所以平原之上,金人和蒙古人可以利用骑兵机动性,肆意的欺负宋军。

    虽说好的将领一定会选择平原作为主战场,因为也只有平原地区,敌方将领才会有决心投入全部骑兵。

    好的将领便可以在平原地区聚歼敌人,完成战略目标。

    赵与芮也很想在平原上和蒙军拉开架势大干一场。

    可凡事都要讲究基本实力的,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超出能力限制的事情,还硬着头皮去做,那就叫头铁。

    而赵与芮一步能不能错,一次都不能输,所以不敢头铁。

    赵与芮感叹道:“唉,只能一步一步来。”

    毕竟养马这种事情,也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

    赵与芮的想法是,将这些济南府附近迁徙到大宋的平民们安置成为养马民以及工人。

    赵与芮在荣王府内鼓捣了好几个月的蒸馏以及水泥研究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蒙翊告诉赵与芮,只要给他足够的人手,他有信心将酿酒业做成大宋最强的产业。

    而且水泥的制作也需要大量的人手,赵与芮对此倒是很明白。

    毕竟大宋又没有蒸汽机,哪来的那么多驱动力,只能靠人力煅烧才能获得水泥。

    这样的话人力缺口就非常大了,急需补充人手。

    赵与芮预计能劝说动济南府附近十万平民来到两浙地区。

    十万平民,其中的精壮成年男性应该有个两三万左右,就能极大限度的填补人手的不足。

    还可以试着改良下纺织业,让更多的女性投入生产当中,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当然现在这些还都是梦幻泡影,不解决掉李全,这些还都是空话。

    赵与芮不敢有丝毫大意,再一次在脑海中仔细推敲针对李全的作战方略。

    ……

    两个月后,当赵与芮和其幕僚团完全确定好行军路线之后,赵与芮上表赵与莒,请求出征。

    得到赵与莒的答复之后,赵与芮便率领军队,准备北上。

    赵与芮站在台上问道:“将士们!我们即将北上建功立业,你们开不开心啊?”

    “开心~~”士兵们激动的喊道。

    士兵们明白,这次任务一旦完成,又能够有不少的赏赐。

    士兵们完全看不出恐惧的心情,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赵与芮宛如战神一般,跟着赵与芮,根本不用担心打败仗的问题。

    毕竟连那个妇孺皆知的权臣史弥远都不是赵与芮的对手,那其他人何足挂齿呢?

    虽说这有些高看赵与芮了,但这也是赵与芮在士兵们心中光明形象的体现。

    赵与芮喊道:“这三个月,你们训练的极其刻苦,你们的进步,与芮无时无刻不看在眼中,记在心里。”

    “陛下告诉我,此次行动,要动用我大宋最精锐的部队方有把握取胜。”

    “兄弟们,我告诉陛下,你们便是我大宋最精锐的部队!你们便是大宋最强的军队!”

    “我每日都在告诉陛下你们的名字,陛下他现在能叫出每一个营指挥使以上的人的名字!”

    “只要你们能够建功立业,你们的名字必然能被陛下所铭记!你们的功勋,必然能被世人所流传!”

    一位营指挥使激动道:“荣王殿下!你们真的记得我们叫什么吗?”

    赵与芮不假思索,立刻说道:“三军二将七营营指挥使王大燕,绰号王大眼,我说的没错吧~”

    王大燕使劲点头道:“嗯!没错殿下!”

    “呵呵~陛下他也知道你!他还希望你王大燕能成为军中最勇武的人,毕竟你天生大眼么~”

    “哈哈哈~”

    “好了时间到了!全军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