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山河劫 » 第一百一十二章 策论

第一百一十二章 策论

    云台之下,士子们仰望着那个象征着权力的建筑。

    那个三层小阁楼,没有金银宝玉的修饰,没有富丽堂皇恢弘大气的外观。

    有的只是木石结构搭建起来的小楼,和大内里面的一切建筑都显得格格不入。

    但那里已经隐隐成为了整个大宋的决策中心。

    赵与芮已经向赵与莒建议裁撤政事堂,崇政殿和枢密院。直接由云台成员和当朝大臣组建内阁。

    简化决策的步骤,提高行政效率,拒绝官官相护,推诿的现象,责任到人。

    因此对于士子们来说,若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唯有进入云台。否则就会被排斥在朝堂之外。

    虽说荣王殿下明言云台人数不会固定下来,充满了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但基本上大家都懂得一些事情,有些话说出来是为了安抚人心的,并不会真正施行。

    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了,都明白,云台基本上只有有人归隐了,才会补充新鲜血液。

    颜庭筠等人也不是庸才,慕容凰珠玉在前已经被荣王殿下赏识并且安排职事了。

    而且这种密而不发的任务一般都是事关重大,能够影响战略平衡的事务。

    能够进入云台的名额越来越少,刨去云榜十杰的话,只剩下七个名额了!

    而且前些时日武举表现异常凶悍的霍青云也很可能占据一个席位,因此留给其他人的机会不多了。

    每个人都想好了自己要写的题目,甚至引经据典,只为能谋求一个机会。

    没有人知道荣王殿下喜好哪家言论。

    很多士子认为,赵与芮不喜欢儒家,但又无法解释赵与芮重用邓若水、洪咨夔这些人。

    摸不准主考官的脾气,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发挥,让很多人都无所适从。

    但有些人不会因为主考官是谁就改变自己的思路。

    赵与莒坐在中央,赵与芮坐在一旁,士子们开始写自己的策论。

    策论是在今日云台之下完成,但完成策论之后,并不代表着结束。

    赵与芮将对每一个士子的策论进行一对一的面谈。

    赵与芮还形象的管这个过程叫做“答辩”。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士子都有见到荣王的机会,这样士子们就不会抱怨赵与芮厚此薄彼了。

    士子们知道这次科举的重要性以及陛下和荣王的重视,因此也都不当儿戏,准备将自己压箱底的东西拿出来。

    很多人心里清楚,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下次科举在三年以后,谁知道那个时候陛下和荣王是不是还在乎科举呢?

    剩下的四千五百余位士子已经到达了自己的座位之上,开始了书写策论。

    很多人早有准备,下笔如有神,但更多的人对于考题还没有完全的思索清楚,正在仔细理清思路。

    颜庭筠知道赵与芮讨厌贪墨,于是根据吏治得失写了一篇策论,专门探讨整肃吏治,建立监察体系。

    洛闻歌和洛文杰出生大户人家,对于士绅阶层的门路还是知道不少的,因此根据如何对待剩余士绅的问题进行策论。

    魏如稷觉得朝廷现在虽然在休养生息,但是耗费巨大,虽说国力在恢复,但朝廷却越来越穷了,因此根据朝廷开源节流进行了策论。

    ……

    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方向,毕竟不懂赵与芮的脾性,只能自个儿瞎摸索。

    但很多人不懂,不代表没人不懂。

    李平荆坐在桌前,别人不了解荣王,他还不了解么?

    荣王行事,步步为营,而且从不开人治之恶例,哪怕是极为欣赏的余玠,也要先治罪,再任用。

    李平荆觉得赵与芮对法的态度达到了亘古未有的水平,甚至和那商君有的一拼。

    当然了荣王殿下并不像商君一样刻薄寡恩,在严刑峻法的基础上又广施恩义。

    李平荆知道该从何处下手。

    凡是必须依照朝廷律令行事,万事不可超脱律令,哪怕是帝王也要遵从。

    只有法治才能兴国,只有强军才能安邦。

    内主法,外主战。

    将法的思想贯彻于朝堂的每一个角落当中,对外采取强硬的策略,绘制一个宏观战略的蓝图。

    想明白此等道理之后,李平荆也开始飞速书写策论。

    ……

    每个士子都开始书写自己的策论,时限是两个时辰,这一次没有人提前离场,每一个人都将自己的策论完成之后,检查了好几遍。

    时间到了之后,检察官收上了每个人的策论。

    邓若水和洪咨夔将会对策论进行初步批阅,然后总结出优秀答卷,让赵与芮优先会面。

    赵与芮知道暂时没有自己的事情之后,便准备离开了。

    走之前,赵与莒对他说了一件颇为尴尬的事情。

    赵与莒说道“贤弟啊,最近又是兴修水利工程,又是铺设水泥地,又是养马,又是科举的。”

    “国库里面的钱基本上告罄了,剩下的钱估摸着只能支使剩下几个月的日常开销了。”

    “若是再出现什么大事的话,朝廷恐怕只能继续印刷钱引了。”

    “但你知道,本来现在就银贵钱贱,一两银子能换四贯钱。”

    “原本经过真相的努力,拿出三百万两白银平息物价和钱价,收回部分钱引。”

    “使得原本十张钱引兑换一贯钱,变成了五张钱引兑换一贯钱了。”

    “要是再印刷的话,恐怕这半年来的努力便要付诸东流了。”

    赵与芮眉头紧皱说道“是啊,绝对不能再滥印钱引了,否则好不容易救回来的经济形势又要崩溃了。”

    赵与莒也是无奈道“可这样的话,原本计划购买的三千胡马朝廷就无力购买了。”

    “而且贤弟之前提到的建立大型的纺织手工工场,让妇人进入其中劳作,这也需要钱。”

    “水利工程只进行了初期的投入,估摸着不到年底就能完工,若是没钱的话,又得拖到明年了。”

    “还有……”

    “总之,哪里都要钱,就是钱不够。”

    “就算找程万金借,他也只能拿出来一百万贯应应急,而且这还得还。”

    赵与芮轻轻摇头问道“陛下,现在的预算缺口大约多少?”

    “真相统计,现在大约还要两千万贯才能保证这些事情迅速落实。”

    “一旦落实了,明年的朝廷财政收入必将有一个跳跃式前进!”

    赵与芮点点头“让臣弟来想想办法吧,陛下只管去做。”

    “行!做不来别勉强。”

    “嗯。”